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9被友商旗舰抢尽风头、在小米CC9 Pro发布会上雷军罕见“爆粗”、生态链企业频传“去小米化”、市场占有率下滑、手机收入和销量同比下滑、高管重磅变动、股价低迷......从种种迹象来看,近期的小米明显不太OK。
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当然是缔造了小米营销神话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离职”。第二次“离开”小米的他想必再也不会回归小米“江湖”,给业内留下了一声叹息之外,也再次让人感慨“联合创始人”和“离职”竟然有如此高的紧密关联度。
褪去纷繁的产品与业绩表现数据来说,单个产品的表现不佳或多位核心高管变动的人士“地震”显然并不是已经集团化运作的小米所需要担心的问题,摆在小米面前的是更加严重的问题:一直将手机+AIoT业务作为“双引擎”的它,似乎在核心业务引擎上已经显现出马力不足的情况。
11月27日,小米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根据财报显示,小米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2019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调整后净利润为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另外,小米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总计为92亿元人民币,已超去年全年。
但需要指出的是,净利表现出色虽然让这份财报乍看之下相当亮眼,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小米近几日的股价,但与往期数据相比,小米的这份业绩报告并不如人意。
从营收增长情况看,小米Q3营收同比只增长了5.5%,这与Q2 15%以及Q1 27.2%的增长数据相比降幅明显,小米正面临营收增速大幅度减缓的问题;在最亮眼的净利润表现方面,小米今年Q1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0.8亿元,同比增幅为22.4%,Q2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6亿元,同比增幅为71.7%,对比第三季度20.3%的净利润增长显然也体现出小米在利润增速上的大幅滑坡。
与营收、净利润增速双下滑相对应的当然是小米在核心手机业务上的“颓势”。产品口碑下滑、市场占有率下滑、手机收入和销量同比下滑之下,小米虽然保住了行业第四的位置,但这离它原本“应该”在的位置还有距离。更何况,小米手机在高端转型之路和竞品们的强势表现下很难说未来能否止住这股下滑的态势。
在手机业务之外,过往小米引以为傲的生态链发展也在近年面临了更多的质疑,“为何小米生态链企业都在努力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链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反思小米生态链:先依赖小米,再脱离小米?”......类似的标题文章已经在近期淹没了人们对于小米生态链的观察。
而作为AIoT业务布局的核心,小米生态链的“故事”如果讲不下去了,那么小米“互联网公司”的大旗也就很难再让人从“硬件公司”的固有偏见中转移开来。
对于小米来说,手机+AIoT这两大“引擎”是基本面。只是经年之后,过去一度让小米“发烧”气质明显的“双引擎”已经不再在行业中具备强大的新鲜感和诱惑力。
高端化“无力”仍是小米之痛
从营收构成上来看,小米第三季度主要营收来源为智能手机业务、IOT及生活消费产品以及互联网服务这几块业务,其中营收大头为智能手机业务,该业务条线为小米贡献了323亿元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76%;IOT及生活消费产品实现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4%;互联网业务实现营收53亿元,同比增长12.27%。
手机收入下滑对应的是小米手机销量的下滑,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总销量为3210万部,而去年同期该数据为3330万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销量下滑了,但小米手机的毛利贡献比例却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米实现了整体的利润提升。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已经从2019年Q1的968元、Q2的998元上升到了Q3的1005元。而与此同时,小米手机的单台成本却由936元、917元下降到了915元。从小米的角度来说,小米手机正在帮助它赚越来越多的钱,但从消费者的角度,小米手机正变得越来越“贵”。
当然,这种与小米高端化策略相对应的“贵”似乎只是对标在售价上,并未在手机投入成本上得到相应提升,这可能也是导致小米主力旗舰机型相比于竞品越来越不吃香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研发投入方面我们似乎也能看出为什么小米“进军高端”之路始终磕磕绊绊的原因。相关数据显示,小米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4%,而技术已相对稳定的苹果常年维持在6%,华为的研发占比则高达14.1%。研发不足、成本投入降低却售价提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小米高端机型的销售不佳,且小米品牌的口碑依旧停留在“性价比”的层面上。
从2017年开始进军高端市场,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小米的高端化定位依然任重道远。从最新的Q3财报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低端机型目前依然是小米的营收主力。
根据第三季度财报数据,小米手机目前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9.1%,排在三星、苹果和华为之后位列第四。全球市场上,第三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60万台,与去年同期1170万台的数据相比增长了8.5%,而且保持了连续九个季度出货量第一的位置。但比较尴尬的是,小米第三季度在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金为970万台,还不足同期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
也就是说,以小米低端品牌“红米”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印度已经成为小米出货量中最大的单一国家。由此可见,小米对低端手机的依赖度依旧很高。
小米生态链是否“名存实亡”?
如果说手机业务的未来还需静待5G时代可能会带来的“大机遇”的话,那么小米所引以为傲的生态链计划似乎面临的危机更紧迫。
2013年底,小米正式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它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将小米模式运用到了其它产品领域,这一方面是对小米品牌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摊企业风险。
彼时,小米生态链带着小米品牌的光环吸引了无数创业公司的加入,但随着生态链企业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去小米化”反而在近年成了这些小米生态链企业壮大的“第一步”。
比如在今年年初,作为小米生态链中首家在美股上市的公司,“华米科技”就表示已经在为团队独立做准备。华米高举着“去小米化”的旗帜,一度在舆论端制造出不小的声势。
从华米科技的营收构成来看,这家小米手环供应商的营收与小米息息相关。相关数据显示,华米科技2015年、2016年及2017前三季度,小米带来的收入分别占其总营收的97.1%、92.1%和82.4%,此后至今虽然在继续减少,但其整体营收对于小米的依赖依然巨大。
也就是说,小米是华米最主要的客户和分销渠道,这意味着脱离小米将会直接影响到华米的生存根基,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小米生态链弊端的日益显现,华米还是“不得不”迈出“去小米化”的步伐。
一方面,随着华为、OPPO、VIVO等手机品牌厂商的崛起,特别是近两年华为作为中国创新力量在全球舞台上展露风姿,相比较而言,小米的品牌与粉丝效应已经逐渐黯淡,再加上智能家居的入局者的不断增多,小米生态链在智能家居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消退。
另一方面,小米生态链企业对小米的依赖度也在为企业本身的发展敲响“警钟”。为了保证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这导致了生态链企业毛利率低企的情况,而低利率又导致了生态链企业无法进行技术的革新与积累。“5%利润率”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和危机感正在让小米生态链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
对小米来说,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减缓,手机销量下滑趋势显现,小米生态链困局难解等等问题都给它发出了危险的信号。面对华为、OPPO、VIVO甚至长虹、美的等品牌在各个领域的积极表现,小米的现状不太OK。
閱讀更多 舊叔舊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