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大蕭條就是貧富不均衡後的大洗牌

道家:大蕭條就是貧富不均衡後的大洗牌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為何會發生?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自從上世紀30年代第一次爆發全球大蕭條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在尋找這個答案。其中誕生出一些深刻的觀點,但解釋起來總帶有模糊性和滯後性。近現代,金融危機也屢次爆發。

由於長期研究道家陰陽思想,對這個經濟問題本人認為可以用陰陽原理進行解釋,即陽極反陰:資金過度集中在生產領域,導致生產極度擴張後(陽極)同步引發消費不足(陰衰),此時陽極返陰,在產能過剩的倒逼下下,經濟衰退開始。

更加詳細的過程是這樣的——

如果把經濟活動中的"生產"視作陽,"消費"視作陰。同樣的,生產部門—"企業"為陽,消費部門—"家庭"為陰。那麼經濟的擴張就相當於"陽生陰隨",即:企業生產擴張帶動"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增加"後則社會需求能力提升,從而引導企業生產進一步擴張,由此進行一個互相促進的正向循環。

在理想的體系中,貨幣以工資支付的方式從企業流向家庭,而後以購買產品的方式從家庭流向企業,進行不斷循環。如果貨幣資金總量一定,在社會財富隨著企業生產擴張而擴張的情況下,同一單位的資金購買力將同比例增加。因為貨幣的購買力與貨幣總量反比,與社會財富成正比。

那麼,這種經濟的擴張又是通過什麼產生的呢?一方面,依靠生產效率的提升,即在單位時間內家庭部門可以生產更多的財富,另一方面方面,家庭部門生產時間的更多利用。

如果翻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很容易看到正是以上兩個方面同時產生,才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1.外資進入中國帶來現代化流水線,提升生產效率;2.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市變成工人,提升了工作時間。 但對於企業擴張,以上兩個方面又是外在動力,真正的內生動力來源於企業的慾望。

這就把企業分為兩種形態。 第一種,企業為共有。流進企業的貨幣全部變成家庭收入或者為家庭公積金。由於主體缺失,企業共有體制下是幾乎沒有擴張慾望的。這種形態便不能誕生更好的生產效率。 第二種,企業為私有。企業收回的貨幣要按一定比例轉變為私人資本。既然企業是私人的,那麼必然是帶有擴張慾望的。這種擴張慾望又伴隨著市場競爭,則帶來的是更好的生產技術、管理水平並僱傭更多的勞動力。

以上兩種形態就是所謂的公有制和私有制。雖然我們對公有制有一百種批判,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流入企業的貨幣全部轉為家庭貨幣,貨幣流動十分穩定。 而私有制呢?雖然帶來了生產擴張,但是造成了不可抗拒的副作用——貨幣不均衡。

因為企業私有的屬性決定了其所有者在持續的貨幣流入中要分得資本紅利,隨著時間推移,貨幣財富將越來越集中在企業的資產擁有者手裡。貨幣不均衡通俗地說是貧富分化: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

資本是貪婪的,是時刻要逐利的,集中起來的財富永遠會用來購買更多的房子等生產用具,從而進一步引發生產擴張。這種擴張是具有周期性。每一次擴張帶來的是資本擁有者(富人)貨幣總量的增加,同時普通家庭部門貨幣總量減少。

然而生產擴張是永久的嗎?當然不!產品最終是要依靠家庭部門進行消耗的,以此才能進行貨幣的循環。

而生產擴張通常具有周期性,當貨幣極度不均衡後,必然有一個週期是這樣的情況:企業集體擴張後,產生貧富分化極其嚴重,家庭部門的資金不足以承受生產擴張後的商品。 這種結果就是整體性的產能過剩。

真正達到全面產能過剩後,就是產生負向反饋了:企業庫存增加—經營利率下滑—貨幣現金流負增長—生產被迫萎縮—縮減員工—家庭消費能力惡化—需求不足—產能進一步過剩,生產和消費兩者負向循環,共同衰退。我這個週期當作是"臨界點",是經濟擴張的極限,也是衰退的開始。在道家思想裡,這就叫做"陽極返陰"。

道家:大蕭條就是貧富不均衡後的大洗牌

我們知道,真正的市場經濟下,是有金融部門參與的。理想情況下,如果沒有金融部門參與,生產與消費的萎縮可能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行為。但一旦有金融機構的槓桿資金參與,這種負反饋將帶來一個系統性的危機:生產惡化引發資金流惡化,繼而引發對債務違約,債務違約繼續加深流動性緊張,而後企業破產,家庭貸款違約,這些連鎖反應將以及其迅速的方式傳染,導致整個經濟的崩盤。

這就觸發了大蕭條。回看這整個分析過程,你就能知道蕭條的本質就是資金太過於集中(貧富分化),蕭條發生之後,財富湮滅,這本身就是一個洗牌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