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把印度稱為數字大國是一點都不過分,他們發明了數字,還把數字當成是戰爭手段,但是最終也敗在了數字手上,差點被唐朝攻破了,實為自作自受。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我們常常看到史書上會記載諸如百萬雄師,幾十萬大軍的字眼,但是其實很多都是謊報數字唬人的。因為人數多的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有利的,而且人數越多也能反映國力的強盛,因此謊報參戰人數在歷史上很常見。吹牛就吹牛,差不多就得了,但是印度非常誇張,軍隊的人數動不動就是上億計,哄騙百姓還不夠,卻拿軍隊來恐嚇第一大國唐朝,最終也為自己愚蠢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現代常用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發明的,這就能看出來印度人熱衷於數字,不僅廣泛用於商業和農業,在戰爭中也很喜歡用。

有一本印度古書記載了一次戰爭神話,說阿育王擁有12億人的軍隊,還攻佔了652個國家,殺死敵人一億十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俘虜了三億九百零二名俘虜。要知道現在印度人口也不過13億人而已,而且居然能把人數精準到個位,可以說印度吹牛的本事世界第一。

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吹牛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印度的代價很快來了。在公元647年的時候,唐朝派使者王玄策訪問印度(戒日帝國),本來印度是統一的帝國,但是皇帝戒日王死了以後,各地的封建主就動起了歪心思想叛亂,印度局勢變得動盪。

戒日王有個得力助手叫阿羅那順,他可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國王一去世就想立馬奪位。看到王玄策帶著豐厚的貢品準備回國,心裡是又嫉妒,同時又憎恨唐朝不支持自己。在憤怒的驅使下,阿羅那順召集兵力圍攻唐朝使團,而毫無準備的唐朝唐朝使節一行人幾乎全部喪生。

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王玄策非常氣憤,眼看戰友被殺,為了報仇他拿著唐太宗的印信,跑去吐蕃和尼泊爾借兵。此時吐蕃和唐朝剛結為親家,親家被欺負哪能忍,立馬就借給王玄策1200騎兵,而尼泊爾更是彰顯友誼的光輝,借了7000騎兵。軍隊在手的王玄策立馬出發討伐阿羅那順。

王玄策帶著東借西借的軍隊來到阿羅那順守衛的首都,當眾大聲數落他好幾條罪狀。面對唐朝軍隊兵臨城下,阿羅那順不緊不慢地說出那句可以記入史冊的吹牛話:我手頭上有7億9千6百萬大軍,要我投降做夢吧你。

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王玄策見他死到臨頭還這麼多話,也懶得多說什麼,立馬下令攻城。阿羅那順軍隊當場潰敗,有3000人被斬首,一萬人被淹死在河裡,而那七億大軍實際上連七萬人都沒有。阿羅那順看到首都被攻破,立馬就收拾包袱逃走了,但是他還不死心,集結剩下的兵力想與王玄策再戰一場,這次結果當然還是戰敗的,而阿羅那順當場就被抓了起來。

之後他的餘部逃亡到東印度,想繼續和唐朝周旋,還是被一一擊敗。這場唐朝的勝仗把印度各大封建主都嚇壞了,他們紛紛貢獻寶物求饒,王玄策還得到了印度的國寶佛頂骨舍利。

一囂張帝國,稱士兵數億,中國借八千人討伐,嚇得帝國獻國寶求和

勝利的王玄策帶著上貢的寶物和俘虜送到長安,報了戰友被殺死一仇,此戰也讓大唐的威名震懾印度,遠播四海。幫助唐朝出兵的吐蕃和泥婆羅也有很大的收穫,在這次戰爭中成功控制了印度的大片土地,印度成為唯一的輸家。

吹噓兵力其實算是一種精神手段,能夠震懾敵人,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印度這個吹噓就是一個大大的破綻,誇的越大,越是暴露自己兵力的不足和驕傲自大,所以輸是必然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