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中保險應該如何配置?

保險最基礎的作用是提供保障,然後再談其他的功能。

保險的購買有一個基本的順序。

保額的設定以及保險費的支出需要有科學的計算。

家庭理財中保險應該如何配置?

保險提供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購買需要科學規劃。

從保險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基礎保障問題,是規避風險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家庭中配置保險,我們最應該看中的是保險的保障功能,這就是現在大力提倡的“保險姓保”“迴歸保險保障”等。

從保障型產品開始購買,例如意外保險、壽險、疾病保險、醫療保險等等。這些險種解決的是人們所擔心的基礎性風險(損失性風險),這了類型的風險發生幾率比較低,但是損失會非常的巨大,一旦發生之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然後才是中端風險(支出性風險),這類型的風險發生幾率非常高,主要指孩子上學,個人養老等等。這些風險是在解決了基礎性風險之後才考慮的,如果前面風險沒有解決掉,不建議先購買養老型產品或者教育型產品。

最後是高端風險(資產性風險),

這類型風險主要是有較高淨資產資產或者需要資產傳承的人群所考慮的事情。主要解決資產的歸屬權問題以及資產的傳承問題。規避的風險有婚姻風險,企業經營風險,企業與家庭資產分不清楚的風險。

總體而言,一定是先購買了基礎的保險保障型產品,然後才開始考慮其他的。再次聲明,保險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製造問題,購買不當就會成為製造問題。

家庭理財中保險應該如何配置?

家庭保險配置的基本順序

在家庭保險配置中,很多家庭的第一份保單都是給孩子買的。於情可以理解,於理這是不恰當的。好多人說要給孩子買百萬醫療,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百萬醫療。

所以在家庭購買保險的順序應該是先從家庭經濟支柱開始購買,然後是家庭的副經濟支柱,然後是孩子,然後是父母。

家庭經濟支柱的保險配置順序參照上面內容。

家庭經濟支柱,承擔著這個家庭的責任和未來,所以必須要有足額的保險保障,家庭經濟支柱發生意外或者疾病,保險公司的賠償可以讓家庭不會在短期內因為收入中斷而陷入被動。

家庭經濟副支柱在家庭的保險配置中和家庭經濟支柱一樣,但是保險金額會有所側重。如果發生疾病或者是意外,有保險公司的賠款,不用家庭經濟支柱暫停工作去照顧家庭或者病患,有效的風險發生之後家庭的負擔。

孩子的保險,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也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毫無保留。如果孩子發生什麼風險我們情願用命去換取他的健康。所以對於孩子的保險先從醫療保障開始,重疾險保險至少要到50萬以上,而且孩子年齡小,可以用比較低的保險獲得較高的保額。

父母保險,一般來說,結婚成家以後且有能力給自己的父母購買保險,父母的年齡應該在50歲以上。如果年齡超過55歲在配置保險確實比較困難,選擇的範圍也比較小了,建議購買百萬醫療險和意外傷害醫療保險。

家庭理財中保險應該如何配置?

保額的設定以及保費的支出計算

通過近幾年的保險理賠報告來看,我們現在保險意識提升非常明顯,理賠案件也越來越多,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保險理賠的件均都比較低。

身故理賠的平均值在20萬以下,重疾理賠的金額在10萬元以下保額嚴重不足,早期購買的重疾保險基本保險金額只有區區1萬元,顯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所以保險保障的建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壽險保額,按照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算法就是責任算法,及自己承擔的家庭總體責任包括家庭日產支出、子女教育、贍養服務這些需要總體支出減去現在已經儲備的就是我們的保險金額。最簡答的算法就是壽險保額購買到自己年收入的10-20倍。也就是發生身故或者全殘之後,保險公司一次性賠償自己10-20年的年收入,這樣可以保證自己的家庭在10-20年期間最基本的生活開支可以保證。

重疾保額,按照我國前保監會在2012年發佈的6號文指出,購買重疾險的保額應該到自己的年收入的5-10倍。如果在保險期間內發生重疾理賠,可以確保在接下來的五年到十年能夠安心治療,休養,而不用去考慮收入的問題。

保費支出,一般來說,購買保險的保費支出不要超過家庭年收入的15%。通過合理配置可以將全家的保險配置的比較全面,也不至於有太大的交費壓力。好多人總覺得這個支出遠遠不夠,其實是因為保險配置不合理才導致保費支出過高的。所以,家庭配置保險的時候你還需要一個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

家庭理財中保險應該如何配置?

老炮建議:遵從科學規律,有序的配置家庭保險,儘量用最小的成本支出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這是風險管理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