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出賣了“我”?

剛買了房子,就接到電話問要不要辦貸款;剛買了新車,保險中介就險些把車主手機打爆;孩子剛上學,各類培訓機構的廣告短信就接踵而來,關鍵是還能準確寫明是哪個學生的家長。在反覆回答“不需要”的同時,人們發現自己和家人的姓名、電話、住址甚至愛好、消費習慣等等都被洩露,這著實令人震驚和憤怒,到底是誰出賣了“我”?

在網絡科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個人信息已經成為重要的數據資源和商業資源。有人就動起了歪心思,非法收集、買賣、使用,從而導致垃圾短信、騷擾電話、精準詐騙頻發,不但可能對公眾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嚴重侵害,也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今年4月至9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展了打擊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專項執法行動。從查辦案件情況來看,當前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違法行為主要高發在房產租售、裝飾裝修、教育培訓等三個領域,小貸金融、保險經濟、美容健身、旅遊住宿等多個領域也存在此類問題。

個人信息理應依法受到保護,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需要多方努力。監管部門要針對當前違法行為的新特點、新情況,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技術實力,加大打擊力度。司法部門要給予有力配合,嚴厲打擊、強化震懾。商家經營者要認識洩露他人信息的危害,為蠅頭小利做出不義之舉,可能將汙染整個大環境,到頭來也會危害自身。公眾也要提高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視,增強防範意識,學會保護自己。(聶新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