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要說趙匡胤這個人,我不得不佩服,雖然他是靠兵變奪來的政權,但從後來看,他還是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本事的,絕不是投機取巧。

很多人把宋朝“積貧積弱”的後果歸咎到趙匡胤制定的“重文輕武”政策上,其實,這真是冤枉他了。太祖說:我只是想讓社會恢復到正常的秩序,我可沒讓咱們的士兵都去下苦力、當炮灰。事實上,趙匡胤時期的宋軍是非常強大的,是從宋太宗開始,宋軍才開始每況愈下的。這說明什麼?說明問題出在趙光義身上。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沒錯,太原雖是趙光義打下來的,但那是趙匡胤的積累,到了雍熙北伐的時候,趙光義就原形畢露了。把軍事交給一個搞政治的人來管理,結局就是災難。從趙光義過後,宋軍就仰不起頭來了。從這一點來看,趙匡胤不知比趙光義強多少倍!“重文輕武”的真正源頭,在趙光義身上。

在趙匡胤看來:“文治”這條路是肯定要走的,“上馬爭天下、下馬治天下”,戰爭的最終歸宿都是和平,所以,文治是必然的方針。

另一方面,由於大宋周邊還有契丹這樣的強鄰,“武功”也是不能廢的,但也不能無節制地增長,不然就會發生下一個“陳橋兵變”。所以,趙匡胤是重文,但不輕武。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到了趙光義的時候,由於駕馭不住軍隊,才慢慢地變成了“右文抑武”,不是輕武,而是抑武,就是刻意限制武人的權力。所以,要找宋朝積貧積弱的源頭,你去問趙光義吧。

但趙匡胤也不是沒有缺點,對比才能出真知,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我們先來看兩人的共性。

趙匡胤和柴榮都很猛,打仗、謀略、政治、識人、膽略都異於常人,誰碰著他們就算倒黴,大周的王霸之氣也是他倆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尤其是趙匡胤的狠勁兒和衝勁兒與柴榮的睿智配合起來簡直是天下無敵。兩人的差距在哪兒呢?

說起來只有“一丟丟”,但趙匡胤永遠也別想超越柴榮,那就是打破陳規的方法和魄力。

舉個例吧:

直覺告訴趙匡胤,宋朝應該定都洛陽

,但作為一國之君,他卻無力阻擋以趙光義為首的政治勢力的反對,最終無奈接受,從而導致了宋都汴京後來兩次被女真偷襲,釀成了靖康之恥的慘劇。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換作是柴榮,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了。柴榮在位時,佛教比較興盛,佔據了大量的田產、人口和社會資源,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柴榮決定整頓寺廟,但一大把的人站出來反對,這裡面牽涉的利益團體太多了,執行起來也是困難重重。

柴榮可不管這麼多,只要對國家發展有好處,就必須執行下去,哪怕碰到再多的“老虎”。還好柴榮手中握有軍權,誰不聽話就滅誰,滅佛最終還是執行了下去。結局是:後周的經濟和社會得到了極大地恢復。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再來看一件事情:

在軍事上,趙匡胤採用的是“先南後北”

的戰略,即先掃平南方政權,再和北方的契丹一決高下。這一戰略固然沒錯,但前提是你得在中原站住腳跟,在“燕雲十六州”丟失的情況下,中原真的很難防守,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人體長城。後來宋朝皇帝老是坐不安穩,就是因為人體長城始終沒有鋼鐵長城牢靠。

而柴榮想的,總要更加長遠,他死前的最後一個月,都還在北伐契丹!

記得柴榮剛繼位的時候,很多人都怕契丹,特別是宰相馮道,柴榮還為此罷了馮道的官。

果然,柴榮和契丹交鋒的時候遇到了契丹的強力阻擊,差點兒就崩盤。可是,柴榮關鍵時刻的臨危不亂拯救了周軍,冷靜指揮使局面反轉(高平之戰,趙匡胤此戰一戰成名)。事實證明:契丹並非不可戰勝,而是沒有遇到柴榮這樣的人!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這就是趙匡胤和柴榮的差距,雖然看起來只有那麼“一丟丟”,但趙匡胤似乎永遠也無法超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