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自漢而起的飲茶習俗,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此時玄學興起,儒學家、道學家、清談家相洽相融,各取所需。儒生飲茶而精行儉德,文士品茶清談玄學,道人視茶為仙露,僧侶吃茶以靜心修行。就這樣,茶進入了人們的信仰領域,呈現出了更為深刻的茶文化精神內涵。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黃金葉沖泡圖

有一個關於茶的故事非常有名,是關於茶的廉潔精神的。說的是中國的兩晉時期,出了一些行事做派上完全對立的豪門貴族,他們中有的人以奢侈為時尚,怎麼奢侈怎麼來。而此一時期貴族中還有一批儒家學說的踐行者們,則承繼春秋末期晏子的茶性儉精神,以茶養廉,以對抗同時期的奢靡之風。這個故事的典型例子,便要算是“陸納杖侄”了。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紅茶幹茶茶湯圖

說起這個陸納,也是一個卓有聲名的東晉大貴族,史書上說他是“少有清操,貞厲絕俗”,是個嚴肅正派的慎獨之人。一路做官上去,人們對他的態度用一個詞形容,叫作“雅敬重之”。因此,他就那麼累遷,從黃門待郎,直到尚書吏部郎,也算是中央主管人事部門中的重要官員。官員下派時,他就到江南做了吳興太守。

他在吳興做官做成什麼樣,我們具體不清楚,只知道他做官是不受俸祿的,光幹活不要錢。他回中央部門去時,手下人問他需要幾條船,他說:沒有行裝,一條載人的船就夠了。船要開了,他一看船上還有些東西,就只選了被子和身上要穿的衣服,其餘的全部還給公家。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黃金葉茶湯圖

這個杖侄的故事,就發生在他當吳興太守的那個時期。

《晉中興書》記載說:“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嘗指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侄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香茶沖泡圖

這段記載是說,陸納在當地方官員吳興太守時,大名鼎鼎的江左第一風流丞相謝安要去拜訪他。謝安也是個頂級大貴族,又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他來了也沒個接待方案,陸納的侄兒陸俶就著急了,又不敢問叔叔怎麼辦,悄悄地就備了一桌子山珍海味。果不然,謝安一到,陸納就上了清茶加果點,接待貴賓。侄兒這才一招手,“珍羞必具”,全了。陸納看在眼裡,不動聲色。等謝安一走,立刻聲色俱厲,上板子,“杖侄四十”,那架勢我看和《紅樓夢》中的賈政打寶玉也差不多。這四十大板,要是認真打,真能把人給打死的,而且邊打陸納還邊怒斥說:“你已經不能夠為我添光加彩了,為什麼還要來站汙我的素業。”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黃金葉茶湯圖

這個掌故里面出現了一個關鍵詞——素,這個“素”字,和茶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其實,用一個字或就可以歸納茶的人文特性:茶的內在特性就是它的“素”,茶的特質,就是茶的“素”精神。

何為“素”?從漢字的解析看,素本是一個會意字,小繁字形。上部是個“垂”,下部是個“系”。系,就是絲的意思。上下加起來,是說織物光潤則易於下垂。它的本義,就是沒有染色的絲綢,也就是本白色。我們從古代許多詩文中可以看到同義的描述;如《禮記·檀弓》中的“素服哭於庫門之外”;如中國佔詩《孔雀東南飛》中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絲綢的功能往外延伸,就不再僅僅為衣,更被用作寫字的絲綢或紙張,又延伸指用帝紙張寫的書籍或信件,如古樂府中的《飲馬長城窟行》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黃金葉茶湯圖

“素”是有顏色的,白色,雪白色。素練就是白色的熟綢,素車就是以白土塗飾的車。元代的關漢卿在《竇娥冤》中寫道:“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肝。”

“素”這種色澤象徵著少,甚或沒有。比如素紙,就是沒有寫過字的紙:素衣將敝,比喻人處境艱難,生活困苦。比如寒素,就是身份低微的意思。《三國志·賈誘傳》記載文帝使人問講白固之術,謝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這裡的“素士”就是布衣之士,也就是貧寒的讀書人;素門就是與世族豪門相對的清寒之家;素面朝天就是不加妝飾而去面見天子。由此字意延伸,“素”終於被賦予了這樣一種品質:帶根本性的物質或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茶園圖

“素”是一個充滿節制的字眼,內儉,含蓄,止禁,大概正因為如此,素相對於葷,代表了蔬菜瓜果等副食。如《墨子·辭過篇》中便說:“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

只有當我們對“素”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才能夠理解“陸納杖侄”這段茶之掌故中的茶意。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白茶茶青圖

這段學故中出現了兩個“素”:一為明素,即“素業”;一為暗素,即“茶果”。所謂“素業”,就是素王之功業。所謂“素王”,就是指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的人。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諸子之傳書,素相之事也。”王充在這裡,把孔子著《春秋》的事業,當作雖沒有王者之位卻在行王者之道的偉業,而陸納在此也以為自己的事業是和孔子著《春秋》一樣偉大的。對謝安這樣被後人稱為江左風流承相的人,只有設上茶果,才配得上他的接待風格,顯示出他不是王的王者風範;也只有謝安這樣的人,才能夠領會得了陸納的那份素王之心,不曾想偏偏被這個俗人侄兒攪了,陸納怎麼能夠不怒髮衝冠,棒打四十還是輕的呢。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白茶沖泡圖

我們可以從“素業”這個概念中,推理出晉代偶家學說對中國人的核心教化作用。實際上,以陸納為代表的中華茶人,是把客來敬茶當作最為重要的中華茶禮來實踐的。以茶為敬意,已成為那個時代的風尚。兩晉時期有個名叫弘君舉的人寫過一篇《食撒》的茶餐食單,其中明確記載:“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意思是說:客來寒暄之後,應該用鮮美的茶來敬客。與陸納同時期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恆溫,也是一個客來敬茶的實踐者。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白茶幹茶茶湯圖

《晉書》記載他說:“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校柈茶果而已。”說的是揚州太守桓溫性情檢樸,每次宴飲客人,只設七個盤子的茶食。桓溫曾離帝位一步之遙,終究未篡。性儉之人,以茶養廉,培養剋制自己的能力。在慾望翻騰衝動之時,這一步終究沒有邁出去,也算是品茶人中的一個典型人物吧。

陸納杖侄——關於茶的「素」精神

常名莊白茶沖泡圖

可以說,中華民族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將茶納入了生活禮儀,客來敬茶就這樣被世代相傳,成為悠久而又鮮活的文化遺產,源遠流長,直至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