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背鍋千年,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一、龍的傳人—褒姒

西周的滅亡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版本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在《國語》和《史記》當中都有記載。褒姒因為美貌而引得周幽王為博其一笑自毀江山。

史書中記載的好看女人一般都不是凡人,這幫文人士大夫們總要絞盡腦汁的杜撰一個厲害的出身,來烘托她們異於常人的美貌,以此來強調這個女子有著足以毀滅國家的能力。就如商朝的妲己為九尾狐一般,“褒姒”是名副其實的“龍的傳人”。

褒姒:背鍋千年,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在夏朝的末年的一天晚上,有兩條龍落在了夏朝的宮殿當中,聲稱自己是褒國的君主。次日,周天子不知該如何處理,便請人為此事占卜預測兇吉。

方案一“殺龍”,預測結果不吉!

方案二“請走”,預測結果依舊不吉!

方案三“請龍走,留下它的唾液”,預測結果大吉!

周天子命人將龍的唾液存於錦盒當中供奉保存。從夏朝到西周,上千年的時光當中沒有一位君主敢打開這個匣子。到了西周末年,出現了離經叛道的周厲王,他不顧眾人的反對打開了那個裝有龍的唾液的匣子,瞬間龍的唾液流滿了整個大殿,無論眾人如何清掃都無濟於事。最終這些唾液幻化成為一隻巨黿(鱉)。

這隻巨黿在宮中游蕩,最後爬至內廷遇到了一個五六歲的小宮女,小宮女碰到這隻巨黿之後竟然離奇的懷孕了,並在周宣王時期生下來一個小女孩。孩子由於身世離奇被認為不詳,一出生便成為了棄嬰。但上天垂憐,這個女嬰被一對賣弓箭的夫婦收養並長大。

這個女嬰就是褒姒。

褒姒:背鍋千年,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同時周朝流傳著一首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這句話的意思桑木與箕木做的弓箭會滅掉周國。周幽王一聽那還得了,趕緊派人去查。這一查就查到了褒姒的父母,這對夫妻正是靠賣桑木弓和箕木箭為生的。

褒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褒姒準確來說並不算是一個名字,因為褒是氏,姒是姓(姒是夏朝的國姓),意思是姒姓褒氏裡的一位姑娘。

周幽王此人好色,他手下的大臣就投其所好的去四處給他搜尋美女。結果他這一做法引起了叔帶的不滿,叔帶直言進諫指責周幽王好色誤國。周幽王聽後十分生氣,剝奪了他的官位與爵位,並將他驅逐。叔帶也是硬骨頭,一看周幽王這個態度,立刻帶著他的族人直奔晉國而去,叔帶帶走的這個家族便是十二曾經介紹過的“贏姓趙氏”,也便有了後來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與叔帶同樣直言的還有褒國的國君褒姁,毫無疑問這位國君的下場也是被抓。褒姁的兒子為了把自己的父親救出來,便四處搜尋美女,想要對周幽王投其所好。而他找到的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褒姒。

這個褒姒到底有多好看呢?好看到足以滅國的那種。《詩經》說:“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古時的士大夫們真的是會胡扯,西周不行就不行,周幽王垃圾就垃圾,非要賴在姑娘身上。而且拿女人當擋箭牌這個套路屢試不爽。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都逃不掉一個紅顏禍水的評價。

二、烽火戲諸侯

在烽火戲諸侯中的結局是周幽王被推翻,當他再次燃起烽火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諸侯前來救助。

那這個推翻周幽王的人是誰呢?

也是十二曾在秦王朝中提過的老朋友——申侯。申侯有個特點,就是女兒多,於是四處嫁女兒,很多大家族與這位申侯都是親家。這其中一個女兒就加入了周王室,成為了周幽王的第一任王后,並生下了繼承人太子宜臼。後來周幽王有了更為寵愛的褒姒,便廢掉了申後與宜臼,改立褒姒為後,其子為太子。

申侯一看自己的女兒被廢,外孫的王位岌岌可危,對於昏庸的周幽王十分的失望。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與外孫,申侯決定對王都發兵。

褒姒:背鍋千年,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但申國是個小國,國力並不強盛,想殺入戒備森嚴的王都,光靠自己是不行的。申侯的家族常年駐守邊境,與北邊的少數民族十分的熟絡。再加上這些少數民族對於權利並不是十分的看中,他們更在乎糧食與財富,於是西戎各部便成為了申侯最佳的搭檔人選。申侯與西戎、犬戎各部組成聯軍殺入王都,將周幽王逼死於驪山之下,並搶走了褒姒。

背景強大的申後最終戰勝了孤兒出身的褒姒。

其實周幽王最後一次求救的時候,也不是全然無人理睬的。當時的西陲大夫秦襄公就曾趕來護駕,雖然奮力廝殺,但還是遲了一步。

隨著周幽王的喪命,西周這艘大船徹底的沉沒了。其實無論有沒有烽火戲諸侯這件事,西周都是會滅亡的。滅亡是西周最後的三代天子合力的結果,周厲王暴虐無道,周宣王雖也算得上是中興之主,但剛愎自用。荒淫無道的周幽王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褒姒不過是文人士大夫筆下的藉口。周王室對外不能抗擊西戎各部,對內無法控制諸侯,它早已積重難返,西周的滅亡是歷史必然的結局。

三、烽火戲諸侯的真相

褒姒:背鍋千年,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

歷史上從來沒有“烽火戲諸侯”這件事。這個故事出現於《呂氏春秋》當中的版本為“擊鼓戲諸侯”。在混亂的戰爭中,鼓聲怎麼能夠成為求救的信號,它只會與進軍的鼓聲一起成為周幽王的催命符。

到了《史記》當中才出現了我們最常見的“烽火戲諸侯”版本。以烽火為信號,這是漢代抗擊匈奴時候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先秦時期至今沒有發現烽火傳遞這一方式的任何遺蹟與記載。

褒姒,只是歷史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