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造句非常“现代化”,成书不早于唐朝

第一、《黄帝内经》的标题方式不具有秦朝以前的语言特点。

在中国,春秋以前的文献全都没有标题。春秋末年才开始出现以作者名标题的文献。墨子写的书叫做《墨子》;老子写的书叫做《老子》;庄子写的书叫做《庄子》;如此等等。当然,在此之外也还有些特例。比如,《论语》不是任何一个人写的,而是听过孔子的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分别写出来的,它不好以任何一位作者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取了“论语”做书名。同样道理,《论语》里边的每一个章节,也不便于以各自作者的名字来命名,于是就取了每一篇的头两个字来命名。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所以,它的篇名就是“学而”。第二章开头的第一句是“子曰,为政以德”。所以,它的篇名就是“为政”。

其它一些流传下的著作,如《诗经》《书经》《礼记》《春秋》都不是依据内容标的题,而是依据题材或体裁标的题。《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但在这以下各篇,则不是依据地名、国名,就是依据国王名来标题的。直到秦朝,我们也还可以看到这种标题的风格。可是,《黄帝内经》已经大大超越这种风格了。

第二、现有《黄帝内经》的用词非常“现代”,完全丧失了上古时期的语言习惯。

稍微留意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黄帝内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从《史记》当中抄来的。

我们比较一下(请读者注意红字部分):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假若《黄帝内经》是早于《史记》的作品,作者断不可能去抄比它晚出版的书。可见,《黄帝内经》必定后于《史记》。

那么,现在流传的《黄帝内经》究竟晚于《史记》多少年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汉语语言的历史比较来求证。

熟悉汉语语言史的学者知道,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在进行文书制作的时候,习惯于用单字名词,很少使用双字名词。比如,他们只会说“日”,偶尔也会说“阳”,但绝不会说“日头”或“太阳”。这种使用单字名词的习惯还体现在不把相关名词联用。“饮”和“食”作为单字名词使用,是东汉以前的语言习惯。东汉以后,才有人把它们联在一起说成“饮食”。像《黄帝内经》当中使用过的“毫毛”“风寒”“皮肤”“贵贱”“针灸”一类的用词,都不是汉朝以前的语言习惯。可是,整个《黄帝内经》使用单字表达的名词极少,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达的名词,却多得不可胜数。

此外,上古时代的帝王表达“我”,多用“朕”字,对应表达“你”则多用“戎”字,如果说话者的对象是自己的大臣,则多用“卿”字。可是,在《黄帝内经》中,我们不仅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影子,而且作者还荒谬地把“余”字用在黄帝自称上了。这明显不符合上古时代的语言习惯

《黄帝内经》的造句非常“现代化”,成书不早于唐朝

《黄帝内经》

最后,《黄帝内经》的造句非常“现代化”。

《黄帝内经》当中使用了“六六三十六”“九九八十一”“二十八宿”这样的表述。这些表述绝不可能早于东汉(公元后23年)。上古时代的人表达超过10的数字,中间习惯于加一个“有”字。如果连同单位词一起表达,则前后都得加上这个单位词。比如,表达“八十一”的习惯是“八十有一”;表达“123人”的习惯是“人一百有二十有三人”。此外,“二十八宿”是晋朝才有的说法。在晋朝以前,虽然已经有了与“二十八宿”相关的星座名称,但还没有归纳出“二十八宿”这个说法。更有甚者,像“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这一类的句子,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少说也达到了唐朝的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中,《素问》的最后几篇特别长。其中,《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超过了23000字。

单独一章,进行如此大篇幅的制作,在唐朝也不多见。

(本文为节选)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NTcxOTM2MA==&appmsgid=10000205&itemidx=1&sign=d48aea63695e8f76c1d351164480ddff&mpshare=1&scene=23&srcid=1025YpJRQKnnDhjr02U6EB5l&sharer_sharetime=1572772758925&sharer_shareid=abbd61c7dc0bac7241f81034416006d8#wechat_redirect

本文还可以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