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子骛1


盟军确实也在意大利登陆欧洲的~他们非常小心:先登陆西西里岛,在岛上黑手党的配合下顺利占领全岛。然后再从西西里跨海到意大利本土。但由于德军进驻意大利,他们进展不快。意大利的前国王及部分高级将领还有各种游击队都起来反抗,推翻了墨索里尼。然后德军撤回,盟军顺利推进。


周方851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后不久,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便被意大利国王关入了教育,这宣告了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灭亡,新上任的意大利首相巴多格里奥元帅已经开始和同盟国展开秘密的谈判,商讨退出战争的事宜。当时在意大利只有2个德国师,是根本不可能和上百万的意大利军队抗衡的,但是盟军的反应实在是太慢了,德军迅速将13个师的兵力调入了意大利,占领了意大利首都罗马,并解除了大部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德军已经全面接管意大利的防务,盟军失去了一个迅速占领意大利的机会。虽然不久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但是在军事上已经无关紧要。



盟军一开始确实是想利用意大利这个轴心国“柔软的下腹部”来打破欧洲堡垒,毕竟在西线要面对精锐的德国国防军,而在地中海则大部分都是战斗力较差的意大利军队,德军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盟军预计登陆意大利本土后,意大利很有可能会退出战争,这样盟军就可以迅速从意大利攻入欧洲腹地,向西可进攻德国本土,向东可切断东线德军的后路,从而使东线德军腹背受敌而迅速覆灭,东线德军占到德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一旦被歼灭,德国也就必败无疑了。盟军的想法无疑是不错的,而且意大利确实迅速的退出了战争,但是盟军相应的军事行动实在是太慢了,也太谨慎了,迟迟不愿意向罗马发起两栖登陆或空降作战,结果让德军捷足先登,重新控制了意大利。


意大利虽然也是欧洲大陆国家,但是其国土更像一个大型的岛屿,三面临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而它的陆地则非常狭窄,山地河流众多,这就在军事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陆战上有利于防御一方,正面宽度非常狭窄,而纵深很大,只需要少部分德军就可构筑起坚固的防线,而盟军的兵力优势却发挥不出来,多余的军队只能作为预备队。但是由于三面靠海,使意大利很容易遭到海上的入侵,防御一方的两侧实际上完全处于暴露中,容易被进攻方在其后方实施两栖登陆而包围,所以德军虽然重建了意大利的陆地防御,但是由于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仍旧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德军无法阻止盟军在其后方实施大规模的两栖登陆。


盟军尽管拥有上述的优势,但是还是没能迅速击败意大利境内的德军,反而自身被德军牢牢的牵制在那里,进展缓慢又代价高昂。由于地形的限制,盟军地面部队的推进非常缓慢,其强大的炮兵和空中火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实施的几次两栖登陆作战也不理想,没能迂回歼灭德军主力,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迂回距离太近,盟军不愿意在超出其陆上飞机掩护范围外实施登陆,航空母舰的数量太少无法单独担负登陆作战的掩护任务;其次盟军登陆部队的进取心也严重不足,不敢大胆的向纵深突击,等到积蓄其足够的进攻兵力后,德军也相应的加强了防御,并提前开始实施撤退,最终盟军在意大利陷入了一场正面的进攻作战,投入强大的海陆空三军,仅飞机就超过3000架,但只牵制了德军20几个师的兵力,推进速度也非常缓慢,从意大利攻入德国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盟军迫切需要开辟更宽广的地面战线来投入其庞大的陆军,登陆西线已经迫在眉睫!


战略论


与顽抗到底的纳粹德国、日本,不同的是作为轴心国阵营主要国家的意大利,在1943年便向盟军投降。

但意大利的投降,也引发了包含像素在内的关注二战历史人的好奇,既然意大利在1943年就已经投降,为何盟军不选择从意大利北上直接进攻纳粹德国,而是选择在法国西部的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呢?

其实,以丘吉尔为代表的盟军领导,就曾想过以意大利为基,北上进攻德国,开辟第二战场。但,这一战略想法马上被否决,甚至遭到苏联方面的批评。

因为,如果真的直接从意大利北上攻打纳粹德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有两个难题必须解决。


第一个难题、地形之难,虽说意大利在1943年便已投降,但,希特勒所扶持的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的傀儡政权依旧存在。阿尔卑斯山脉依旧为轴心国所控制,如果依旧选择从意大利攻打德国的话,险峻的地形成了第一道难题,这给盟军北上完成巨大的困难。


第二个难题、后勤补给之难,当时盟军距离意大利最近的基地位于北非地区,贫瘠的北非不足以支撑盟军在意大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如果非要在意大利开辟,那么盟军就必须从英美本土经直布罗陀海峡运输补给。这样子盟军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被拉到数千公里,那么就存在一个耗费巨大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切断的风险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意大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北上攻打纳粹德国,显然困难度较大,且苏联方面强烈反对,盟军最终也不得不放弃在意大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想法。


像素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意大利投降以后,盟军就是从意大利继续进攻德国。

可惜,这种进攻根本无法成功。

稍微对欧洲地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意大利北部是连绵的山区,易守难攻。

这里有连绵的高山,一些山非常陡峭,海拔达到4000多米。

这里都不要说装备精良的德军,就算一些拿着步枪的土匪坚守山头,军队也很难打的上去。

盟军于1943年8月17日夺占西西里岛后,决定继续进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击部队为英国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和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意大利高层见势不妙,于9月3日同盟国达成秘密协议,决定投降脱离轴心国。当天凌晨,英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峡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

1943年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在萨勒诺湾登陆。意大利军队并没有抵抗,盟军随机高歌猛进,1日后就控制南到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国王与巴多格利奥等仓皇乘潜艇逃至南端的盟军占领区。

但是德军对此也有准备,他们迅速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意大利军队缴械,出兵占领了北部地区,开始自行防御。

1943年9月13日,希特勒派党卫军突击队把囚禁于大萨索山顶旅馆的墨索里尼营救来,随后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和盟国对抗。

这边德军对盟军发动反攻,一度重创意大利的盟军,稳住了希特勒的局面。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下令驻意德军合编为C集团军群,下辖菲廷霍夫的第10集团军和马肯森的第14集团军,共个21师,370架飞机。由凯塞林元帅任总司令。凯塞林为阻止盟军进一步向北推进,在西起罗马以南80公里的西海岸,向东穿越亚平宁山脉直到东海岸,建立了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该防线以卡西诺隘道为核心,依山峰天险而构筑,易守难攻。

美军和英军面对这些天险和德军坚固防线,没有好的办法。

美第5集团军和英第8集团军数次发起攻势,试图突破该防线,毫无进展,反而伤亡惨重。

盟军高层认为,突破这个防线基本不可能。

1944年初,盟军出奇兵,在加强正面进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罗马南部小镇安齐奥实施登陆作战,从背后突破德军防线。

然而,这次登陆战没有预期的效果。美第36步兵师在1天的战斗,就伤亡达1681人。登陆的盟军5个师,被德军10个师包围,自身难保。

战争持续了4个多月,盟军伤亡惨重,进不能进,退不能退。

随后的战争仍然是拉锯战,1944年6月4日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当晚9时,美第5集团军首先进入罗马。

虽然占领了罗马,但这已经无关大局。

意大利成为一盘死棋,盟军开始放弃意大利战场。

1944年9月,盟军从意大利战场调走7个精锐师。

意大利的德军坚持到德国本土投降为止。


萨沙


盟军:我们进攻了,但是,被打回来了。。。

只要看一下意大利的地形图,就明白了: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

有这座山在,盟军的坦克大炮就不可能飞过去。德军只用少数兵力,就能守住战线。

而且,就算是盟军打过了阿尔卑斯山,后勤补给也是个天大的难题!想想看,盟军的物资都在英国本土。如果从意大利跨过阿尔卑斯山进攻德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山高路陡!德军只要派出少量飞机,就能封锁盟军通过阿尔卑斯山的道路。这么看,还不如走英吉利海峡。

当然,盟军为了“应付”苏联开辟第二战场的“请求”,曾象征性的从亚平宁半岛由南向北推进。结果,在卡西诺山等战役中遭到重挫,伤亡远高于德军。一直到德国本土军队投降,德军依然占领着意大利北部。

而诺曼底就不一样了,距离英国本土很近,交通便利。而且,又贴近德国本土,对德国威胁巨大。所以,盟军才放弃从意大利进攻德军,改为登陆诺曼底。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一、德国仍有威胁

当时地中海还在德国的控制之下,即使是1944年的时候,德国也在地中海保持着一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而且那个时候德国已经拥有了原始的空舰导弹,还在实战中击沉了意大利的战列舰,这对盟军来说可是个不小的威胁。而且直布罗陀海峡太小,从那里过的话实在是太危险了。

二、非主攻方向

盟国这边其实对丘吉尔的用心也是一清二楚,美国当然不愿意死自己的人让英国恢复霸权,所以美军从上到下都不愿意从南线开辟第二战场,只不过不愿驳了盟友的面子,也为了打击维希法国势力,更是为了牵制德军兵力,使其不能增援诺曼底战场,才发动西西里战役,夺取进攻意大利本土只是作为一个跳板,从而进一步开辟意大利战场。

三、地形限制

最主要的的因为意大利地形复杂,山水交叉,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如果美军从意大利方向进攻德国,德意联军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守住。即使美英两国用尽全力穿过意大利,还会有一座阿尔卑斯山脉横在他们面前,因此从意大利方向进攻德国是下策。意大利所处的亚平宁半岛岛呈靴状,地势狭窄崇山峻岭众多,周围岛屿众多,不利于盟军强大的机械化兵团的展开和居于优势的空中火力施。

四、补给线过长

当时盟军的大量后续战争补给物质都集中在英国,如果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后方补给是非常困难得到的,还得千里迢迢由海上运往地中海,如果中途被德国海上截击,不知道又要损失多少,所以在意大利南部开辟第二战场进行大反攻在当时不要说盟军,就是连希特勒也没有想过。


文殳子


有一座很大的阿尔卑斯山挡住了去路,硬要突破,山地作战,估计亚历山大不会做这个赔本生意,就是等东西线打入德国本土后,再前出巴尔干,控制中欧捷克斯洛伐克,才是丘吉尔的既定方略。


用户83903916492


首先地理上的原因,由美国本土横渡大西洋至英伦三岛交通便㨗。方便大军装备集结。跨过英吉利海峡进攻欧州是最短的进攻路线。而通过意大利南部向北进攻路线过长,需要由靴尖走到靴腰,再翻越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只有几个山囗可供通行,有利于防守方,不利于攻方重武器的展开。40年意军进攻法国在几个山囗前一愁莫展就是前例。2.德军的抵抗,意大利投降后,德军马上进入意大利,并解除了意军的武装。在北部成立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在意德军统帅凯瑟林元帅,虽是空军出身,但战术天赋极高,在意大利中部建立古斯塔夫防线,使盟军长时间陷入苦战,数月不得进展,最后靠波兰自由军自杀式的攻击,才突破古斯塔夫防线,进入平原地区,但己师老兵疲。而在英格兰这些困难基本上不存在,只有在横渡大西洋时,须提防U型潜艇。但到44年盟军护航能力大增,德国潜艇的威胁己大为降低。所以渡过英吉利海峡,进攻欧州是正确的决定。


用户9713897172726


意大利北面是阿尔卑斯山 翻越阿尔卑斯山就是现代陆军也是不可能的 顶天过去一点步兵 没有重武器支援的步兵过去就是送人头


用户3748959587355


意大利北部是山地,德军占领以后就坚守了。。。很难攻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