信托收益率再度破“8”投资者呈前所未有“谨慎状态”

本报记者 陈嘉玲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呈现震荡下跌的趋势。

《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普益标准信托42周的研报数据梳理获悉,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年初的8.86%震荡下跌至11月初的7.61%,其间12周跌破8%,但是大部分时间在8%附近震荡。有业内人士认为,“非标”资产荒的背景下,信托收益率或将再下跌。

与此同时,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研报称:“集合信托产品的资金募集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有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人士指出,一方面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和地产信托收紧影响,偏好购买地产和政信项目的投资者选择减少;另一方面投资者对股权类、权益类等产品的理解和认可度尚不足。

此外,在信托业风险暴露增加、刚性兑付打破的背景下,信托投资者在购买信托产品时更为谨慎。

收益率震荡下跌

普益标准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个月时间里,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震荡下跌。

本报记者梳理普益标准发布的信托周报发现,8月初,信托公司发行的一年期产品平均收益率为8.69%;11月初该收益率跌至8.17%。

综合全部集合信托产品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从8月初的8.47%震荡下跌至11月初的7.61%。其间,8月底和9月初的两周,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曾跌破8%,分别为7.58%和7.80%。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研究员喻智指出:“自7月以来,集合信托产品的周预期平均收益率在8%附近震荡。”

实际上,从今年前三季度的信托收益率综合来看,42周的预期平均收益率同样也是震荡趋势。比如,日前云南信托三季度信托业发展研报指出,2019年第三季度,信托业新发行产品收益率较6月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

此外,本报记者根据周报数据发现,今年第一周的8.86%是42周的最高值,而今年以来的42周里,共有12周的平均收益率低于8%。其中,2月底、6月底、8月底和11月初分别是各个阶段的低点,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37%、7.60%、7.58%和7.61%。

对于收益率震荡下跌的原因,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多份研报认为,一是宏观形势上,央行的降准和国家金融供给侧改革,未来企业融资成本有下滑趋势;二是经济下行周期结合监管强化,信托的底层资产选择不多,信托公司面临着“资产荒”和政信业务、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加剧局面。

多位受访信托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房地产信托业务受阻、“非标”资产仍会持续压缩,短期内很难改变“资产荒”特别是“非标慌”的局面。华东地区某信托公司的财富中心人士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认为,“非标”资产持续收缩,会影响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银行同业拆借业务和信托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进而影响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信托资金募集难?

普益标准最新的月度报告显示,10月份共有54家信托公司成立了1212款集合信托产品,增幅0.92%;共募集资金757.56亿元,环比减少270.99亿元,降幅为26.35%。

用益信托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10 月各周的产品募集规模明显不如9月各周。除了国庆长假的影响之外,集合信托产品的资金募集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南方地区某中型信托公司一位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受到宏观调控和严监管政策的影响,部分客户在投资房地产项目时确实变得更谨慎。基建类项目是目前较为热门的信托产品,不过优质的项目还是很有限的。

“我们的大部分客户这么多年来都偏爱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也习惯了买这类型产品。”该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对记者分析称,目前客户对于权益类、股权类和证券类信托产品的理解和认可仍不够。

“信托公司对地产类和基建类项目的经验丰富些,把控能力相对较强。股权类和权益类等信托项目的改善,需要信托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内控体系、风险管理团队等方面的逐步完善。”西南地区某信托公司研究发展部的一位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上述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还指出:“另一方面,这两年来工商企业类信托延期兑付或违约的负面消息暴露得比较多,甚至有的项目出现交叉违约风险。这也可能是投资者购买产品时有所担忧的原因。”

根据普益标准最新月度报告,投资于房地产领域、工商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和其他的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均下降;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和证券投资领域的产品略有上升,分别增加47款和52款。

不过,有部分受访公司的财富管理人士则表示,虽说不上销售“火爆”,但目前信托产品在理财市场中仍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从我们财富中心的情况来看,每款产品还是能预约满的。”上述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行业风险的暴露主要是由于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并且部分信托公司前期展业较为激进。但是,投资者是聪明的,他们会“用脚投票”。所以,未来风控合规能力更强、主动管理能力更好的信托公司更有优势。

风险激增“后遗症”

对于资金募集难的原因,喻智认为,目前股票市场有企稳的迹象,市场情绪逐渐活跃,固收类产品的募集或进一步被压制。另外,信托产品的“刚兑”光环逐渐褪去,产品收益率的优势不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虽然信托公司在财富中心和直销渠道的建设上已经花费大量的精力, 但募集情况好转尚需时间。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信托风险项目个数和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刚性兑付的信仰逐渐被打破。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659个,规模为1491.32亿元,信托资产风险率为0.58%。而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1100个,规模为3474.39亿元,信托资产风险率为1.54%,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升0.28个百分点。此外,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内被曝延期兑付或违约的信托产品约60只,今年以来也有多只信托产品发生逾期。

在行业风险资产激增、刚性兑付逐渐打破的背景下,信托投资者呈现出以往没有过的谨慎。“信托产品收益率高,保本保息,关键是也省事。”有着5年信托投资经验的马先生告诉记者,此前购买的主要是房地产和政信产品。而且通常在产品到期之前,客户经理就会推荐一款新产品。不过,年初其购买的一款信托产品出现违约,“以后买信托还是要谨慎些”。

据记者了解,2011年~2014年,部分高净值客户开始接触了解信托产品,并把它加入资金的投资篮子里。彼时,信托产品在银行、券商等代销渠道被更广泛宣传和销售,收益率一度高达12%~14%。

2014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下,基建和地产快速发展,信托公司加速发行地产和政信产品。自此至2017年的三年,是高净值客户踊跃购买信托产品的时期。2017年以前,信托出现延期兑付的情况还是相对较少,因此信托投资者逐渐形成刚兑“信仰”。

“这几年有的信托客户像是被惯坏了。”一位信托公司固定收益部的人士表示。而上述多位受访的信托人士提到,接下来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尽快加深对“非刚兑”业务的理解,增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风险自担意识。

上述信托公司研究员提醒信托投资者,刚兑逐渐打破之后,投资者应该更注重项目风险。投资者在选择信托项目时,要关注信托机构的历史记录、交易对手的资质、股权结构、上下游关联关系,以及抵质押物能否顺利处置等。比如现在“热门”的基建类项目,还应关注项目所处地区、政府平台公司的资质以及当地政府的负债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