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总是无情的,要不就是贪财的,要不就是堕落的。在爱情里低到尘埃里的她,对待亲情,冷漠得可怕。

然后,这反差的态度并不是凭空而来,追根溯源,则是她生父生母的选择和态度,给了她毕生的阴影。

尤其是她母亲。

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这个民国的传奇女子,虽然在儿女眼中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可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张爱玲的母亲张逸梵,可谓是很多女人的表率。

当大多数人守着一隅,寡淡度日的时候,张逸梵已远走他乡,不顾一切奔向远方。

她的魄力足以掀起一个时代的涟漪,作为第一位主动提出离婚的女人,无论怎么说,都是勇敢的。

甚至,有人把她比作中国版“出走的娜拉”。

但是,当我们用留存的文字和旁人的记忆拼凑出她的后半生,所谓的诗和远方,只不过也是局外人幻想的泡影。

1 新生的背后,是坐吃山空的无奈

张逸梵这个名字是她自己取的,随着原名“黄素琼”而到来的 ,还有她那颗追求新生活的决心。

她厌恶家中那位啃着老本、挥霍无度的丈夫,厌屋及乌,她也将家中的一双儿女,一并舍弃了。

这场在旧式婚姻中义无反顾的逃离,是有些悲壮的。

万千女人以为迎接她的是自由梦,可揭开面纱,背后多的是千疮百孔。

唱歌、跳舞、画画、社交,是张逸梵在国外生活的主旋律,溢满了艺术的味道,自由的气息。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她明明拥有机会和才华,但却只顾享受艺术带给她的光环,从未真正去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

说到底,就是缺少了那股狠劲。

相比张爱玲在写作上的笔耕不辍,升学上的日夜苦读,张逸梵最大的弱点就是浅尝辄止,不晓得年轻时吃苦的意义。

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她若肯咬紧牙关誓死不休,那么,那么多年孤身在外,也不至于没有持续的安身立命之本。

彼岸的少男少女们在讴歌她的勇敢,而此岸的她,做不到自力更生,至于重生后的奢华,也不过是靠财产的变卖。

女人可以向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如果没有坚持的毅力和吃苦的决心,所谓的诗和远方,也不过是另一种方式的苟且。

只有那些吃得了苦、敢对自己下狠手的女人,才能实现进阶的圆满。

恰如张爱玲,即使面对残破的感情,也可以毫不犹豫地施舍三十万,毕竟这等底气,都是她自己赚来的。

2 走遍万水的背后,是漂泊的凄苦

黄逸梵长得很美,但美则美矣,却始终不懂得修炼自己,她把大把时间放在四处行走、结交好友,却从来没有选择停下来提升自己。

这种没有积淀的人生,如同没有水浇灌的花,纵使生得再漂亮,也开不长久。

当昔日的好友已经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时,曾经光芒万丈的黄逸梵,却沦落依靠别人谋生的地步。

她曾在马来西亚落脚,当时的工作还是由老乡引荐的。可惜的是,别人帮她入了门,她却因为没有文凭只能做手工老师。

有朋友曾回忆起她的状态:面容憔悴、身体欠佳、居住环境恶劣。

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那时的她,已经51岁高龄。

此等落魄的境界,和她刚出国结交的那些朋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潘玉良在绘画上颇有成就,徐悲鸿回国后也名声大噪。

只有她,在异国他乡,独自承受年轻时任性的代价。

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后来的她,去了英国,原因无他,仅仅是因为福利制度好。

临走前去变卖继承的瓷器,可惜当地人不识货。无奈之下,她带着十七个箱子,坐船北上。

不知道那时的黄逸梵是否已经在生活的锤炼下学会了苦中作乐,可若换作任何一个人,都忍受不了在英国的地下室,度过自己的晚年吧。

张逸梵曾经是拥有一副好牌的,但她预见不了未来的变迁,也没有为未来做积淀的远见。

所以,晚年的她,纵使辗转多国,也改变不了贫苦的局面。穷且凄清,几乎成了她后来的人生注解。

她一腔孤勇选择了漂泊,可却从未给自己配好剑。上帝始终都是公平的,前半生挥霍,后半生就得奔波。

当下的享乐人生肯定是愉悦畅快的,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远见的女人,至少要给自己装上铠甲。

即使不能百毒不侵,但至少可以抵抗无情岁月的侵蚀,年老变衰的沧桑。

木心曾说:“悲观是一种远见。”

作为一个女人,纵使目前的生活无解可击,也应在岁月静好中保持警惕,做好积淀,蓄满能量。

毕竟,漂亮和安逸是暂时的,可本事和能力却是愈久弥坚的。

3 后半生自由的背后,是缺乏安全感的孤独

离婚、远走、漂泊,毫无疑问,黄逸梵是一个有主见的女人,她可以为了自由放弃子女,为了远方誓死不回头。

但反观其后半生,孤身一人的寂寞其实是自由的另一个缩影。

“只谈恋爱不结婚”是她在离婚后的人生信条。

年轻时,她貌美苗条,又擅长社交,这样的她自然不乏追求者,然而,她流连其中,被恋爱的甜蜜冲昏了头脑,却不曾想过自己今后的归处。

此时的她,尚且是人们空中那个传奇女子,但经年之后,她也只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

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她曾为了自我亲手推开了子女,但在50多岁的时候,又在国外收养了一个女儿,但好景不长,觉得总教不好,便又把她送回了福利院。

我们不能轻易揣测这个女孩是否是张爱玲的替身,但值得肯定的是,没有婚姻和家庭的的黄逸梵,是孤独的。

孤独到身边陪伴的男人,都可以降低标准。

她明明可以在最好的年纪选择结婚安稳度日,可偏偏爱极了单身的自由。

她的内心,终究还是不够强大,年轻时依靠旧时财产和头上的虚无光环,年老时褪去铅华,她也会深感不安。

为什么?

漂泊半生的她看似无坚不摧,但自始至终,她都没有真正靠过自己,如此的安全感,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人老珠黄,幻影破碎,人人称赞的黄逸梵,终究还是凄苦的,她的内心还没有强大到自生自灭,无牵无挂。

病危之际,她给张爱玲写信,唯一的愿望就是要见她一面。

可惜的是,张爱玲只能寄去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黄逸梵的夙愿,竟也成了终生的遗憾。

追根到底,张逸凡还是固执的,一腔孤勇选择了一条路,便再也不回头。

可是啊,人生那么长,及时转弯也很重要,一个女人没有必要按着世俗的标准活,也没有必要在屡屡碰壁时还选择固执己见。

要是黄逸梵拥有孤身一人的资本和底气,那么她的选择就没有错。

但她没有强大到那个程度,却也选择了这样一条更为艰难的路。看看其凄凉的结局,其实是她高估了自己。

相比母亲张逸凡的野心,张爱玲倒是爱极了世俗生活里的烟火气,虽然她的童年给她留下了阴影,但她之后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张爱玲与母亲:活得高级,不如让自己开心

写字、出书、爱人,纵使受了情伤,也一辈子都在爱和被爱中度过。

这母女两人的人生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尘世中的女人啊,人人惊羡黄逸梵,却看不见张爱玲人生的种种确幸。

可人生除了触不可及的远方,还有近在咫尺的幸福啊。

一个人女人最高级的活法,绝不是只有诗和远方,要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好高骛远,不浮躁自满,那么,选择任何一种人生,都可以是幸福圆满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