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餐飲創業首選(微信ID:coffeeo2o) 解鎖 新餐飲·新模式!

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1. 華萊士的成長進程分析

十年前,華氏兄弟在福建師大校門口開了一家西式快餐廳,主營漢堡、炸雞,取名“華萊士”。

誰也沒料到,這家當時絲毫不起眼的漢堡店,短短20年間竟發展成為遍佈20多個省市,擁有12000家門店、50000多名員工的本土最大的餐飲連鎖巨頭。與正新雞排一起成為中國餐飲連鎖的“隱形冠軍”。

成功自有成功之道。在餐飲行業,想把1家店搞得紅紅火火、排隊等吃,可能只要一道招牌菜,但想把10家店經營好,就不僅要有好菜,還要有好的模式;

而像華萊士這樣,能在這麼多城市“所向披靡”連開12000家店,那麼,在“好產品”和“好管理”的基礎之上,一定還有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而在這種商業模式的背後,則顯示了企業掌舵人的智慧。

一、創業之初——模仿麥當勞搶佔二、三線市場

肯德基於1987年、麥當勞於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後,首先在一線城市布點和進行市場培育,那時,像福州這樣的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還只能“望梅止渴”。

到了1994年,兩巨頭開進福州市場,顧客爭先恐後以至於把玻璃門都擠破了。

敏銳的福建商人——尤其是長樂人、連江人還形成商幫,迅速捕捉到其中的巨大商機。簡單地說,他們就是利用麥當勞、肯德基一時無法覆蓋二、三線城市的“時空差”,模仿他們的產品和經營模式,搶先在地級市、縣級市開店,填補當地的市場空白。

“1998年至2002年,錢最好賺。”據從事該生意的宋先生回憶,當時投資約100萬元就可在地級市開一家和麥當勞相當規模的餐廳,一個漢堡賣10多元,大家還排隊,一般半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資。

應該說,華萊士並不是第一個做炸雞漢堡的本土企業,甚至不是在最佳時機進入市場的。當2001年1月8日第一家華萊士餐廳誕生的時候,已經有本土漢堡企業做到了上百家加盟店的規模。

一開始,華萊士也是完全照搬麥當勞、肯德基的模式,經營面積達300多平方米,儘管來的小孩不多,但也設了一個大大的兒童樂園;

產品的定價也很高,漢堡賣8元至10元,可樂賣4元至5元,但華氏兄弟很快發現瓶頸所在:“單價是很高,但銷量卻很少,日均營業額只有2000元左右,扣掉成本不虧也不賺。”

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華氏兄弟之前做的是皮鞋零售連鎖店生意,他們一開始做華萊士就有連鎖經營的想法,但他們深知,如果單店的效益沒有解決,連鎖擴張將無從談起。

他們隱約感覺到,刻意模仿麥當勞是走不長遠的,他們想降低單價以促進銷售,但遭到了所有同行的強烈反對,大家都勸兄弟倆:“千萬不能降價,漢堡就應該賣這麼貴,大家都是這樣賣的。”

二、找準定位——開創中國“平價漢堡”模式

很多時候,改革需要“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成功。到了2001年8月18日,德克士在華萊士的斜對面開業了,一下子把華萊士推到了“要麼等著死掉,要麼殺出一條血路”的險境。

華氏兄弟決定破釜沉舟,推出了“特價123”促銷——即可樂1元、雞腿2元、漢堡3元,正面迎戰德克士。

結果,第一天的營業額由平時的2000元增加至4000元,第二天達到6000元,第三天突破8000元。

可以想象,1元至3元的單價能做出超過8000元的營業額,一天下來2000個客單,顧客排隊會是怎樣一種盛況。

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雖然這次促銷本身是“賠本賺吆喝”,但排隊的場景引發了華氏兄弟的思考:

第一,說明漢堡、炸雞產品本身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市場的;

第二,必須正視中國的一個現實,80%普通市民的消費力還是有限的,10元一個的漢堡不是不愛吃而是吃不起。

既然麥當勞在歐美國家是平民百姓消費的,那麼,我們華萊士為什麼不做中國大眾都能吃得起的“平價漢堡”呢?

華萊士迅速調整企業戰略,停止模仿麥當勞,探索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平價漢堡”路子來。

在產品和服務上,儘量向麥當勞、肯德基學習看齊,在價格上,控制在他們的一半以下。

為了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華萊士在門店選址上,主動避開租金昂貴的核心商圈和一級路段,選擇入駐租金較低的二級路段和社區;

在經營面積上,擯棄“大而全”,不設兒童樂園,力爭讓每一平方米都產生最大效益;在設備和裝修上,統一採購、統一設計、統一裝修,用流程來解決共性問題,以規模來壓低採購成本;

在原料配送和產品加工上,嚴格按照規範流程來操作,避免因原材料過期和操作不當造成浪費;在營銷上,平價定位,擴大客源,薄利多銷,快速流轉……

“一天做10個漢堡要一口鍋,做500個漢堡也是一口鍋,把這口鍋的固定成本平攤到每個漢堡中去,成本差異會有多大?鍋是這樣,坐椅、店面租金、裝修投入都是這樣。”

華萊士用3年多的時間,逐漸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平價漢堡”經營模式,讓廣大市民能以更實惠的價錢吃到更美味的漢堡,享受更便利的服務。

三、連鎖擴張——員工“合作聯營”內生式增長

華萊士在完善“平價漢堡”模式的同時,開始了連鎖擴張的征程。華萊士一開始也嘗試通過加盟來“跑馬圈地”,很快就發展了七八家加盟店,但不久就發現,大部分加盟店很快就關門歇業了,存活下來的也分道揚鑣另立門戶。

“自己賺2萬元,加盟商卻要虧20萬元,從社會投資來看負18萬元,參照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這種模式不產生價值,不能再走下去。”

加盟的路子走不通,傳統直營顯然也不現實,自己一家店一家店地去開,速度太慢不說,店越多管理成本越高。

那麼,能不能找到一條有別於直營和加盟的第三種擴張模式呢?華萊士想到發揮員工的智慧、扶持員工採用合作聯營的方式來開拓新店。

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簡單地說,華萊士鼓勵有經驗的老員工組成一個個團隊,分派到各省市獨立開發市場,團隊自主尋址開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公司在統一門店裝修、品牌運作、物流配送、員工培訓、產品研發等方面給予全套支持。

另外,在背後最為關鍵的店面股份問題上,開發團隊根據每個人對門店經營的貢獻度來分配比例,集體持股、交叉持股,最終形成了華萊士的共贏文化。

所以,華萊士的門店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屬於一個團隊的,其中有人找店址,有人抓經營,有人管後勤,分工雖不同,但利益相捆綁,比股權激勵來得更現實,更有效地發揮了每個人的主人翁精神,大家齊心協力把生意做好。

通過這種內生式增長模式,既保留了傳統直營模式的統一性,又發揮了加盟模式的自主性和利益激勵效應,最終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商業擴張模式。

2005年華萊士5週年慶時,全國只有100家門店,公司制定了“奮鬥10年 百城萬店”的目標,此後華萊士的門店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截至2018年12月,全國門店已經突破12000家。

四、規模效應——優化“產業整合”實現多方共贏

乍一看,平價模式可以拷貝,合作聯營也可以模仿,但華萊士在這兩大基礎上,依託全國12000多家門店及投資平臺進行的產業鏈整合,卻不是競爭對手所能複製的。

就像麥當勞在海外“以快餐吆喝,以地產盈利”的獨特商業模式一樣,華萊士早已突破了不折不扣賣漢堡的盈利點,而是把“平價漢堡”“合作聯營”“產業整合”三者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

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所謂產業整合,目前來看,從餐廳的瓷磚、坐椅到廚房設備,再到雞塊、牛肉、麵包、可樂甚至托盤紙,龐大的統一採購量可以確保從供應商那拿到最優惠的價格,華萊士再把這些原料配送到終端餐廳,比其他普通漢堡店從市場上採購便宜,這就確保了終端門店的市場競爭力。

如果一條街上有兩家漢堡店,華萊士完全可以做到讓成本降5%,再讓營業額多10%,競爭對手基本就沒法做了。正因為如此,華萊士的門店在全國幾乎是開一家賺一家,盈利率非常高。

更具前瞻性的是,舉一個例子,華萊士旗下擁有十幾家麵包生產企業,這些麵包廠除了供應華萊士的需求外,同時也對外供應產品,龐大的採購量確保了工廠的規模效應達到最佳,每家麵包廠都為企業貢獻數百萬元的利潤。

理論上,從瓷磚到雞肉再到托盤紙,華萊士可對涉及的每一個產業進行深度整合,每一個都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反過來,產業鏈的優化整合,又能確保華萊士的終端門店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原料,最終提升門店的競爭力、促進產品的銷售。

就這樣,優勢資源向強者集中的“馬太效應”,使華萊士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優化,“百城萬店”並非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里程。

小結:

華萊士成功背後的原動力是什麼呢?我的理解是,草根創業的華萊士,具有了榕樹的基因。

和松柏追求一枝獨秀不同,榕樹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每一根樹須只要觸地,就可以獨立成長為一株新榕,新榕再生新榕,最後獨木成林。

華萊士就是這樣,幫助新員工成長,扶持老員工創業,最後讓每一位員工都成為“榕樹林”中的一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達到共贏。

華萊士的榕樹基因不僅表現在它的擴張模式上,其實,扶持“新榕”獨立而不擔心“搶自己的地盤”是一種胸懷,能把“新榕”維繫在一起形成“生態圈”則是一種智慧。

福建餐飲案例解析-12000家店的華萊士模式

更深一個層面,大多數企業的思考方式是“企業長大了,員工能受益”,其本質是“先有我的利益,然後才是你的”,而華萊士的榕樹基因表現在,它把順序顛倒過來——“幫助員工成長,企業也隨之成長”;

同樣的,華萊士最終實現了顧客、員工、企業的“三贏”,請注意這“三贏”的順序是:讓平民吃上漢堡,少花錢,顧客贏;有錢賺,多開店,員工贏;店越開越多,規模越大、效益越好,企業贏!

十年前播下一粒種子,十年後繁衍成一片森林。榕樹為何能“獨木成林”?那是因為,“相融共生”是智慧,更是胸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