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

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很容易看到他们的问题,并盯着这些问题因此而感到焦虑,强行纠正往往又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陷入更大的焦虑中。

焦虑的一个很重要体现是关注细节,只看眼前,同时总是想到不好的结果,对未来感到恐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的作业不能有一点错误和问题,无法容忍孩子的磨蹭,拼命催促孩子快点。

比如,在孩子时间管理这个问题上,我们会仔细为孩子规定几点之前必须完成什么,比如规定孩子必须9点完成作业,9点半入睡。

结果,我们却发现事情并不一定会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可能还会因为我们的控制而以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抗或阳奉阴违,这就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家长缺乏一种向远看的意识和能力。

想一想,当我们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时,长久的远景会是什么样的呢?

很可能是,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孩子在他乡与朋友熬夜狂欢,他们生活没有规律,相互吐槽自己的父母:天天打电话让我早点睡觉,真烦人。

想到这里,我们是不是看得更清楚一些:反正无论现在怎么管,孩子大了都会按他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

所以,没有必要过分在意眼前的一些小事和细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目光往远处拉长一些,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如果只是为了孩子按照完成作业,那么我们就会一直盯着孩子,忽略孩子的内心状态,可能孩子在我们的监督之下,看起来每天都按时写作业,但其实,这个过程中他心不在焉,效率低下。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教育孩子,父母要学会向内看。

当我们刻意孩子一些行为习惯时,问问自己,我们培养这些是为了什么?

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这些行为过程和所产生的结果,形成一种有迹可循的自我认知。

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作业有多少、能不能独立完成,专心的情况下需要多久、掌握了什么知识,不专心的状态会产生什么结果。自己在做作业地过程中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要怎么去弄明白,这就是通过自主写作业过程得到的一种自我认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孩子几点写作业,是先玩再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每天需要学习多久,都不是什么问题。孩子会根据对作业和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估,来自行安排。

这种情况下,孩子管理的不是时间和作业,而是自我的学习状态。这是他认识自己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一个向内看的过程。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让孩子学会向内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能遵循他的自然成长规律,相信他能够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有了这样的信任,才有了真正的接纳与尊重。否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诸多的失望与焦虑。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比如,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太内向,担心他在未来不会主动争取而比别人机会更少,所以希望他们活泼开朗,想要强行改变孩子,结果孩子反而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喜欢隐藏和封闭自己。

有的父母,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自家的好,为了自己孩子不落下风,切断孩子真正的兴趣,强迫孩子一心学习,但孩子却很难做到。

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因为父母习惯向外看,无形中拿孩子的弱点与他人的优势做对比,这种对比是对孩子本身的否定。

只有学会向内看,遵循孩子内有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与潜力。

因向外比较而造成对孩子内在的否定,会损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相信我能行”的能力。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不断挑战自我,走出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却在失败与挫折中一蹶不振?

因为前者拥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期望的影响,这个期望包括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结果的推测。如果一个人预测到某种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一个学生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想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让妈妈满意,他很可能就放弃努力。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效能期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如果他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进行这个活动。

还是上面的例子,当一个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所期望的成绩, 同时也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时,他才会认真听课。

因此,一个人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人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不相信自己。

为什么一些孩子不能停止玩手机,沉迷网络,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他们除了玩手机,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他们可能也曾尝试努力管住自己,要求自己“今天起不能这样下了去了”,“我要好好学习”,但一遇到点困难便放弃了。他们觉得“我不行”、“我学不会”、“我做不到”、“这对我不可能,太难了”......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经历着自我效能感的毁灭,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行。

这种不相信自己的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内在原因是:没有自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外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觉得孩子做不好,认为孩子无法独立做某事,害怕孩子失败、受委屈、担心孩子受伤等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溺爱孩子,事事对孩子包办代替。

因此,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向内看,允许孩子做自己,让孩子对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十分重要。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帮助孩子走出失败,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学会正确归因,帮助孩子向内看。

班杜拉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他自我效能感的最大因素。

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而反复的失败经历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更准确地说,影响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是,他对成败经验的归因。

如果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他不一定会增强效能感,向内归因于可控因素,才能真正提升自我效能感。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例如,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归因为老师教得好或是由于运气好、超常发挥等因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难提高,他不一定会有持续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归因于孩子的努力和方法得当,他才有持续努力的动力。

同样地,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比如孩子认为这次没有考好是因为我努力还不够,或我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知识,那么,他也可能还会继续努力提高能力。

因此,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是,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学会向内看。在孩子成功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失败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他将拥有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不断地走出失败,走向更大的成功。

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向远看,向内看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