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讓膠農寬心

日前,《金融時報》記者走進青山綠水相間的海南省白沙縣。

“這棵橡膠樹已經開割了,樹齡大概約8到10年。”白沙金融辦主任潘孝信指著當地公路旁的一顆橡膠樹對《金融時報》記者說。

四面環山的白沙縣是海南省民營橡膠種植大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橡膠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農村強。當地膠農曾經歷過自2011年起天然橡膠價格下跌帶來的“膠賤傷農”之痛,而現如今,他們面對價格波動時不再有以前那種“欲種不能、欲罷不忍”的困境了。上海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期所”)支持開展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為當地膠農帶來的金融衍生品工具,打開了期貨精準扶貧新思路。

破解扶貧路上膠價波動困局

天然橡膠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和戰略物資,我國天然橡膠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雲南和海南,多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以白沙縣為例,全縣民營橡膠種植面積達63萬畝,當前實際開割面積40萬畝,年產幹膠2.4萬至3萬噸,農村人均橡膠保有量居全國前列,膠價好時,橡膠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的佔比高達60%~70%。

近幾年來,天然橡膠市場價格持續低迷,極大影響了膠農收入,也較為嚴重地挫傷了膠農割膠的積極性,甚至出現棄割、改種的現象。據瞭解,2011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從接近43000元/噸的高點一路下探至2016年初的10000元/噸,2018年年底價格處於大約11000元/噸。

價格風險是膠農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膠農脫貧的最大障礙,也制約著橡膠產業持續穩定發展,解決膠農增收問題需要先解決橡膠價格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欣慰的是,期貨市場近年來創新推出的“保險+期貨”模式將價格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當橡膠價格下跌時農戶可獲得賠付,有效管理了價格風險,這讓膠農不再心慌。

據瞭解,2017年,在上期所支持下,新湖期貨攜手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在白沙縣南開鄉開展了國內首單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使該鄉978戶膠農戶均增收500元,惠及貧困戶352人,保障了廣大膠農的經濟利益,保護了膠農割膠的生產積極性。

2018年,白沙縣推動該項目試點工作在各鄉鎮全面鋪開,除打安鎮另行創新試點外,全縣其他10個鄉鎮16650噸橡膠全部購買了期貨價格保險。在新湖期貨公司協調下,按計劃分三期入市,最終了結收益總計1292.47萬元。按項目購買保險的16650噸計算,膠農獲每公斤0.78元的補償,按記錄在冊的參保的總戶數12841戶計算,參保膠農戶均增收1006元,惠及貧困戶5813戶。

精準扶貧項目得到多方肯定

“海南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支農惠農成效顯現,試點示範效應顯著,海南銀保監局將精準對接脫貧攻堅多元化和保險需求,不斷推進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日前,在上期所、海南證監局及海南銀保監局聯合舉辦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專題業務培訓會上,海南銀保監局二級巡視員易細純如是說。

事實上,“保險+期貨”模式讓期貨市場以專業優勢進行精準扶貧有了抓手,得到了多方認可。據瞭解,天然橡膠“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得到了海南省級領導和縣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有效帶動了地方政府扶貧資金的參與投入。

潘孝信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白沙縣嚐到了實施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的甜頭,2019年,白沙縣繼續全覆蓋推行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為全縣2.4萬噸、40萬畝開割橡膠購買了保險。

《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自2017年起,上期所連續3年開展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並持續擴大規模,助力脫貧攻堅。其中,在海南省3年來累計投入資金7340萬元,覆蓋6個貧困縣區,把海南種植橡膠的5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涵蓋在內。僅2017、2018兩年,通過項目受益的貧困膠農達2.8萬戶次,其中建檔立卡戶約1.5萬戶次,獲賠款額達2257萬元,賠付率超過64%。

那麼,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助力精準扶貧是如何運作的呢?簡單而言,上期所將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新湖期貨等聚攏到合作平臺上,上期所提供保費支持,保險公司向膠農出具天然橡膠價格保險保單,農民從保險公司購買保險。保險公司從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子公司買入場外看跌期權,而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則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對沖。橡膠價格高時,膠農隨行就市賣個好價錢;而一旦價格下跌觸發理賠條件,膠農就可以得到賠償。

在上述培訓會上,上期所副總經理賀軍向《金融時報》記者進一步解釋稱,當膠價下跌,特別是劇烈下跌時,期貨端的操作能夠將從期貨市場中賺來的錢轉化為農戶的理賠款項,市場越困難,對膠農的保護效果越明顯。價格波動風險從農戶向外層層轉移,最後到了期貨市場中,藉助期貨市場有效化解價格波動風險。因此,膠農割膠的收入有了保證,也更願意割膠、賣膠,當地天然橡膠產業的發展也有了保障。

事實上,比起單純給錢、給物的捐贈方式,“保險+期貨”這一金融扶貧項目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激發膠農割膠、賣膠的生產積極性,為膠農指明通過勞動脫貧致富之路。

未來可持續發展仍需合力攻堅

“滴滴之水,可以聚川”,“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這條大河由平凡的一滴滴水匯聚而成,滋潤著橡膠林。在賀軍看來,“保險+期貨”模式充分發揮金融衍生品工具和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利用期貨市場為價格風險提供了再保險工具。

“保險+期貨”已經連續4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其在實踐中仍需要多方支持協作。那麼,參與各方對於推動項目今後發揮更大的作用都有哪些舉措與建議?

《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2019年上期所創新了產業扶貧模式,加強了與大型膠企合作,通過對膠企收購的膠水價格進行保障,吸引更多的膠農把膠水銷往膠企設置的收購點,發揮龍頭企業產業扶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據悉,今年上期所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在海南投入3060萬元,掛鉤天然橡膠現貨產量3.4萬噸,實現白沙和保亭兩個縣的橡膠現貨全覆蓋,並持續向建檔立卡戶傾斜。同時還投入專項資金800萬元,支持海膠集團開展場外期權產業扶貧試點,助力天然橡膠產業穩步發展。

潘孝信建議,白沙縣在對接好相關企業爭取保費支持的基礎上,引導膠農主動參與投保,形成“政府+企業+農戶”的多元化投保機制。同時,加強與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對接協調,推動期貨保險設計從按畝均預計年產量投保和理賠,轉變為以量計賠,使之更能調動膠農的生產積極性。

有期貨公司人士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的保費來源主要由上期所支持。農業價格險一般是政府補貼險種,天然橡膠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已被國家劃入“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因此,建議國家財政能對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的保費給予補貼。

把“保險+期貨”簡單易懂地向膠農介紹同樣十分重要。據瞭解,上期所一直在努力推動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的宣傳推廣工作,已經在海南和雲南兩省累計組織開展了30餘場基層培訓。《金融時報》記者從上述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專題業務培訓會上了解到,來自橡膠產業、產地、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將把本次培訓的內容帶到參與試點的每一位膠農那裡,進一步宣傳“保險+期貨”的模式和作用。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