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著名的芥子园画谱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内容已经非常丰富,厚厚的几大本差不多包罗万象,最近一次补充是在光绪十三年,加入了任伯年和虚谷等一些海派作品,现在流行的版本叫【芥子园画传】,是初学者必备之读物。然而,时间又过了百十年,时代进步了,印刷技术也是突飞猛进,虽说是经典,也难免有遗漏之处,就这个遗漏,笔者准备写一篇补遗系列,希望大家能对芥子园有一个更加容易更加简单更加深入的了解,使之成为一本真正的入门读物。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陈洪绶,小青绿山水

中国画以水墨为主,水墨画占大多数,许多大家甚至一辈子都少有着色作品(如元四家的倪瓒)。墨用好了,层次就能非常丰富,古人讲“墨分五色”,能把水墨玩好就绝非易事。

无论道家或者儒学都是讲究至精至简,讲究以少胜多,古人的艺术一直都是做减法,能一就不会二,笔墨精妙就不需要色彩,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国画中设色的地位很一般。

而西洋画则是把色彩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讲究光色,这点和中国画是完全不同的二种思想。但对于国画而言,色彩也不是最次要的。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第四“随类赋彩”,也就是设色,可见设色的重要性。

芥子园画谱中对于设色也给了较大篇幅,基本完善,对于各种颜色的制法都有详细说明,本不该有此篇文字,但芥子园画谱中并没有讲色彩的具体用法,且芥子园中的各种制色方法现在也不再用到,现在的画家们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去制造颜料了。

现在最重要是怎么去使用各种色彩,这个书中并没有提到,也就有了这篇补遗。

书中讲过的,这里不再啰嗦,学者可以自行参照阅读。就遗漏的部分,下面具体讲一下。

先讲色彩类别。

一,色调,国画颜料分冷暖色调。古人笼统的称之为“丹青”,丹就是暖色系,青就是冷色系。冷色系主要有花青,石青,石绿...暖色系有赭石,朱膘,朱砂等..

二,石色和水色,石色有石青,石绿,朱砂,朱膘...水色有花青,藤黄,胭脂等...

用天然矿物制成的叫石色。优点是不易变色,敦煌壁画历经千年,色彩依旧焕彩夺目,就是天然石色的作用。缺点覆盖性强,不透明,用多了,画面不易明亮。

水色是其他方法制成的,每种都不一样,书中有具体说明,优缺点正好和石色相反,所以二种颜料都要交替使用,才能得到较完美的画面。

石色和水色用法稍不同,水色用多少泡多少,可以全部用完,石色要用稍多的水来泡,只用中上层,最底层沉淀不用。

三,西洋化学颜料,古人基本不用,但时代进步,颜料也需与时俱进,西洋化学颜料优点是光鲜亮丽,缺点是不历久,不优雅,只可以作为国画色的补充,不能单独使用。

四,国画颜料和西洋画颜料使用方法不一样,西洋画颜料都可以用纯色,国画颜料大多需要调色,比如花青,多数时候需要调成螺青,赭石经常需要加墨,加朱膘,多数色需要加入淡墨来降低火气...

至于具体怎么调色,芥子园书中也有具体说明这里也不谈,还有花鸟画用色,虽看似复杂但较山水画还是比较容易的,这里也不论,这里主要补充山水画的基本用色方法和步骤。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如果是胶管颜料,直接挤出使用就好。上面这种块状颜料,先用水泡开,天冷需用热水。无论哪种,都必须用多少泡多少,多了除了浪费,还会坏,尤其是夏天,第二天颜料就不能用了,颜料中的胶会腐败。

中国传统山水设色画基本有四类,一,浅绛,二,青绿,三,没骨,四泼彩。

最简单的是浅绛法,就是用比较单一简单的色彩,用色最多的是赭石,朱砂,朱膘这三种,下面就具体用法,做个图解,这样比较直观,这也是芥子园没有的。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一步,首先要有墨稿,这是最重要的,墨稿不好,色彩再怎么搞,都救不了一张画的,“随类赋彩”,随的这个“类”,就是指墨搞中的具体物像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二步,先用赭石加墨染树干,色要重一点,水要多一点,一定是把色调入墨中,千万不能把墨调如到色中,这样赭石会和墨色发生沉淀,色就不能用了。赭石中加少许藤黄染杂树叶,务必一次完成,多了腻。用点染法,一片一片树叶去染,分浓淡,轻重,千万不能平涂,画面会板的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三步,用稍重赭石,调成二份,一份加少许朱砂,交替染主体山石,水可以多些,这样干后色才会灵动,才不会覆盖住墨色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四步,用淡赭石做整体罩染,烘托整体氛围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五步,干后,用重墨点一下被色覆盖的部分,如没有,可忽略,感觉不足的地方,可以重复一遍第二步,一张浅绛设色山水基本完成。

如果墨稍差,墨色灰暗,缺乏神采,还须用螺青染松叶和山石暗部,以增加冷暖色的对比。这张画墨色中有蓝紫光,天然有种冷色调,就不需要这个步骤了,

国画的原则是能简就不繁,反复着色会把画面搞腻掉,许多初学者非常容易犯这种毛病,切记!

青绿法又分大青绿和小青绿二种,下面是小青绿法图解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一步,还是墨稿,上色前先要保证墨色完全干透,不然会弄花画面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二步还是先点染树叶,然后用赭石分染石根,和浅绛法一样,之后涂石绿,水要多,不然干巴巴的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三步,染花青,有的地方须染螺青以区分层次,水色不足之处可以多次分染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四步,完成。色完全干后,会比湿的时候淡一些,这个是要明白的。

但也不能一下子用重色,过了,就不好救了。色淡,可以再加一遍的。色彩完全满意后,还是用重墨点苔,补被色彩覆盖住和不精神的地方,达到醒目的效果。

小青绿法一般只用石绿中的三绿,大青绿法则是在小青绿的基础上,再加二绿或者头绿,有时候还要加入石青,下面是演示步骤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一步,墨稿,和小青绿不同的是,皴法可稍简单,后面的石色会覆盖住不少皴法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二步都一样,没什么可说的了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三步,上三绿,水要多,才能没有滞涩感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四步,山头染头绿,要等第三步没有干的时候上,这样色彩会自然渐变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第五步,干后,上花青和螺青点染树叶水草和苔点,感觉色薄不厚的地方可以再加一遍,但切记加多,顶多三遍,加多了会涩会腻。最后还是重墨点苔,完成。

以上是大青绿法。

没骨法设色,南北朝时期张僧繇就有了,清代恽寿平,石涛都擅长用此法,其方法就是以色代墨,直接勾勒,这里不做具体介绍,待以后提高再讲。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石涛山水立轴

泼彩法也是自古就有,当代张大千和刘海粟用的比较多,方法就是大量用重色泼在纸上,顺其自然渗淌,再勾出树石房屋,也可以完全不用一笔,这种方法来无影去无踪,完全靠个人的审美力去画,不利于初学者去学习,这里也不具体讨论。

芥子园补遗之四,设色

张大千泼彩山水

最后,讲一下古人的“三矾九染”。这个方法现在画家多数搞不明白,其实那是针对绢和绫的一种方法,绢绫密度不如纸张,含墨量也不高,要想稳稳的着色,尤其是人物和花鸟画,就需要多矾多染,不可能一二次到位,有时候染上几十遍都很正常,这一点要搞搞清楚,我们现在画画都是用纸,尤其是生宣纸,你染九遍试试看!即便纸不通掉,纸面也会发毛,颜色会狼藉不堪的。

以上就是山水画设色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几个方法,当然方法也绝不止如此,比如青绿法还可以先用花青打底再上石绿,这样会更加秀润,还可以用石青或者钛青蓝提亮山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山头的处理,多用的是这种方法。

这里是针对初级芥子园的读者的一点补充,目的是能更容易更直观的明白设色的具体方法,这几种方法基本上也够初学者捣鼓上几年了,更高级的就牵涉到颜料的自制了,或许以后还会有篇专门的文字,大家且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