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管理課堂的方法

高效管理課堂的方法

  師生關係的良性互動來源於老師和學生的相互尊重,老師為人師表,理應以身作則。這種尊重源於老師對學生的真誠,這種真誠表現在不輕易評判,適當且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之上。建立和學生之間緊密的情感連接,這才是師生關係得以生根發芽盛開的土壤。

  老師與學生打交道,不僅僅需要老師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還需要一些切實可行的溝通技巧,來幫助學生達到更清晰的自我認知,進行更有效的自我管理。良好師生關係的建構得益於老師有效的課堂管理和良性的師生互動。

  一、減少評判之聲,傳播理性訊息

  學生行為改變的原動力來自於內心,而很多教師的教育中,時常忽略了學生這種內在的理性和動機。當學生出現不太好的課堂表現的時候,有些老師傾向於用責備、要求、說教,甚至貶低、恐嚇等形式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恐懼,因此迫於壓力而改變自身行為,但是這種方式直接否定了學生內心的真正感覺,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依賴他人來評判自我的價值。

  理性訊息是指針對情境而非學生人品的判斷,強調老師應該接納與承認學生的感受,簡而言之,就是對事不對人。理智的行為有賴於人類相信自己對現實環境的覺知能力,因此,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去評判一個學生是怎麼樣的,比如“你真是太笨了!”,而是轉向對客觀情境的描述,讓學生依靠自己的理智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並判斷對自己的感覺。

  老師對學生的反應方式可以反射出老師對學生的感覺,老師的反應可能建立或毀掉學生的自我概念。教師較好的反應應只是說出事實,讓學生自己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符合他們的自我形象,依靠他們自己的理智去調整行為,激發內在的行為動力而不是依賴外在的評判標準。

  二、適當表達憤怒,理性表達情感

  教師不是聖人,教師有平常人所有的情感,不論是對學生的情感還是對自己的情感。老師的行為應該是自然而真實的,包括說話、行動,以及對學生的反應。但老師需要學習如何表達憤怒,甚至反感,而不會傷害學生的人格特質。

  老師表達情感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會被學生模仿,如果一個老師習慣於用攻擊性、評判性的語言來表達情感,那麼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響,不能理性地表達情感,而對他人和自己造成傷害。

  因此,老師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應該牢記“以身作則”的原則,應該問自己“我生氣的方式是不是和我期待學生的表達方式一樣?我是否在班上示範我所期待出現的行為?”,老師可以藉此機會增進學生表達情緒的能力,比如老師說:“我看到了不可原諒和無法忍受的行為,我希望立刻停止。”

  在這個例子中,傳達了學生的行為和言語形容的力量,這樣不僅不會對學生造成攻擊性的傷害,既承認情感表達的合理性,又能啟發他們對情境的理性思考,而且學生能從老師有力的言語表達中學會表達情緒的藝術。

  三、減少控制命令,促進學生自主

  老師應避免使用命令和強人所難的方式,因為直接、強制的命令容易引起敵意。相反,老師應該以邀請學生進行合作的姿態來達到一定的目的。

  比如,相比於“把圖書收起來,放在桌子裡,拿出數學課本,拿出一支鉛筆,翻到60頁,開始做題……”,而發出邀請,尋求合作的方式是“現在是數學課,今天要做的習題在60頁。”這樣的訊息,老師顯現出他們尊重學生自動自發的能力,增進學生的自我選擇能力和責任感。

  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減少學生依賴的問題,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控制教室中的事情,讓他們自行決定如何進行他們所選擇的解決方法,於是學生漸漸擺脫了對教師引導和推動的依賴,能生活在自己設定的標準中。

  四、讚美遵循理性,連接真實感受

  評判性的讚美有潛在的危險,也就是評判學生人格特質的讚美,比如“你是個好孩子”,“你很了不起!”等,這些語句使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衣服在別人給予的贊同之上。在老師對學生進行讚美時,同樣應該遵循理性訊息原則,對事不對人,注重對行為本身而非學生人格的讚美。

  同時,老師應該警惕的讚美詞就是“很棒”,因為他們“答對了”。知識並不能使一個人“很棒”,缺乏知識也不會使一個人“很笨”,因此對學生有了正確回答的適當反應應該是:“正確”、“答對了”,這些反應沒有附帶對學生人格的判斷,而僅僅專注於對他們所做事情的判斷。

  表達讚美的另一個技巧就是避免用言語判斷學生的行為,比如“你們在今天集會中的表現太好了”“如果你想做的話,肯定可以做到”,轉向用自身的情緒體驗表達對該行為的讚許,例如“今天與你們一起畫畫,感覺真是太好了。”

  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評判性的讚美會使老師始終處於評判的地位,姿態仍然是居高臨下的,企圖操縱學生重複其所期望的行為,但是有時學生會抗拒這些明顯的操縱,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讚美是不真心的。

  與評判性的讚美相對的是建設性的讚美,其功能是支持、激勵和鼓舞,而不是評判。另一種建設性讚美的方式就是鼓勵學生去努力,去嘗試,針對的是學生的努力,而不是成就,使學生有勇氣去嘗試,並且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老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找機會去肯定學生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注意結果。

  五、邏輯結果替代懲罰,建立學生責任意識

  邏輯的結果是緊跟著某一特定行為而出現的後果。邏輯的後果不是懲罰,懲罰是老師對不良行為學生所採取的報復行動,一對學生展示誰是“老大”,懲罰會引起學生內心的報復衝動。而邏輯的結果跟隨著自然和必然作用,絕非老師使用的武器。

  邏輯的結果不是老師個人意志的體現,而是要發揮集體的約束力,將團體的秩序表現出來,力行學生自立的班規。而且邏輯的結果不是應急預案,而需要持之以恆地得以貫徹實行,不能針對某些個體,而必須適用於所有學生,讓他們知道,不良行為總是帶來令人不愉快的結果。邏輯結果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如何表現,這樣他們會學到去依據內在的規律來控制自己的行動。

  總而言之,老師在表揚、懲罰、表達自我的時候要對事不對人,避免對學生進行評判,避免讓他們把自我概念建立在對權威的服從和依附上。

  師生關係的良性互動來源於老師和學生的相互尊重,老師為人師表,理應以身作則。這種尊重源於老師對學生的真誠,這種真誠表現在不輕易評判,適當且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之上。建立和學生之間緊密的情感連接,這才是師生關係得以生根發芽盛開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