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460毫米口徑艦用主炮不是陸用。除了日本還有別的國家能生產嗎?

冬天我最帥1


參加“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的德國古斯塔夫800毫米列車炮,關於800毫米列車炮的巨大威力就不在這裡重複了...而從製造工藝角度來說,它並不低於“大和號戰列艦”的94式460毫米主炮!

日本在1937年11月4日建造“大和號”前從德國購進了一臺15000噸的水壓機鍛造機和3座70噸酸性平路爐...這些設備是做啥用的?15000噸水壓機就是鍛造大和號動力系統的主軸、其它大型鍛件兒和94式460毫米主炮炮管坯的,日本當時沒有這類設備能力,但沒有它根本製造不出來460毫米艦炮,所以必須要從德國進口。

另外,從鋼鐵冶煉角度來說,酸性平爐是不能去除硫磷的,只能用廢鋼當鍊鋼原料,估計是“吳海軍船廠”鑄造大型鋼錠的冶煉設備,估計650毫米厚度的主炮裝甲就是使用3座70噸酸性平爐煉出來的鋼錠,再鍛造成裝甲板。

日本購置這些德國設備一共花了1000萬美元,1937年的1000萬美元是什麼概念?1940年美國大蕭條剛過去物價上漲不高,2美元就可以買兩個“總彙三明治”和2品脫鮮榨果汁(美製1品脫≈473毫升)、1944年駐英國的B–17轟炸機機長一個月200美元工資...通過這兩個小事兒對比,花1000萬美元買德國設備,可見日寇已經在砸鍋賣鐵瘋狂擴軍備戰了!同時,也表明德國工業要比日本先進很多,從理論上來說製造類似460毫米艦炮不會有技術瓶頸。
800毫米列車炮一共兩門,分別叫做:古斯塔夫和多拉。其製造廠家是著名的克虜伯公司,百年曆史的克虜伯一直都是火炮製造工業的領引者,其工藝積累不是日本可以比擬的!從圖片上來看,800毫米列車炮雖然是單管火炮,但是機械複雜程度並不比94式艦炮低,甚至在某些部分要比94式複雜一些,比如:800毫米炮管,數節大直徑鋼管連接在一起再焊接在一起不是說一說就能解決的。


美國華盛頓海軍兵工廠正在製造406毫米艦炮的炮管,巨大的炮管需要使用吊車吊運。
大口徑艦炮的鋼管不是由一根鋼管制造而成,而是用幾節鋼管對接後焊接而成。

巨大的鋼管管壁很厚,要焊接在一起是很困難的,稍有焊接缺陷整根炮管就報廢了。
整根炮管焊接後需要熱處理,圖片裡是最後的豎井爐

垂直退火工藝,為啥要用豎井爐呢?原因是炮管平放均熱退火會引起炮管細微的彎曲,會影響到射擊精度。
熱處理完成後要進行線膛加工,需要使用巨型拉刀將膛線一根根的切削出來。
加工炮管時拉刀與管壁高速摩擦,需要對其降低溫度,為避免刀頭紅熱需要不斷的用“機加冷卻油”降溫,圖片裡的油桶就是接油用的。

炮管膛線加工出來後需要用“內窺鏡”等光學設備進行檢查。
炮管內部檢查是一個

精細的工作,坐在凳子上幾個小時都不動地方,眼睛不一會就會酸澀...但,不精心檢查一但炮管有缺陷輕則降低炮管使用壽命,重則引起炮管在戰鬥中發生炸管...。
製造完成的炮管要用火車運輸,拉到造船廠組裝成炮,大口徑炮管制造費時費力,成品率很低!100根當中有5根合格就很不錯了,所以大口徑艦炮是非常昂貴的裝備。

二戰期間美國的工業產能大大高於德國,技術水平也不亞於德國,更直白的說:美國製造460毫米艦炮也不是啥難事兒,不會像日本那麼吃力。

460毫米艦炮是二戰期間服役的最大口徑艦炮,理論上來說:美國、英國、德國都能製造,可問題是製造這麼大口徑的艦炮也需要建造更大排水量的戰列艦,排水量小了會引起軍艦在航行過程中的重心不穩(頭重腳輕)並且在開炮射擊時承受不住巨大的後坐力和震顫...二戰前航空母艦已經嶄露頭角,特別是珍珠港事件,美國已經充分的瞭解到其巨大的戰鬥力,所以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建造方面以成熟技術為主,沒有研製更大口徑的艦炮,因為花費太大,已經還沒有任何意義了!火炮打的再遠也不如飛機飛得遠,鉅艦大炮註定是被淘汰的。


皇家橡樹1972


日本造出來了不代表只有日本能造,比如下圖是英國“暴怒”號大型輕型巡洋艦裝備的18英寸主炮,這是英國1915年的傑作,比“大和”要早25年。對於460毫米這種超大口徑主炮是各方面權衡問題,日本傾全國之力打造的“決戰”級的超級戰列艦本身就有點走了極端化,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的火炮技術甚至整個海軍的水平就是甩開美英德的。

說到大口徑火炮,以日本“長門”級戰列艦戰列艦410毫米主炮為例,製作流程首先從原始材料開始:鑄造原始鋼錠(鐵屑、鋼屑、鎳、鉻等)→鋼錠調質→鋼錠鍛造→鋼錠退火→鍛造炮管粗坯→粗坯退火。炮管粗坯是之後的精加工做前期準備,之後對粗坯進行車、鏜工序加工外壁和內孔。

而這種大口徑主炮由於裝藥量過於巨大,發射時膛壓極高,所以單層炮管無法滿足要求,一般都是多層炮管+纏繞鋼絲。所以要用上述工藝同時製造整根的內層炮管和外層炮管,再用吊車將內層炮管整根垂直放入外層炮管,其中內層炮管要高密度纏繞長度30萬米的鋼絲增強炮管強度。最後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在將內層炮管、外層炮管、炮口套管和炮位套管僅僅結合在一起。完成裝配的炮管要再次進行內外管的精加工,最後對炮管內層進行膛線加工。這就是一門大型火炮的基本製作流程。

下圖為美國華盛頓海軍造船廠的兵工廠正在製造的406毫米炮管,炮管垂直那張照片是準備進行熱處理。實際上炮管的製造過程中不管是熱處理還是內外管裝配都需要在垂直狀態下進行,否則加熱後的炮管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現變形,一旦變形炮管就成了廢品。

其實能製造戰列艦大口徑火炮的國家就已經說明他的工業底子是非常雄厚的,包括當時的列強日本。而“大和”號裝備的九四式460毫米火炮的製造也是在本國內完成的,但是日本在製造“大和”之前斥資1000萬美元(1935年幣值)由德國引進了15000噸級的水壓機和3臺70噸級酸性平爐用於優質鋼材及炮管的製造。下圖為德國克虜伯公司的“古斯塔夫”巨型列車炮,口徑800毫米,另外考慮到日本九四式460毫米火炮的關鍵性設備是由德國引進,所以我們認為德國的火炮技術其實是優於日本的。所以對德國來說,460毫米艦炮的製造難度並不是說太大,不過德國沒有那麼大的戰列艦,所以自然不需要製造460毫米口徑艦炮。所以德國沒有≠造不了,造不造看需求。

而同樣是作為工業強國的美國,除了上面我們看到的406毫米火炮生產線之外,美國在1920年代製造過MK1型18英寸457毫米48倍徑火炮,長度達到23.24米,最大射程為45165米。1938年,隨著各國海上軍備發展的進入一個新的高潮(當時航母還沒有成為主力),美國開始研製新的457毫米艦炮,也就是之後的MKA型18英寸457毫米47倍徑火炮,也就是下圖左面呈現的那2門,而照片上右側3跟較“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上使用的MK7型406毫米主炮,二者對比極為明顯。但考慮到之後457毫米火炮的綜合性能以及成品率、壽命問題,美國最終還是為“蒙大拿”選擇了406毫米主炮,依靠12門的數量和高射速形成單位時間的投射重量優勢,與日本的460毫米火炮對抗。所以美國沒有≠造不了。

所以其實結論很明顯了,美英德這三個列強在當時也同時具備460/457毫米口徑火炮的實力。

但為什麼只有日本將這種級別的艦炮實際應用呢?其實這也與日本的實際情況有關,考慮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龐大勢力以及日本對外膨脹的擴張戰略,日本在1922年版的“帝國國防戰略”中明確將美國作為自己的唯一海上作戰目標,確保日本聯合艦隊在與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交戰中保持優勢,如果可以也將美國大西洋增援艦隊一同壓制,達成以最少的代價殲滅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保證自己的擴張道路。但考慮到美日兩國實力的巨大差距,日本提出“對美七成論”,即日本必須隨時保持美國的7成實力才能有50%的勝算。

按照日本1933年制定的“九段漸減”戰略,針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日對美作戰大致分為“9段”,其中1-2段為本土艦隊與太平洋艦隊回合、3-6段為夏威夷至馬里亞納群島、7-8段為馬里亞納群島至加魯林群島、9段是與美國大決戰。在整個最終決戰中,日本又將整個戰役分成3大部分,其中前期對美國艦隊進行監視,必要時偷襲;中期為2艘超級戰列艦和“翔鶴”級航空母艦在岸基航空兵配合下對美國艦隊實施突襲;後期則以戰列巡洋艦對美重型編隊實施突襲,而後以驅逐艦和巡洋艦對美國艦隊實施“雷擊”,最終用潛艇和航母對美國殘餘實施打擊。這樣按照日本的計劃,日本將以10艘戰列艦和6艘航母對陣美國15艘戰列艦和6艘航母。而中期所謂的“超級戰列艦”其實就是之後的7萬噸“大和”級戰列艦,日本的計劃火力上是2艘能對抗美國3艘“科羅拉多”,防禦上可以抵禦460毫米口徑炮彈襲擊。最終造就了“大和”級戰列艦7萬噸的噸位和460毫米艦炮的火力和防禦優勢,這也是決戰中期中關鍵性的火力輸出單位。

當然有朋友說建造“大和”就是浪費,但這有點“上帝視角”。無論是1933年日本“九段漸減”戰略還是之後1940年美國造艦計劃的通過,當時航空母艦一直只是作為艦隊的第二力量,仍然與戰列艦混版“半航母特混艦隊”。包括美國在1937-1941年造艦計劃中也批准了多達10艘戰列艦,而航母同期只批准了7艘。所以不能說“大和”的建造就是錯誤,畢竟在那個時代對日本來說大的戰列艦就是“希望”。如果硬要說,那就是日本的實力不足以支撐這種級別的戰列艦,無論是資源還是經濟水平都無法與美國想媲美,如果放在美國那麼這2艘戰列艦可能不算什麼,造了就造了,但日本不行。


雛菊西瓜Peterpan


大口徑火炮的製造說不難吧也難,說難吧當時主要的工業國家也都有那個能力製造,只不過它們有沒有需求製造或者裝備而已,就比如說德國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巨炮。但如果說是艦用主炮的話大和的460炮的確是當時服役軍艦裡口徑最大的,但並不是研發口徑最大的艦用主炮,而且日本也不是唯一一個研發超過18英寸艦炮的國家,當時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也都有研發18英寸艦炮的實驗,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裝上軍艦而已。
大和前甲板


,其主炮口徑就是眾生平等460艦炮

早在一戰時期英國就已經研發出40倍徑的18英寸艦炮,並在暴怒號巡洋艦上進行測試,併名為BL 18英寸MK-1型海軍炮,單聯裝,共生產了3門。成為了英國服役過最大口徑的火炮,不過有趣的是英國的18英寸是457毫米,而日本大和的主炮和長門的16英寸一樣取整數到460毫米,也就是說日本的18英寸是比英國18英寸艦炮的口徑要大那麼3毫米。但由於一戰導致英國嚴重缺錢,為平衡海軍力量搞出來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直接限制了新型戰列艦的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所以也就沒有裝18英寸口徑的軍艦出現了,但英國的研發計劃裡的確有過將BL 18英寸MK-1型海軍炮進行改進升級,但由於各種原因計劃也就擱置了。
英國在暴怒號實驗的那門18英寸艦炮

而美國同樣在30年代研製過18英寸艦炮,不過由於各種原因和條約限制美國的18英寸直到1941年才搞出來,被命名為“18英寸47倍徑MK-A型”,並在次年2月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期間進行試射,但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人發現航母好像比戰列艦更好用,隨即拋棄舊愛另尋新歡,而這門18英寸艦炮被放在了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達爾格倫海軍武器中心當做展品供遊客參觀。而以上英美兩國的18英寸艦炮都是製造出來的,並且英美都想過要搞20英寸(508毫米)艦炮,但是和意大利、法國的16英寸艦炮、德國的20.5英寸(522毫米)艦炮一樣停留在圖紙上。
最左側的就是放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軍博裡的美軍18英寸大根,而它旁邊小一號的那根是衣阿華級用的16英寸艦炮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和號戰列艦以其裝備的9門460毫米口徑巨型主炮聞名世界,是當時口徑最大的戰列艦主炮,火炮炮長21.3米,三聯裝炮塔重1720噸,炮身重165噸,加上彈藥和炮塔裝甲總重量2700噸,相當於當時的一艘大型驅逐艦排水量。大和號戰列艦是人類海軍史上最大一級的戰列艦,1945年4月7日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至此大炮鉅艦的時代徹底過去了。

那麼其他國家有能力生產460毫米的艦用炮嗎

答案是,當時的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甚至蘇聯都有能力生產。

不過其他國家並沒有生產,原因很簡單,艦炮口徑大,體重就會增加,相對的船體就要加大。而且自航母問世以來,戰列艦的就失去了海軍的核心地位。就像造價昂貴的大和號,在身家不如自己千分之一的上百架轟戰機面前,變得脆弱不堪。

二戰中日本海軍雖然有著世界排名第二的稱號,但是戰略思想還是落後於歐美。當時的日本也想過不造大和號和武藏號,這樣省下的錢可以多造出10艘航母,可是卻拼湊不出這麼多航母機組。當時的海軍內部分為戰艦派和航母派,最終戰艦派佔了上風。

就像現在一樣,各國戰列艦已經完全退出海軍現役。二戰時不是其他國造不出460毫米口徑的巨型艦炮,而是認為沒有製造的價值。再強的戰列艦也不是飛機的對手,一戰的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最後的輝煌,到二戰的時候,海戰已經在視距之外,與其浪費時間和無力造戰列艦,不如多造航母。


硬漢班副


在當時,406口徑炮不是稀罕物,大型軍艦上都有。大和號剛剛上臺就被魟魚潛水艇的魚雷送給傲哥了


趙撿子


德國的多拉大炮古斯塔夫大炮比大和460 毫米粗多了,粗的能造細的當然也能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