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艦上的大炮變得越來越少?有的只有一個?用處是什麼?

以前炮戰時代,火炮是一艘軍艦最有力的武器。在風帆戰列艦時代,戰艦上裝備幾十門,乃至上百門火炮都很正常。

為什麼軍艦上的大炮變得越來越少?有的只有一個?用處是什麼?


一、二戰時代,戰列艦、重巡洋艦上的主炮口徑越來越大,炮管越來越長,相應的裝甲也越來越厚。二戰中後期,航母強勢崛起,航空兵改變了整個海戰形態。戰列艦主炮引以為傲的射程和威力在艦載機面前黯然失色,大艦巨炮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

二戰後,導彈和雷達技術快速提升,反艦導彈攻擊距離越來越遠,精度迅速提高,現代海戰進入超視距時代。

為什麼軍艦上的大炮變得越來越少?有的只有一個?用處是什麼?


以前的戰列艦主炮,射程最遠不過40~50千米,而現代反艦導彈最大射程達5、600千米,戰鬥部重幾百公斤。

比如俄羅斯 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可攜帶750千克半穿甲高爆戰鬥部,或50萬噸TNT當量核戰鬥部,一發能帶走3、4000噸的驅逐艦,航母也要躲著走。現代軍艦再不用渾身插滿炮管了,“多炮塔神教”也迎來史上最暗淡時刻。

為什麼軍艦上的大炮變得越來越少?有的只有一個?用處是什麼?


“花崗岩”反艦導彈龐大的戰鬥部

在戰艦火力、防護、機動三要素中,火力和裝甲如一對矛盾那樣相生相剋。如今,再厚的裝甲也擋不住導彈,軍艦成了“薄皮大餡”。反過來,460毫米那樣的巨炮也失去了存在理由。

但艦炮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戰鬥機有了空空導彈也不能捨棄機炮一樣。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導彈有飛行包線,有最小發射距離限制,還需要中小口徑艦炮補充。

現代戰艦上大口徑艦炮地位下降,小口徑艦炮卻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戰艦上有1~2座30毫米多管速射近防炮,以提供至關重要的末端防空能力。

為什麼軍艦上的大炮變得越來越少?有的只有一個?用處是什麼?


1130近防炮

主炮的首要任務不再是反艦對轟,而變成防空和對岸攻擊。當敵人的飛機、導彈從低空突防,快艇等水面目標靠近軍艦時,就需要艦炮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速射能力。艦炮還有豐富的彈種,如薄壁爆破榴彈、煙幕彈、照明彈、高殺傷破片榴彈、激光制導炮彈、穿甲彈等,可以完成不同任務。

76~130毫米這種中口徑艦炮對岸攻擊能力差一些,更適合防空任務。口徑越大射速越慢,中口徑艦炮射速普遍很高,達20~100發/分,意大利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射速更是達到120發/分的驚人射速。配合可編程引信破片榴彈在軍艦周圍形成一片彈幕,能有效摧毀來襲導彈、飛機和水面快速移動目標。

為什麼軍艦上的大炮變得越來越少?有的只有一個?用處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