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果真是因为他的小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里有一个人因太过聪明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个人便是杨修。杨修世家出身,自高祖杨震至其父杨彪四代均做到了太尉之位。而杨修本人学识渊博,极为聪慧,年轻时被推为孝廉,不久转任郎中,后任曹操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曹操杀杨修,果真是因为他的小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曹操这样的人杰身边,能够做到“总知内外”,而且“事皆称意”的,非有大才而不可。由此可见,人传的杨修只有“小聪明”,实在是大大的谬误了。

杨修聪明是人所共知的,多数人认为他解了曹操“黄绢”、“一盒酥”,“门阔”的字谜,因此招来曹操的忌恨,最终因汉中军营中“鸡肋”事件而被杀。

事实果然如此吗?非也。持此议的人实在太轻看曹操了。曹操行王霸之事,容难容之人,帐下英才济济,岂会独忌一杨修?那曹操又为什么非杀杨修不可呢?

曹操杀杨修,果真是因为他的小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这就不得不说古代王侯之家永恒不变的话题——夺嫡。曹操嫡出四子,长子曹丕是“法定”的继承人,三子曹植却因才华横溢而颇受曹操宠爱,加上身边人的唆使,便生夺嫡之心。对此,长子曹丕心中十分不安,经常将谋士吴质藏在竹篓中用车载入府商议对策。杨修知道此事,便禀报曹操。曹丕见事泄露,十分害怕,告诉吴质。次日,吴质在竹篓中装满绢帛,仍旧用车载入。曹操派人检查,并无人藏在其中,于是便不再怀疑曹丕。

此事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深意。曹操历来以多疑著称,只检查一次便不再怀疑曹丕,似乎很难说得通。但这是事实,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从未怀疑过曹丕,相反,曹植夺嫡的野心却令其很是疑忌。曹操一代枭雄,自然知道废长立幼的危害,而且目睹了同时代的袁绍、刘表两人的家事与下场,所以立曹丕为嗣早已成定局。他之所以检查一下次便停止,只不过是借此堵住曹植、杨修的口,借此安曹丕之位。

曹操杀杨修,果真是因为他的小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可惜曹植、杨修并未看出曹操之意,亦或是不愿死心,不但不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以杨修通晓军国之事的本事,若要祸起萧墙,简直轻而易举。要想避免布袁绍、刘表的后尘,则本必须压制曹植,而要压制曹植,就必须剪除其羽翼。如此,杨修自然首当其冲。

曹操杀杨修,果真是因为他的小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事实上,曹操对于杨修参与家事十分震怒,曾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儿子依仗着你家的势力,屡屡不与我同心,即刻想要依法惩办,想起来就让人生气。而曹操最终诛杀杨修的罪名正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曹操杀杨修,果真是因为他的小聪明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当曹操下令收杀杨修时,杨修叹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由此可见,杨修最初可能是因情意相投而出手帮曹植应付曹操的问答,后来渐渐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明知必死而不能脱身,倒颇有几分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