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幣或替代流動中的現金,但現金才是老百姓最後的保障

中國數字幣或替代流動中的現金,但現金才是老百姓最後的保障

中國數字幣或替代流動中的現金,但現金才是老百姓最後的保障

​文丨郭小興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區塊鏈帶動的行情來得快,去得也猛。有人空歡喜一場,也有人不聽正叔勸告,失身被套。

但伴隨區塊鏈而生的數字貨幣,卻正在真真實實地向我們走來。

假以時日,無論是對於整體社會運行,還是對於我們的投資行為,它的影響都將是顛覆性的。

11月12日的《財經》年會上,大咖們分享的觀點與資訊,值得仔細研讀。

01

流動中的現金或被替代

李禮輝(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

我們瞭解的貨幣,第一種是貴金屬的鑄幣,第二種是紙鈔,然後就是大家銀行賬戶和手機上的資金。

未來數字貨幣到底會怎麼樣影響我們的生活,這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

我把數字貨幣分為三種:法定數字貨幣、虛擬貨幣、可信任機構的數字貨幣。

法定數字貨幣,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它到底對於現有的貨幣體系,在哪些方面可能會傳承,哪些方面可能會替代。我把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國家主權背書、具有發行責任主體的數字貨幣稱之為法定數字貨幣。

很多國家中央銀行五、六年以前就宣佈啟動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到現在其他國家還都沒有推出。

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差不多五年了,近期出現了準備發行的跡象,因為一些央行官員在正式和非正式的講話都透露了這些信息。從這些信息解讀,我們國家的法定數字貨幣可能稱作數字貨幣或電子支付。

它會採用雙層的運營投放體系,數字貨幣是可以直接發行的,我們還是會選擇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到公眾的發行模式,這就能傳承現行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應該有利於保持商業銀行初始的信貸能力,有利於穩定市場,如果直接發行商業銀行的初始信貸能力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採用並行的技術路線,堅持央行中心管理的模式。很多專家認為,現在的區塊鏈技術無法達到超大市場零售級別的高定化的需求,中國是一個真正的超大市場,現在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應該會保持技術中性,不依賴單一技術,比如區塊鏈技術,也應該會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以保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可靠性,保證貨幣調控的效率。

採用賬戶松耦合的方式替代貨幣M0,我們現在熟悉的電子支付工具採用的是賬戶緊耦合的方式,在銀行帳戶的管理制度下,是沒辦法實現匿名支付的需求的。

我們的法定數字貨幣,有可能會採取賬戶松耦合+電子錢包的方式,可以脫離銀行帳戶,實現端對端的價值轉移,減輕交易環節對於金融中介的依賴,而且會在央行許可的範圍內,實現可控的匿名支付。至於可控到多少,這是央行把握的。

我們國家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可能指向於替代M0,就是流動中的現金,而非協議貨幣M1或者廣義貨幣M2。討論中國法定貨幣的時候也應該關注新的支付工具的創新,到底能不能成功?我認為這取決於適配要素。

虛擬貨幣,我把公有鏈社區的coin或Token定義為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是有它的生存土壤的,或者生長具有經濟層面的原因。它的生存土壤是,在公有區塊鏈的社區通行網絡共識的治理機制,虛擬貨幣參與者認可的等價物。虛擬貨幣的交易可匿名、可掛職、難管制,也可能成為投機交易的工具,暗網市場的非法交易需要地下可以信任,地上難以管控的支付工具。

虛擬貨幣技術性的缺陷在於,他們採用的是去中心化的公有區塊鏈的架構,到現在為止,在這種架構下,全網的驗證需要超大規格的數據同步和節點的運行能力,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至今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虛擬貨幣的經濟性缺陷在於,缺乏足夠的實體資產支撐和信用背書,價格不穩定,投機性太重。比如2018年比特幣觸底3158美元,比最高價縮水84%。由於前面提到的這些原因,虛擬貨幣目前只能偏居一隅。

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超主權與超銀行。能夠成氣侯的數字貨幣必須是可信任的,法定數字貨幣因為法定地位和國家主權背書而可信任,其他的任何機構的數字貨幣要做到可信任,必須具備一些品質。

現在一些跨國銀行已經獲准發行數字貨幣,這些數字貨幣主要是用於銀行間的清算和金融交易的結算,所以他們替代的是M1、M2。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臉書創始的數字貨幣Libra,具有突出的優勢:它可以提供足夠的信任背書和覆蓋全球的超過20億的基礎性客戶總體;應用分佈式對等架構和隱私計算技術,構建可以覆蓋全球的端到端的交易平臺;以硬資產做支撐,維護獨立的數字貨幣的價值。

Libra一推出開始就倍受監管的壓力,原因是怎麼樣得到主要國家市場準入的門口,比如它的技術平臺的效率和可靠性到底怎麼樣呢?它的商業運行模式、可行度和透明度到什麼程度呢?管控的路徑怎麼樣?最根本的原因在於,Libra可能成為超主權貨幣從而重構全球的貨幣體系。

有三點:

第一,可能衝擊主權貨幣的地位。比如弱小的國家,如果遭遇重大的經濟困難,它的主權貨幣可能失去國民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可能被超主權的數字貨幣所替代。

發展經濟體的主權貨幣,一般來說不會退出貨幣的舞臺,但是它同時也會成為超主權數字貨幣的錨定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超主權貨幣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超主權數字貨幣跟所謂的主權數字貨幣的主次地位可能被顛倒過來。

第二,可能重塑貨幣霸權地位。

第三,可能形成跨越商業銀行的金融體系。它一旦形成可以覆蓋全球各個角落的金融基礎設施,就可以從支付、清算環節入手,逐步進入儲蓄、融資、保險、投資、財富管理等等領域,滲透大眾的生活,全面爭奪傳統金融業的市場。

臉書的CEO答覆議員的時候說了一個觀點,說現在中國的金融基礎設施已經超過美國了,他的意思是,如果美國不批准Libra上市運行,可能美國的貨幣霸權地位就會被超越,當然他提出了一個很特別的觀點,希望能夠打動美國的政客,至於Libra是不是得到批准,我們還要觀察。

數字貨幣對我們已經構成了現實的挑戰,而且應該是我們未來的機遇,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提一些簡單的建議:

第一,我們應該掌握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主導權。比如我們要進一步落實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國家戰略,明確產業政策,對數字技術研發企業的專業人才給予稅費方面的優惠,鼓勵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國家隊加民營隊、大中加小微,在數字技術的關鍵領域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也要進一步研究,比如替代範圍的選擇、可控匿名的尺度、脫網運行的技術等等。而且我認為,數字貨幣在未來全球數字經濟中居於核心的地位,當前我們有必要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性路徑和實施方案。

第二,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立足於保證數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應抓緊制定數字貨幣發行、數字金融市場監管等制度。應該抓緊研發數字金融技術國家標準,建立專業化的數字金融技術應用審核和驗證體系。在數字金融全球制度的建設中,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並且爭取我們應有的話語權。

02

現金是最後的屏障

彭文生(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時間關係,我講三個觀點:

第一,我們今天講貨幣,實際上是貨幣競爭的問題,是比特幣、是Libra、是支付寶,還是央行數字貨幣?今天的數字貨幣競爭是什麼樣的競爭?

大家可能聽說過傳統的貨幣競爭,劣幣驅逐良幣和良幣驅逐劣幣。對於“劣幣驅逐良幣”,大家是比較清楚的,但良幣驅逐劣幣是哈耶克1976年講的。

在數字經濟時代,幣值競爭或貨幣競爭主要體現在效率和安全層面。剛才王行長提了很多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我認為最值得關心的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平臺數字貨幣,一類是央行數字貨幣。

平臺數字貨幣為什麼重要?在競爭的環境之下,數字經濟時代的平臺效率更高,所以我們尤其要關注Libra,關注微信支付,關注支付寶。

為什麼其他試圖發展數字支付的機構沒有受到關注?而Libra還是個計劃的時候就受到全球的關注?為什麼中國那麼多試圖做第三方支付體系的,只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做起來了?這就是平臺的優勢。

平臺的優勢體現在什麼地方?平臺和貨幣有一個共性,就是網絡效應,就像語言一樣,用的人越多,效率越高。

貨幣是這樣,平臺也是這樣。平臺帶來的優勢,在貨幣領域體現為非線性的特徵,有利於數字平臺貨幣。如果單單隻有一個貨幣,用起來就不容易,因為用的人少,用的人越少,就越不容易吸引更多人用。

但是一旦有了平臺,像騰訊、阿里、Facebook、亞馬遜,本身就有大量的用戶,就可以超越非線性的短期阻力,很快成為一個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貨幣。

第二,平臺數字貨幣具有什麼重要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是分開了支付和金融。現在,支付和傳統的金融服務是可以分開的,實際上微信支付、支付寶開始發展的時候是和平臺的功能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和金融聯繫在一起的。

Libra也是這樣,所以為什麼大家擔心,不是因為Facebook與金融有關係,而是因為它有平臺。它的起步不是金融,不代表它不可以發展金融。

在支付的體系基礎上,平臺可以延伸金融服務,比如現在的螞蟻金服、騰訊的金融服務等等。

第三,對於央行數字貨幣,我們到底應該關心什麼?

最根本的問題或最關鍵的因素是:支付不支付利息。

按照中國央行最近的一些說法,強調電子支付,就要替代現金,而現金是沒有利息的,這自然就問到一個問題,我們中國還需要替代現金嗎?我們不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替代現金了嗎?

所以替代現金的空間有限,但是替代支付寶和替代微信支付的可能性有多大?這可能是大家要關心的問題。

國際上的其他央行也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利息的問題,如果支付利息,就不是現金了,類似於銀行存款;如果支付利息,該擔心的就是傳統的銀行機構,這就是我們關心央行數字貨幣未來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支付不支付利息”。

不支付利息,受到擠壓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利息,受到擠壓的是傳統的銀行體系。

那麼對宏觀來講,它有什麼含義?

對貨幣政策來講,如果不支付利息,就是現在央行計劃的DCEP,現金量是很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我們做資本市場、做經濟研究,關心每個月信貸是多少,沒有人關心M0是多少,因為它很小,它是交易需求決定的,不是原因。

如果支付利息,那就影響消費和投資。財政政策也一樣,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沒有利息,央行獲得所謂的鑄幣稅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支付利息,可能對財政政策的空間有明顯增加,可以減稅,但不增加預算赤字。

還有一個問題,支付利息對金融穩定會不會有影響?

如果支付利息,可能對銀行體系有一些擠出影響,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家可以把銀行存款提出來,反而增加了老百姓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至於它到底對金融穩定是負面還是正面的影響,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數字貨幣還有一些結構政策的含義,包括我們怎麼看大數據、大數據應該是公共品還是私人產權、如何平衡數據的效力和隱私保護等。

剛才講產融結合,數字貨幣帶來了新型的產融結合,Facebook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它還要做支付,還要做金融,它到底想幹什麼?這種新的產融結合,對壟斷、對競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什麼樣的含義?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國家貨幣還是私人貨幣?是競爭還是監管的關係?

央行如果發行數字貨幣的話,它就會同時又監管金融體系,又監管第三方金融體系,現在自己也搞一個支付工具,既是競爭又是監管,怎麼來平衡?其實最根本的是價值尺度和計賬單位,怎麼在現有的框架之下落實記賬單位?

有三個方式:

一是財政支出為人民幣。中國繳稅是人民幣,美國繳稅是美元。

二是監管銀行體系。現在我們主要是廣義貨幣、銀行存款,保證銀行存款價值的穩定是保證法定貨幣具有競爭性、持續性的關鍵,所以要監管銀行,要提供流動性擔保。

三是現金。老百姓心裡有一個預期,萬一不行了,萬一某個銀行出問題了,或者某個金融機構出問題了,我可以持有現金,而現金是最後的屏障,保障法定的記賬單位能夠落實。

這樣數字經濟就會帶來挑戰,數字經濟時代沒有現金,在無現金時代,保障法定記賬單位只剩下財政和監管銀行,財政和金融監管的壓力可能會很大。

所以在數字經濟時代,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替代現金等於維持了第三個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行數字貨幣的根本原因或必要性,一定和維護法定貨幣的記賬單位有關係。

最後我總結一點,無論私人的數字貨幣如Facebook的Libra、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還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都會對現有金融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這裡面涉及到超越金融的公共政策。

而央行數字貨幣還涉及到競爭者還是監管者的角色問題,要考慮怎麼平衡競爭和監管者之間的關係。

03

比特幣只能是虛擬資產

王永利(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銀行原副行長):

從臉書發佈了Libra之後,數字貨幣全球都很熱,但是在中國更熱。現在說數字貨幣的很多,什麼是數字貨幣,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

大家講數字貨幣的時候至少有這麼幾種:第一,網絡的內生加密幣。第二,與某種法定貨幣等值掛鉤的穩定幣。比如USDT、GUSD。第三,與一籃子法定貨幣結構性掛鉤的穩定幣。第四,央行數字貨幣,或者叫法定數字貨幣。這幾種都叫數字貨幣,但是它的本質是相差巨大的。

數字貨幣的核心叫貨幣,他們都是貨幣嗎?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楚,到底什麼是貨幣?現在全世界都講不清楚了,不光是老百姓講不清楚,學院派講不清楚,金融從業人員也講不清楚。

我說一點自己的看法,貨幣今天已經從商品的實物貨品發展到金屬貨幣,進一步發展到紙幣,到今天發展到脫離實物的信用貨幣,為什麼貨幣一定會進入到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信用是誰的信用?信用貨幣下貨幣怎麼投出來的?應該怎麼管控?

這些問題我們是不是清楚,時間關係我講兩個方面:

第一,因何而來。貨幣在人類社會立法會的作用越來越大,但人們意識到,它最本質的定位和核心的功能是價值尺度,派生的是交換媒介、支付手段和價值儲藏。作為價值尺度,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幣值的相對穩定。

怎麼穩定?其實貨幣不一定是一個物,說黃金天然是貨幣,那是實物貨幣的時候才有這個概念。如果保持一個貨幣的幣值相對穩定,理論上必須做到一個國家的貨幣總量跟這個國家主權範圍內可以用法律保護的需要貨幣化的財富的規模對應起來。如果這個成立的話,貨幣必須從實物裡退出來,迴歸它社會財富的本原,只能用貨幣標價。

另外,貨幣必須從財富里脫離出來,完全成為這個財富的價值對應物或者表徵物,它就是一個符號。今天我們再講錨,錨定什麼東西,錨定黃金,不可能。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它不是個實物,怎麼投出來?還是需要央行去買貨幣儲備物,比如買黃金,買美元。

為什麼呢?因為你是價值的符號,你價值是多少,要買一下告訴大家。比如現在一克黃金330或者360,換算出來一塊錢值多少黃金或者美元。要用社會的負債把錢投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信用體系下全世界的負債率不斷提高,今天我們說去槓桿,不讓它負債那麼高,根本不可能,違反貨幣的規律。

第二,誰的信用?

有人說是央行的信用,央行發的貨幣是央行的負債,真是這樣嗎?

有人說是政府的信用或者財政的信用,真的是這樣嗎?

信用貨幣是以這個國家主權範圍內整體的社會財富作為支撐的,這個信用是國家的信用,如果貨幣還有錨的話,它是整個國家的財富作為支撐的,而不再是某一個機構,中央銀行是國家賦予你發幣的權力。

這是我們今天理解信用貨幣必須掌握的一個問題。

這時候就會發現今天的信用貨幣一定要跟國家主權和法律對應起來,所以才帶來為什麼信用貨幣一定是主權貨幣或者法定貨幣。

一個國家的貨幣是不可以拿別的國家的財富跟你的貨幣去對應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很多結論,為什麼好多貨幣是不行的?比如比特幣到底能不能成為貨幣?比特幣是比照黃金原理設計的,總量及每十分鐘的供應量預先設定的,由去中心化的系統自動控制,完全是網絡內生的加密數字貨幣。

比特幣缺乏法律社會保護的財富,幣值很難穩定,所以它不是貨幣,只能作為一種虛擬資產。

不是貨幣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就像黃金退出了貨幣舞臺,不代表黃金就沒有價值。但是虛擬貨幣的價值在哪裡呢?一定是公鏈才稍有點價值,下載了一個開源的系統,但還是自己在那兒主控著,就更沒有價值。

網絡加密幣只能是一個網絡平臺或者社區的專用幣,必須接受代幣的監管,只能在指定的社區裡使用,它可以與法定貨幣進行兌換,但必須堅持原幣、原名、原賬戶進入的原則,進一步可以作為大宗商品做衍生品等等,但必須接受相應的監管。

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難以取代法定貨幣。與多種貨幣比例掛鉤的,像Libra的設計,它的本質一定是超主權貨幣,或者無國界貨幣,這就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這種貨幣缺乏足夠的法律保護跟財富對應,如果它出來跟籃子貨幣同時運行,將形成一種競爭關係,如果它能夠成為一個世界流通的貨幣,勢必對籃子貨幣的國際地位構成衝擊。

首當其衝的不是弱國的貨幣,而是籃子貨幣,最重要的是美元。

這一點我跟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樣,因為Libra出來以後,很多人的看法是這樣的,我讀一個非常具有典型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Libra就是數字化美元,是典型的由美國人控制的比美元更具壟斷性的數字貨幣,通過壓倒性的儲備地位強化了美元在數字化時代的霸權。

如果人民幣不加入到Libra籃子貨幣,你很快可能在數字經濟時代被淘汰掉了。

這是現在很多人非常憂慮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樣嗎?我認為恰恰不是。如果Libra能夠成為一個世界貨幣,首先衝擊的是美元,不是其他貨幣。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大家想想,SDK是什麼東西?SDK在貨幣原理上,跟Libra沒什麼兩樣,為什麼SDK只能成為特殊的政府間的儲備資產,這是我們要看得清楚的。Libra如果出來,一定它籃子裡的東西會退出,可能嗎?

央行數字貨幣,從2013年有些國家說要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的時候?我一直在問央行數字貨幣指的是什麼?是像比特幣一類的貨幣,還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如果法定數字貨幣化,我贊成,如果像比特幣一樣的,我堅決反對,因為比特幣是去中心的,而央行數字貨幣一定是中心化的,這個邏輯上講不通,是不可能的。

法定貨幣的去現金化,數字化,不是今天就開始的,今天大量的支付不再是現金支付,而是記賬清算,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整個現金在貨幣總量裡的比重都非常低了,將現金存在銀行就轉化為存款,但作為貨幣,它依然是法定貨幣,依然享受同樣的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銀行的存款屬於銀行的負債,但不代表銀行的存款貨幣也依賴銀行的信用,不能把貨幣和存款等同,因此劃分出央行貨幣、銀行貨幣、私人貨幣。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作為貨幣,它們是同質的,現金、錢包、存款只是貨幣的表現形態,而不是貨幣的本身,貨幣表現形態和運行方式的變化都跟我們支付工具和結算方式的變化密切相關。

現在央行說,他們準備發數字貨幣,是替代現金的數字貨幣,可以不跟賬戶掛鉤。

但我的概念是,貨幣只有兩類,一類叫現金,一類叫非現金。所有非現金的必須靠賬戶支撐,沒有賬戶支撐現金怎麼入到手機裡,誰來監督手機的餘額是不是準,他轉給別人的時候,是不是同時轉給了很多人。

沒有數字貨幣的時候,我們曾經也有所謂離線的支付,但那是非常少的場景,極低的限額,而且趕緊調整賬戶。所有這些東西,都涉及到支付工具和支付的載體怎麼做,這些東西應該發動全社會參與做測試,而不是現在侷限在極少的機構裡。

所以,要問的一個問題是現在的央行數字貨幣,到底是一個新的貨幣,還是一種新的支付結算方式?至少我認為它是人民幣,不是一種新的貨幣。

最後的結論是,一定要把握本質,去偽存真,科學的發展數字貨幣。【《正經社》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