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同学都在笑话我",孩子"自我意识过剩",和陪伴方式有关

一位朋友聊起了让她很困惑的一件事,有天她五岁的女儿妮妮从幼儿园回来,放下书包就开始哭。她吓坏了,以为孩子遇到了校园暴力,一边安抚女儿,一边引导她说出发生的事情。

原来,今天早晨奶奶给妮妮穿好衣服,送她到了幼儿园,但是第一节课还没上完,妮妮就发现自己毛衣穿反了。妮妮哭着说:妈妈,我的衣服穿反了,小朋友们一定都在笑话我。朋友安慰她说:小朋友们说不定没有注意到呢?而且你这件衣服反着穿和正着穿差别不大啊。

朋友说妮妮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有次她带妮妮坐高铁,因为心情好她就哼起歌来。妮妮一个劲儿的戳她,让她手收声。"后面的人会笑话你的"女儿妮妮一本正经地说。

在现代的育儿价值体系中,帮助宝宝发展自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所认同。但是物极必反,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过度发达,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像妮妮这样"自我意识过剩"(self-conscious)的情况。那么,到底什么是自我意识过剩,又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别人都很在意我——自我意识过剩

在《害羞心理学》中,作者这样描述一个自我意识过剩者的感受:我深知害羞者的感觉:如同一个赤身裸体、蹒跚在大街上的人被卫星电视在全球范围内转播一样。

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过剩",被用来描述因为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评论自己,而害羞、不自然、忸怩的状态。比如像妮妮这样,因为穿反了衣服而羞愧难当,觉得全班同学都在嘲笑她。因为在她的心里,她就是全班的关注焦点,大家都在看她穿反了衣服。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戏太多",认为自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别人随口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会反复地想。

这并不是大人的专利,有些孩子被老人说"心重",就是这种情况。比如朋友口中的妮妮,就对大人的评价非常敏感。有一天她对朋友说:妈妈,你是不是想要扔了我。朋友很吃惊,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有一次朋友和孩子爹开玩笑,说女儿就像是花瓶要供着养,没有什么用处最好。结果被孩子听到,琢磨了好几天,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自我意识过剩"呢?是成长中家庭育儿模式的原因,还是有些孩子就是天生敏感?

为什么孩子会自我意识过剩?

自我意识过剩的孩子,往往出自两种极端的家庭,一种是对孩子非常忽视,长期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要被关注的心理惯性。当他被别人关注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紧张、害怕,无法承受正常水平的关注。但是由于父母不够关注孩子,孩子自己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关注。这两种矛盾的心态结合在一起,孩子的自尊和自卑就会反复纠缠,非常不稳定。妮妮就是很典型的这种状况。

另一种模式是养育过程中,孩子得到了远超需要的关注。闺蜜儿子陈超越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太爷太奶组成的四世同堂家庭中,而他是第四代唯一的孩子。几乎醒着的每时每刻,闲来无事的大家都会逗孩子玩,每当长辈被孩子逗得哈哈大笑时,宝宝就加强了一种心理逻辑:我的行为和大家的情绪有关。实际上是放大的了自己行为对外界的影响。

"自我意识过剩",会带来哪些困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尔伯特·艾利斯在《控制愤怒》一书中指出,愤怒的根源就是个体内心的羞耻感,和过高的自我意识。

其实"自我意识过剩"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中是非常自律且高自尊的孩子。所以,往往根本不用家长威胁逼迫,就能很快的完成作业。朋友女儿妮妮课外兴趣班大概有五个,从来没有一次孩子对妈妈说不想去了。

虽然有几次她看上去真的不想去了。那么为什么说"自我意识过剩"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1)、把精力放在别人的评价上很难活出自我

妮妮是个乖孩子,但是朋友却十分苦恼,因为她也一样有点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在人生的重大决策上,经常会考虑,

如果别人看到我这样做,会怎么说呢?人到中年,才越来越明白,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甚至别人根本不会在意我们如何生活。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会扩大生活中的"噪音",即别人无心的评论和赞扬,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判断。

2)、害怕被嘲笑,不敢争取或表现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自我意识过剩",为了逃避嘲笑和评论,他可能会放弃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过于小心和谨慎。作为家长,孩子看起来可能是"挫商过低"或"没有自信",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3)、敏感容易被伤害

自我意识和羞耻感息息相关,在4岁左右,孩子会逐渐产生"羞耻心",这对他们融入社会,学习社交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自我意识过剩,则可能让宝宝的"羞耻雷达"过于敏感。

Ps:很多在我们看来无伤大雅的言语、动作,都有可能引来孩子的愤怒,和被伤害的感觉。

如何改善孩子"自我意识过剩"

1、 教孩子换位思考

为了帮助妮妮了解,其实并不需要一直考虑,同学是否因为衣服穿反而嘲笑她。朋友跟妮妮做了一个思维游戏。之后的一天晚上,朋友对妮妮说:宝贝,你们班那个陈肖,今天穿了一条有洞的裤子。妮妮想了半天,说我没有看见。朋友借机说:班里那么多小朋友,大家都忙着玩耍、忙着学习,很少有人能一直注意你。

试着让孩子从别人的角度去了解: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大家也并不是时刻都在关注我。虽然他日后可能还会被过度在意自我而尴尬,这种思维习惯能带他快速走出自我意识过剩带来的尴尬。

2、 教会孩子做自己

Judy Garland曾经说过:"要当第一流的自己,而不是第二流的他人。

做一点孩子会做的小"坏"事,其实能帮助孩子,摆脱别人的评价,正视自己。比如有一位博主分享,自己的儿子太乖太懂事儿,经常会因为怕妈妈生气,克制自己的愿望。作为爸爸,为了让孩子体会想做就去做的感觉,他们总会在妈妈出门后"做案",有时候是偷吃抽屉里的巧克力,有时候是打开妈妈的化妆品柜寻宝。这些无伤大雅的犯规是父子间的小秘密,也让儿子学会了如何在照顾别人情绪,和完成自己心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3、爸爸妈妈适度陪伴

在上文提到的"自我意识过剩"的原因中,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家庭陪伴的不恰当,过多的陪伴、关注和不足的陪伴,都会造成孩子的自我意识过剩。所以解决这种状况的根本方法,就是

提供恰当的陪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现及时帮助,不用持续全方位的关注孩子,评价孩子。

凌晨妈妈来叨叨:

有位社会学者说,"自我意识过剩",是这个媒体环境中人们的通病,集中发病就在朋友圈。其实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也难以摆脱"别人都在等着笑话我",这种思维定势。比如有些家长用别人的说法,作为威胁孩子的筹码,当孩子哭的时候说:"别哭了,别人都在看着你呢!"这样实际上会让孩子对外界的评价更加焦虑。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