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說透!創新藥大變局中的大機遇

作者丨天一

最近,創新藥領域可是好不熱鬧。

被刷屏的主要有四個事件:Biogen在研AD新藥起死回生、亞盛醫藥成功登陸港交所、安進購入百濟神州20.5%的股份、AD新藥GV-971正式在中國有條件獲批。

創新藥成為醫藥圈談論最多的話題,這在前幾年是想象不到的。如果把時間撥回到2015年,如果不是當年7月,一紙意在提高仿製藥審批標準140號文件,改變了一直以來創新藥“被打壓”的命運,或許就不會有四年後的今天創新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更不會有如今創新藥企IPO的一波又一波熱潮。

在港股,亞盛醫藥以751倍的超額認購登頂“2019港股超購王”。在科創板更有數據顯示,截止9月中旬的16家準科創板上市企業中,就有8家企業來自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本輪上市潮的主力軍團。

那麼在這一輪大浪潮中,創新藥行業正經歷著怎樣的變局?下一個十年醫藥行業是否有望迎來黃金10年?醫保控費、行業併購、全球化等等挑戰背後,醫藥投資領域又蘊藏著怎樣的機遇?近日同寫意15週年大會分論壇《科創板下大環境下的生物醫藥投融資邏輯》,圍繞新環境下創新藥投資邏輯、機遇、挑戰等話題,與會嘉賓們展開了討論。作為受邀媒體,貝殼社現將核心點和主要內容歸納如下,歡迎探討。

談科創板整體來看,今年A股醫療健康相關公司或基金表現都非常好。

估值層面,國內企業依舊遠高於海外,具體來說是A股高於港股,港股高於海外。平安創投合夥人周暉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A股醫藥行業的平均市值預計為42倍,港股是20.8倍,美股15倍,也就是說國內大概是國外2-3倍的水平。

當下,中國醫療市場總規模超過10萬億,龍頭企業在二級市場的增速和市值表現十分強勁,但另一方面,目前整個資本市場的成熟度還是不夠。“在國外,很多新藥研發企業不會去IPO,而是被大型醫藥公司收購,刺激市場再循環,但國內這方面的制度建設還不是特別完善,導致一級市場的退出路徑相對單一。”周暉認為,科創板的出現及其制度的創新,可能會帶來一些突破。

比較科創板和港股的區別,周暉表示科創板的推出比港股大概晚了一年,因此總註冊規模要小很多,但從排隊數量來講,科創板遠高於港股;此外,港股的募資規模雖高於科創板,但從後期增幅來講,科創板將遠高於港股。

從目前受理情況來看,科創板不僅僅有生物醫藥,還有高端化學、高端醫療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在周暉眼裡,科創板對生物醫藥企業的審核,關鍵在於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這裡面有三點,一是看有沒有獨立的知識產權;二是有沒有持續創新的能力,而非單產品公司;三是技術是國際領先還是國內領先。”

此外,周暉也將目前科創板被否企業的原因歸結為以下三點:應收賬款偏高,整體市場規模達50%;推廣費用比較高;第二大客戶信息披露含糊。他表示,這三點從側面反映出這些公司技術創新能力是不夠的,如果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那對上下游的溢價就非常強,就不會存在應收賬款等問題。

也就是說,核心還是在於技術的創新性和領先性。

談全球化“全球製藥話語權三分天下,有沒有中國?”

這是E藥經理人系列媒體執行出品人譚勇在演講中所提及一句話。而當天,全球化(全球臨床、全球商業化)成為被談論最多的話題。

“全球創新藥市場,中國只佔4%多一點,其中腫瘤佔比偏高,其他領域都在1%以下。”同寫意新藥英才俱樂部理事長朱迅則點出了當下我國創新藥全球化現狀。

建信資本創始人、H50理事苑全紅在分析美國創新環境時表明,全球市場正是其生態持續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我們可能沒法開拓歐美市場,但是我們可以合作。做新藥一定要做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你的市場也要放眼於世界。”他表示,全球的商業價值還意味著要有全球臨床的運營能力,否則有全新機制的靶點,但只有中國的市場,是遠遠不夠的。

“看一個公司品種時,我們還是關注它全球的創新力,如果閉門造車,未來的競爭是非常弱的,”周暉同樣表示,如果看一家中國企業,會關注其是否在美國申報,是否進入臨床二期等。

“今天對創新藥影響最大的,就是政策帶來的變化,而大家對新藥的理解,也逐步接近國外創新藥的定義。”這是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洪坦所觀察到的全球化。

在回答“創新藥3.0何時到來”這一提問時,朱迅也提到中國製藥領域下一步不應該是2.0,因為這個階段很多東西都還難以進入全球市場。正如當下我們絕大部分標的物都是中國的權益,而

中國權益意味著你的市場只在中國。

“我個人認為,投資者和創業者不一樣,因為創業者做的事情是一個花朵,它再怎麼強調也是一個花朵,但投資者要關注的不僅是這個花朵,還有它在森林裡的價值。”

欣喜的是,當下中國頭部創新藥企業已顯示出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和能力。譚勇表示,全球製藥的門檻是159億,如果按這個要求來統計,中國的製藥公司還是有的,其中以恆瑞為典型。

談併購公開數據顯示,2019 上半年醫療健康行業融資總額約300億元,對比18上半年幾近腰斬。不過在資本寒冬的另一面,2019年上半年醫療行業併購數量較2018年下半年環比增長35%,交易金額增長45%,市場集中度呈進一步提高趨勢。

“鼓勵行業的整合併購,推動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是接下來不可逆的趨勢。中國醫藥企業大概有7400多家,未來大部分將會被擠出市場。”周暉表示。

這背後反映出的,其實是當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中度的問題。

譚勇形容這一現狀為:多小散亂。他發現市場進入到一個新的怪圈,“只要做創新藥都可以上市,都可以自己玩,大家沒有分工合作,一個人幹到底,最後市場被玩壞。”

該背景下,傳統藥企成為關注的焦點。“創新藥環境正在面臨資本寒冬,大家集體期待的是傳統大藥廠加入到創新藥項目的併購中來,這是創新生態不可缺少的一環。如果離開了傳統大藥廠的併購,只是資本單一退出,這個事情是不成立的。”

譚勇同時指出,與創新研發新秀相比,傳統綜合型醫藥公司的創新能力建設與項目儲備不分伯仲。雖然傳統藥企在融資項目、新藥批件等方面沒有做特別的新聞宣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優秀的傳統醫藥公司的確有一定的創新積累。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洪坦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以往傳統藥企大多處於穩中求進做創新藥的狀態(仿製藥為主),但近兩年尤其是“4+7”以來,大家心態急轉彎,不再僅僅通過每年仿製藥的大量收入,來培養創新藥。

談醫保醫保自然也是避不開的一大話題,正如有句話說,醫保黃金10年帶來中國醫藥的黃金10年。

支付一直是制約我國醫藥企業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從支付結構來看,國內社保佔比大約在45%,自費佔50%,商報佔5%。通和毓承合夥人朱忠遠則算了一筆賬:目前醫保大概在12000億,其中30%就是3600億,這意味著可以再造出約18個恆瑞,而一個恆瑞又相當於約50個獨角獸。也就是說,市場依舊存在著足夠的機會。

不過在創新藥的醫保補貼上,朱迅認為在過去的30年和未來的30年,更多依舊是美國的醫保費用補貼全球創新藥,中國醫保對創新藥的補貼依舊存在難度。

而隨著社保總支出超過總收入的增速,醫保控費也成為近年來的主要政策方向之一。新形勢下,圍繞著商業保險的醫療控費,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

“我們現在基本醫療保險怎麼支付還不清晰,商業保險還沒有看到太多,”苑全紅表示。

這方面,譚勇認為企業需要注重商業模式的設計,因為往往決定走哪個渠道,就意味著組織架構將對接在哪個方面。

談大變局“大變局已經在發生了,醫藥行業黃金十年大勢所在。”

在《醫藥投資大變局中的大機遇》的主題演講中,朱忠遠認為一個變革時代正在到來。

這一話題下,“2015年的分水嶺”和“TMT領域發生的事,創新藥領域同樣在發生”是討論最多的兩個方向。

2015年,140號文件首次提出“對於國內已上市原研藥的仿製藥,獲准上市的條件是要完全實現質量與原研藥一致,否則無法獲批”,這一對仿製藥審批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原研藥一直以來遭遇的困境得以緩解。

“2015年以前,我們根本看不到創新藥在中國發展的任何機會,2015年以後,大家又覺得創新藥特別好,”洪坦將當時的這一轉變比喻為過山車。

“從整個制度環境來看,從2015年藥監改革到現在,

創新藥的黃金時代確實剛剛開始,”譚勇表示。

此外,譚勇認為醫藥領域一如當年的TMT行業,那時互聯網公司雖然很牛,卻沒有一家走到全球,但差不多十年時間奇蹟就出現了,百度、騰訊等都跑出來成為頂尖互聯網公司。而這些在TMT發生的事,或將發生在創新藥領域。

“幾年前恆瑞的估值還在500億,現在是4000億,在TMT發生的事情,創新藥領域正在發生,”譚勇舉例表示。

當然,伴隨著大變局而來的,必會有狂風暴雨,或大浪淘沙,很多企業的泡沫可能會破掉,同時也將有新的企業崛起。

小結

上市、商業化、全球化、併購、醫保、變革等無一不是當下企業思考、關注或正在經歷的關鍵環節。回過頭來看,IPO作為其中一環並不就意味著天大的成功,其更不是一錘子的買賣,市場對它的價值認可也將伴隨著企業成長路徑而改變。

而在這過程中,誰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最快地進入臨床、市場、醫保等等,從而確保市場份額和優勢,或許才是當下評價一家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如譚勇所說:(上市)快和慢不是問題,能不能做大是核心。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