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打敗了誰建立宋朝的?

100度的涼水


趙匡

胤打敗了孤兒寡母當了皇帝。

後周明君柴榮死後,七歲的柴宗訓被推上皇帝的寶座。在城頭變化大王旗的五代,這樣的小皇帝存活可能性是零。

我們且從公元960年的農曆大年初一說起。

這一天,文武百官很早便上朝,向皇帝拜年。突然來了一份邊關的加急快報,稱北方邊境定州、鎮州兩地有契丹入侵。宰相範質、王溥便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前往救援,豈知趙匡胤此去,竟是黃袍加身,推倒了大周江山,創建了大宋王朝。

趙匡胤辦事的效率很高。初二,第一支先鋒部隊出發了;初三,趙匡胤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出發,晚上抵達開封城東北四十里處的陳橋驛。

這時,一個叫苗訓的裝神弄鬼的人出現了。他遠眺西方,彷彿開天眼似地說道:“瞧,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什麼意思呢?他看到了兩個太陽,天上出現兩個太陽,隱射到國家,就是有兩位君主。他又神秘兮兮地說了一句話:“此天命也。”。

於是乎軍隊開始騷動了,入夜時分,一批軍官與士兵湊到一起,有人提議說:“如今主上幼弱,我等拼了老命殺敵,他能知道嗎?不如先立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再北征。”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鼓掌,好,就這麼辦!於是大家群情激昂,湧向主帥趙匡胤帳前請願,要擁他為皇帝。

趙匡胤沒出來,很不巧,他貪杯了,喝多了,醉得不省人事,正酣然入睡呢。

請願的將士當然沒見著統帥趙匡胤,只見到了他的弟弟趙匡義與軍師趙普。這些“鬧事”的將士慷慨陳辭道:“軍中兄弟們已要決定了,要擁立太尉為天子。”趙匡義正色地批評說,這怎麼行,這種造反的事情,咱們可做不得。諸位軍官看軟的不行,來硬的,把刀啊、劍啊等傢伙亮了出來,你趙匡義不答應,我等就要動用武力了。


這一齣戲動靜很大,可是趙匡胤卻似乎一點也沒聽到,因為他還在“酣睡”。在將士們的“逼宮”下,趙匡義讓步了,說:“改朝換代,雖說是天命,實際是人心所向。但你們要答應一件事,你們各回兵營,勢必要約束好諸軍,不得縱容士兵剽掠,只要都城人心安定,那麼國家也會安定的,你們也可保富貴榮華。”

這一晚上,從趙匡義到士兵,都決定了一件事:要擁立趙匡胤為皇帝。

然而,趙匡胤還在呼呼大睡,似乎對夜晚所發生的一切都一無所知。

第二天清晨,趙匡胤終於“醒”來了,拉開帷幕,只見得大帳之外,諸將領率士兵圍成一圈,跪道:“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還沒得趙匡胤吭出聲來,這幾個將軍便一擁而上,把一件黃袍裹在他身上。此時諸將士齊刷刷地跪下,高呼“萬歲”。

這就是所謂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確實是天才演員,我們看看他的表演,他跺了跺腳說:“罷罷罷,你們這些人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不當也不行了。只是我有號令,你們能聽從不?”大家齊呼道:“惟命是從。”不是我貪圖富貴,而是你們貪圖富貴;不是我要兵變,而是你們在搞陰謀。

這支部隊出門才逛了一天,第二天就打道回府,回開封城了。包括宰相範質、王溥等人在內的朝中大員不由得頭皮發麻,他們知道,出大事了!

京城之內,只有一個人企圖反抗,此人是侍衛馬步軍副指揮使韓通。當他得知趙匡胤部隊政變的消息後,從皇宮溜了出來,被王彥升追上,一刀砍了。這是政變中惟一的流血事件。

政變的軍隊把皇宮包圍了。不多時,宰相範質、王溥等人被一幫將領押到趙匡胤面前。趙匡胤嗚咽道:“我深受先皇厚恩,只是被六軍將軍所逼迫,不得已才這樣做。我深感慚愧,有負天地,我要怎麼辦?”

範質還來不及吭聲,旁邊一位將領手按劍柄,厲聲喝道:“我輩無主,今天須得天子。”王溥比較識相,他退下臺階,向趙匡胤跪拜,承認他是新的皇帝。事到如今,小皇帝就算不退位也不行了。

很快,一紙禪讓詔書下達了。小皇帝乖乖交出了權力,趙匡胤在眾人的擁戴下,入皇宮崇元殿,即皇帝位,改元建隆,改國號為宋,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周”已經成為過去,“宋”的歷史拉開了序幕。


君山話史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他打敗了誰?當然是開封城裡的君臣了,後周皇帝柴宗訓只有七歲,什麼都不懂,太后符氏也很年輕,力有未逮;宰相們不能制止趙匡胤的叛亂,大臣韓通被宋軍有組織的處決。正是打敗了這些人,宋太祖奪取了政權,開創了三百年宋朝基業。

如果往遠了說,趙匡胤打敗的人更多了,比如南唐、北漢的將領。宋太祖是武將出身,是有真本事的人,在與這些割據政權的激戰中,趙匡胤逐漸崛起,得到柴榮的信任,手中有了兵權,也就有了篡位的基礎。同時,他也打敗了柴榮,這種打敗主要是在壽命上的,周世宗三十多歲就去世了,沒有他的死亡,趙匡胤也很難找到篡位的機會。就像三國中,司馬懿為什麼是最大的贏家,因為曹操、曹丕、曹叡他們都死了,司馬懿依然活著。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強的能力都是無濟於事的。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沒有登基以前的朝代屬於後周,那時候周世宗駕崩,年幼的周恭帝即位,由宰相範治、王溥輔政。趙匡胤在周世宗在位時就深得寵信,封他為禁軍統帥,大家都知道,能當禁軍統帥的將領,那一定是皇帝很信任的人,等於把自己的人身安全交到了這個人手裡,禁軍統帥的官名叫“殿前都點檢”,權勢很大。

後來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然後趙匡胤出兵對敵。趙匡胤當即調兵遣將,兩天後率軍從汴京出發,來到離京城二十多公里的陳橋驛,趙匡胤下令紮營休息。一些將領聚集在一起商量:他們拼死拼活在外打仗。皇帝年幼無知,肯定記不得他們的功勞,乾脆就擁護趙點檢當皇帝!眾將領一致同意。





天色發白時,趙匡胤睡醒,聽到賬外鬧鬧哄哄,還沒反應過來,門就被打開,有人高呼叫嚷:“請點檢當為皇帝!”趙匡胤鞋子還沒穿,外衣也沒穿,都沒來得及,然後七八個人就把早都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身上,全體跪地高呼“萬歲”,接著就被推搡著擁出門外,直到騎在馬上趙匡胤才說話:“我若為皇帝,請眾將士莫要搶掠國家倉庫,莫要侵犯朝廷重臣,保護好周朝幼主和太后!”


接著,他們找來了宰相範治、王溥,在聲色俱厲下,二人不得不俯首稱臣。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就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歷史上稱北宋,後來的宋太祖就是趙匡胤。


史料到家


陳橋兵變,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是,正如很多史學家分析的那樣——這場兵變,在背後,趙匡胤及其追隨者,不知已經運作了多少年!哪有那麼簡單,僅僅是手下將士一時興起,推他做皇帝的?這前因後果,根本不搭界啊!

疑點一:周世宗不僅文韜武略,而且治軍嚴謹,當時又正值外敵入侵,將士們似乎沒什麼理由不去為國事效力。而且,兵變的理由看來也十分牽強。

疑點二:趙匡胤是柴榮的親信,否則也不可能讓他掌握禁軍。禁軍,本是皇帝的親隨武裝,是保護皇帝及其家屬安全的,如果趙匡胤真的履職盡責,沒有二心,即使有人有不臣之心,他也必定嚴辦,能那麼順手推舟,欲拒還迎麼?

疑點三:整個陳橋兵變,是一個基本上不流血的衝突,史書記載,好像只死了一個人。如果不是事先的嚴密運作,能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疑點四:陳橋兵變之前,出兵的原因是說因為遼國要入侵,但是奇怪的是,兵變過程中和兵變回師之後,遼國並沒有入侵,連一個兵卒都沒有派。那麼問題來了,當時是怎麼得到遼國入侵的消息的呢?

綜上種種疑點,陳橋兵變,完全是人為策劃的一場兵變,是趙匡胤及手下追隨者多年苦心經營和事先預謀的結果。絕不是歷史的巧合!


老眼讀書


欣赴小蜜之約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後周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黃袍加身”,輕取都城,殺了忠於後周、企圖抵抗的侍衛司副都指揮使韓通全家,時年七歲的後周恭帝柴宗訓高風亮節、深明大義,主動要求“禪位”。

翰林承旨陶谷宣讀了早已備好,藏於衣袖的“禪位詔書”,趙匡胤推辭不得,只好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宋”。

趙匡胤是打敗了韓通一家老小做了皇帝?





後周大將趙匡胤忠心耿耿,跟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從不叫苦叫累,堪稱勞模


世宗顯德元年(954年),後周迎戰北漢、契丹聯軍,右翼潰敗,軍勢危急,柴榮引親兵犯矢石督戰。

禁軍宿衛將趙匡胤高呼“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賊氣驕,力戰可破也”,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帶兩千兵直闖敵陣,北漢軍為之氣奪

趙匡胤為後周贏得高平之戰的勝利立下大功


956年3月17日,趙匡胤奉命攻塗山,設伏誘敵,在渦口大敗南唐軍,繳獲戰船五十餘艘

3月25日,趙匡胤奉命攻清流關,繞到敵後一通猛攻,大敗南唐軍,擒主將皇甫暉,克滁州

4月,壽春之戰,趙匡胤與張瓊乘小船查看敵情時被南唐軍發現,要不是張瓊捨身相護,趙匡胤便要交代在壽春城下

957年12月,趙匡胤率部攻泗州城南,放火燒掉城門,攻破了泗州的水寨和月城

趙匡胤為後周搶佔南唐淮南十四州立下赫赫戰功


趙匡胤榮升禁軍都點檢

為日後攻克東京,打下大宋江山奠定了基礎





同樣戰功顯赫,忠於後周的大將李筠、李重進對後起之秀趙匡胤接受恭帝禪位很不高興,不願意交出兵權,紛紛造反,被趙匡胤巧施妙計,分而破之。





趙匡胤登基後對五代以來的弊端進行了深刻反思,為大宋三百多年天下作出了行之有效的規劃


1.對武將“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對軍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無常將,將無常兵”


2.鼓勵官員享樂貪腐

“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不過欲多集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天年”~趙匡胤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趙匡胤


3.推崇儒家君臣之義,廣開科考,以文制武

“今之武臣,亦當使其讀經書,欲其知為治之道也”~趙匡胤

藝祖皇帝用天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陳亮







釣魚認為:五代時期武將驕悍,適當予以壓制,提倡文治,原本無可厚非。只是,嚐到甜頭的宋朝在崇文抑武的路上狂奔不止,完全忘記了還有契丹、西夏、安南等諸多強敵,還有燕雲、遼東等故土未曾收復。

剛結婚,還沒有生兒子,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結紮了。這事也就趙宋能幹出來








“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趙光義

“夫敵者,皮膚之患,尚可治;盜賊者,腹心之患,深可憂”~歐陽修

宋朝君臣嘴裡的奸邪、盜賊比外患更可憂懼

所以,“此為保一姓之天下而致亡國亡天下”~《宋論》王夫之





宋朝以厚祿優待士大夫,本以為會“吏祿既厚,則人知自量”。俗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人心不足蛇吞象”。對文官的極度縱容造成宋朝吏治嚴重腐敗。企圖以高薪養廉吏的願望不過是美麗的肥皂泡。

“良吏實寡,賕取如故”~王安石

“父母所教,師友所傳,都歸結到一個字”~文天祥




綜上

宋朝以優待士大夫的方式打敗了讀書人的心,使趙匡胤得位極正,“受禪”建立了宋朝。





為國釣魚


後周。

趙匡胤是武俠出身的皇帝,一根盤龍棍,打遍天下五百州,黃袍加身稱帝,後周幼帝柴宗訓被迫禪位。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脖子上有飛雀紋身,江湖人稱郭雀兒。

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閒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魯智深原版😊)


郭威逃難到黃河邊一個賓館裡住宿,偶遇美女柴氏。兩人郎才女貌,一見鍾情。後來結婚,一生不離不棄。

郭威無子,死後讓外甥柴榮繼承皇位。柴榮雄才大略,南征唐,西征蜀,北伐遼,為北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可惜英年早逝。


美之星暖通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今天還有很多人很教條,停留在讀死書的層次,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趙匡胤建立北宋無非兩個原因。

一,後周自己得位不正,對武將提防嚴重,武將人人自危,君臣難以一心。

後周脫胎於五代十國,郭威擁兵自重,殺了漢隱帝。為減少對立面,為做皇帝爭取時間,郭威沒有直接稱帝,扶植漢隱帝的兄弟劉贇為帝,在劉贇還未到都城時即派人斬殺他,將一個完全無辜之人殺害,後周立國充滿血腥,更談不上正統。

五代十國僅僅存在五十三年,一共五代九姓十四帝,平均每位皇帝在位的時間只有三年半。七人是通過黃袍加身的方式登上皇位,其中七成都是弒父弒兄,自相殘殺,完全是力大為王,槍桿子裡出政權。

柴榮即位後確實是一位五代十國有為皇帝,但也只侷限於五代十國,放到整個帝王歷史來看,不足之處很明顯。

柴榮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懷疑武將,他將面正耳大者殺之。

史料記載,

朱國禎: “有輕天下人而好殺者,周世宗是也。”

趙恆:“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

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輕視天下人,好殺加多疑,能將自危,君臣難以坦誠相見,同心戮力。

託孤前因為懷疑,將主要將領張榮德等調離都城,是他的最大敗筆。

柴榮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關,整天工於心計,嚴防死守,難以很好休息,長期會有抑鬱,會嚴重影響他的生命,這一點不完全怪他,五代十國時亂像所致。

柴榮死後,主少國疑,皇帝無法準確判斷是非,君臣更難一心,君臣離心離德在所難免,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後周其他武將黃袍加身也為期不遠。

二,趙匡胤響應天命,建立北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草莽都知道沒有天生的貴種,趙匡胤順天應人,建立北宋。

當然這一點不是很多人都能懂的,有極少數人身處基層,墨守陳規,不知進取,還將自己作為帝王去評論帝王權術,實在沒有自知之明,層次需要大幅度提高。

一個人如果沒有過人之處,送他一座江山,也會因為無能丟掉江山,丟掉性命,五代十國諸多皇帝大多如此。

後周作為五代十國包圍中的一個國家主要戰功是趙匡胤一根盤龍棍打出來的,建宋以後更是如此,當然最主要的治理國家趙匡胤更是有傑出技巧。

唐安史之亂起至五代十國,百姓處於歷史上最黑暗時期,民不聊生,軍閥割據,乃至後面頻繁黃袍加身,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野蠻橫行,不斷建立新國家,小國家,皇帝不斷被殺,新皇帝不斷登基,倫理道德淪喪,上下秩序顛倒,國家大倒退。而百姓既要服兵役又要納稅,百姓整天過著沒有抬頭得日子。國家呼喚英雄出現,拯救黎民,拯救國家,讓國家從野蠻無序暗無天日,重歸文明理性,趙匡胤作為英雄人物應時代的要求,橫空出世。

相信這也是毛主席推崇唐宗宋祖的原因。

為什麼朱元璋說趙匡胤得位最正,是順天應人,趙匡胤又是毛主席推崇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一(趙匡胤的歷史功績在毛主席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一樣偉大)!

1.國人悲情主義嚴重,往往寄希望與故去之人, 柴榮有能力不假,但柴榮缺陷明顯,不具備明君條件 。柴榮輕視黎民百姓,柴榮親征,對楚州進行屠城,百姓是一萬十萬計算的無辜之人,毫無疑問是大錯的。 周世宗對武將十分提防,也曾懷疑過趙匡胤,讓趙匡胤靠邊。

柴榮死後,主少國疑慣例加上五代十國固有亂像,孤兒寡母無法駕馭後周局面。君臣必然互相猜疑,後周必然因為內訌,從此一蹶不振。後周當時只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個小國,建國九年,剛剛立足,在國家內訌,實力大降時必然有其他國家趁機滅周。

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開創了三百二十年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有,百姓最幸福的朝代!唐實行的是節度使政治,節度使權利超過中央,形成潘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國家陷入混亂局面,後來有了五代十國,將軍頻繁利用軍中軍閥割據,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國家分裂,開了歷史的大倒退,是歷史上同五胡亂華一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江山社稷有德者據之,除堯舜禹以外沒有絕對正統的說法!趙匡胤建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建立了煥然一新的新朝,從此軍政大權收歸中央,軍閥再也不能利用軍權頻繁發動政變,國家趨於穩定。趙匡胤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將領的軍權,短期避免頻繁黃袍加身;建立政治家決定打不打,軍事家決定怎麼打的先進的文官政治;優待後周君臣穩定人心;先南後北積累財力物力,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都說明才幹在柴榮之上,特別容人之量不是周世宗所能比擬的。

不管怎樣趙匡胤黃袍加身是歷史的最佳選擇,也是後周皇帝的最佳選擇,後周皇帝既駕馭不了群臣武將,也沒有能力應對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在面對失國時沒有人有趙匡胤的胸懷。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很簡單,趙匡胤是打敗了後周柴氏的孤兒寡母建立了宋朝。可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

一、周世宗柴榮生前對趙匡胤恩厚,而趙匡胤在周世宗駕崩不久,便欺負柴氏孤兒寡母,此為不仁!

二、趙匡胤辜負周世宗柴榮臨終之託,利用柴氏對其的信任,乘主少國疑之際 謀奪了大周的江山,此為不義!

三、利用手中兵權,謊報軍情,在陳橋驛叛亂謀逆,奪取君主江山,此為不忠!

四、乘舊主新崩,少主登基,主少國疑之際,背叛君父奪柴氏江山,此為不孝!


弄伐裡奇


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的皇帝建立的宋朝。

趙匡胤的兵變可以說是簡約而不簡單,雄才偉略的後周世宗在臨終前,為了保證身死後政權的穩定,有這樣一番安排:

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殿前司,戰功赫赫,另外他還有個身份——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柴榮從此就憂慮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再加上認為他並非真正的輔政能臣,乾脆便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而接替他任殿前都點檢之職的就是趙匡胤。所以柴榮為鞏固政權所採取的措施,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可乘之機。


當然,即使趙匡胤就任殿前都點檢後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以發動一場宮廷政變。殿前司要想兵變,最大阻礙就是侍衛親軍司。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善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而步軍都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這些人毫無疑問就是趙匡胤篡位之路的攔路虎。再者柴榮在死前認命了一個新宰相王著,這個人才華橫溢,是周世宗以前的幕府舊僚,很受周世宗器重,在士人中也頗有人望。然而這個人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好酒。周世宗平時治國頗嚴,因此這哥們喝酒誤了幾次事之後捱了不小的處分,暫時被擱置了,不過周世宗並沒有忘記他,在自己人生的最後階段,周世宗試圖重新將他提拔回來,與範質等人互相制約,為自己的兒子保駕護航。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輔政格局,在恭帝即位後就被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此後不久,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被打發到遙遠的揚州去了。

沒有了李重進和袁彥,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其他人都為趙匡胤馬首是瞻。

這其中範質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他看來,周世宗的死是一個自己攬權的天賜良機。趙匡胤的幕僚趙普果斷的洞悉了範質的這一心理,經過一番運作,趙匡胤和範質一起隱瞞了周世宗的遺命,把王著排擠出顧命之臣,兩人把朝野的權力都攬了過來。

即便如此,趙匡胤仍沒有絕對把握,更不敢冒險越權架空韓通,韓通這個人雖有勇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世宗柴榮正是看重他的忠誠,因此臨終前“委以心腹”,授予他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兼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趙匡胤與韓通雖同掌宿衛,軍政之事卻“多決於通”。

如果趙匡胤敢在汴梁城發難,韓通只要振臂一呼組織反抗,就有可能撲滅趙匡胤的政變。所以趙匡胤藉口“契丹南侵”之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回師汴梁。

守備都城的主要將領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韓通聞聽兵變,立即率領親信奔出準備組織抵抗。結果他衝出左掖門時,遭遇趙匡胤在汴梁城的內應石守信的伏擊。韓通好不容易殺出一條血路,又被武功高強的王彥升纏上,緊追不捨,韓通夫婦和三個兒子就此被殺。

緊接著趙匡胤便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汴梁

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定都汴梁,國號為宋,改元建隆


鼎醬全國後援團


趙匡胤是在特殊背景下登上皇位,並建立了宋朝,立國三百餘年。

趙匡胤助郭威推翻後漢,建周,史稱後周。郭威死後,傳位柴榮。趙匡胤力保柴榮,征戰幽州途中柴榮暴病而亡,年僅39歲。又傳位於8歲兒子柴宗訓。此時趙匡胤的職務是,點校太傅,殿前都儉點,屬握有軍隊的實權者。

公元960年,忽傳北遼,漢聯合攻打中原,趙匡胤帥軍出征(正月初一)。正月初三晚大軍抵達陳橋驛,陳橋驛就在東京開封府的北面,今天河南封丘境內。這一晚,更改了趙匡胤人生軌跡。

入夜,趙匡胤帳內休息,帳外將士正醞釀一件驚天的大事,欲立新君趙匡胤。理由是柴宗訓幼弱,無力親政。將士為國禦敵,誰則知之?故,不如立趙點檢為天子,日後弟兄間互為照應。

趙匡胤聞得帳外吵嚷,推門而出。此時,眾人將龍袍披於趙匡胤。這就是史上所記載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


導演這場兵變的人非趙匡胤,而是其弟趙匡義,另一主謀則是趙普。趙匡胤被動接受黃袍加身,正月初四,返回京城,向柴宗訓母親請罪。柴母深明大義,皇位自然過度,趙匡胤也善待了柴宗訓母子。

於是,宋朝在風平浪靜中誕生了。

在中國歷史的皇位之爭中,這是一次特殊的異性奪位。沒有血光,沒有殺戮,國家機體正常運行的狀態下進行的權力交接。後來的史實也證明,趙匡胤還是很有作為的一任皇帝。至於趙匡義的德行通過“趙匡胤突然暴斃”,“弟弟被貶死亡”,“柴宗訓被囚‘’可以略見一斑。


宋朝立國三百一十九年,兩度傾覆。是歷史總是捉弄人,後來康王南渡,南宋偏安一隅,最後亡國的也是乳臭未乾的小娃娃皇帝,也是八歲。縱有文天祥等忠臣拼死護佑也難逃一劫……

倒還真是——

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