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烽火戲諸侯",這鍋我不背

烽火戲諸侯"這事兒,《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中是這樣記載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話說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是一位極其昏庸的君王,周朝子民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苦不堪言,而此時的周幽王的心思卻不在賑災上,不想著挽救周朝,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剝削百姓。還打發人四處找美女。有個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姒:

褒珦足足被周幽王關押了三年,褒族人想盡辦法想把褒珦救出來,但是都沒有結果。後來,聽聞周幽王喜歡美色,從褒城徵得一美女,精心教養,能歌善舞,併為其重新起名為褒姒,進貢給周幽王。

褒姒:

周幽王見了褒姒極為喜愛,立其為妃子,一高興就下令將褒珦給放了。褒姒雖說長得豔如桃李,卻是位冷麵美人,從進宮以來就沒笑過,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就是不笑,周幽王下懸賞以求一計,誰能搏得褒姒一笑,便賞金千兩。

這時候佞臣虢石父為周幽王獻上一計,提議點燃烽火臺,讓諸侯白跑一趟。便可引褒姒一笑。他們膽子可這夠肥的,這等玩笑也敢開。上了驪山,就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

烽火臺是古代報敵情用的,從國都再到邊塞沿途設立烽火臺,如果敵軍進犯,首先發現的哨兵便會點燃烽火臺,以此來報警,告訴附近的諸侯有敵軍來犯。

周幽王點燃烽火臺後,諸侯第一時間發現,以為是有敵軍來犯,諸侯們帶著兵馬馬不停蹄的趕到驪山腳下,但是卻未見敵軍的影子,而周幽王和褒姒卻在城中飲酒作樂,大夥兒都愣住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大家了,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見千軍萬馬揮之即來,揮之即去,覺得十分有趣,忍不住嫣然一笑。

褒姒:

周幽王寵著褒姒,後來乾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周幽王原來的老丈人來頭不小,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勾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心說誰還陪你們玩兒? 各自按兵不動。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都被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不知所終。

 到這時候,諸侯們才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人馬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溜了。 中原諸侯擁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數土地都被犬戎佔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史稱“東周”。

 但是,後經考證,"烽火戲諸侯"根本是無稽之談。

首先,西周時期傳遞消息主要靠擊鼓,烽火臺是在秦漢時期才被用作作戰時傳遞消息的。

其次,當時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距離都城最近的諸侯國晉國,在山西臨汾附近,兩地之間相距370多公里。而當時的騎兵,一天最多也只能走75公里左右,所以最少得5天才能趕到。而至於比較遠的諸侯國,估計得一個月才能到達,褒姒不可能天天在城樓上去等諸侯們率兵前來。

褒姒:

最後,翻閱先秦時期的史料,我們只能看到周幽王如何昏庸,如何寵幸褒姒的記載,卻沒有任何關於"烽火戲諸侯"的記載。

《竹書紀年》記載:"幽王三年嬖褒姒,八年立褒姒之子伯盤為太子"。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相左。

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

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斷言:此委巷小人之談。而質疑者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各諸侯距離周王室的路程遠近不一,不能同至,如最遠的齊、魯、燕等諸侯,至少得幾個月才能趕至宗周地區(關中)。周幽王不可能為演此一出"好戲",而讓褒姒在烽火臺上等上好幾個月。

世俗都說紅顏禍水,凡是古代君王為了哪個女子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大臣們都會將矛頭指向女子。怎麼不說君王貪戀美色呢?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前,各國都是在暗地理自己發展,慢慢的擴大領土,在當時,西周已經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烽火戲諸侯這個鬧劇只是一個引子,它加快了西周滅亡的腳步。即使周幽王沒有烽火戲諸侯,還是會有其他因素導致西周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