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勇担使命搭平台 助力脱贫保就业

通讯员 张勇 王华强

今年以来,华亭市以加强劳务输转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输转化程度为目标,狠抓劳务扶贫、技能培训、劳务输转,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全年累计输转劳动力3.53万人,创劳务收入8.26亿元,实现了外出务工者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盲目型”向“有组织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劳务+网络 就业信息“一键通”

“多年来我一直在上海广东打工,通过华亭市智慧劳务信息平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岗位”。华亭籍务工人员王亮说。

为了精准对接用工单位和劳务人员信息,华亭市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了“华亭智慧劳务”信息管理平台,以“我要用工、我要打工”为主要模块,实时发布企业用工和人员务工信息,实现富余劳动力务工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双向对接,彻底解决了“人找不到活,活找不到人”的问题。

在“互联网+劳务”的模式下,各乡镇劳务工作站、行业主管部门、劳务派遣机构紧密衔接,及时录入“一库五名单”信息系统、全国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甘肃省大就业服务系统,农村劳动力随时“一键可及”用工信息,铺就了用工信息的“高速路”。

“过去,我们打工都靠朋友介绍,或者碰运气出去找,很盲目,难度很大,现在有了信息平台,简单多了”,华亭市上关镇上关村村民周小芳说。

据统计,全市依托101名劳务信息联络员、5家劳务公司和“华亭智慧劳务”信息平台,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扶贫日”等活动,先后发布岗位需求信息100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建成并认定授牌“扶贫车间”11个,吸纳带动劳动力784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03人。7家吸纳贫困劳动力的务工企业享受就业奖补和企业培训奖补资金48.6万元,撬动了企业开发岗位的积极性。制作“农民进城就业指南”,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开展务工宣传,目前劳务输转已成为华亭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订单招聘 就业用工“零距离”

“这次招聘我专业对口,进入岗位后我会努力发挥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技能与特长,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在招聘会上,机电工程专业的莫鑫豪顺利通过了面试。华亭市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联合劳务派遣公司给华煤集团等企业多次举办生产岗位操作工专场招聘会,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面对面”双向选择,经过体格检查、面试、培训,合格人员输送到对口帮扶企业就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高看一眼”,把就业岗位送到百姓“家门口”,逐步实现了就业脱贫目标。

华亭市按照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送一批的思路,定期深入企业开展信息对接,通过网上发布信息、举办招聘会、入户动员、全面摸底、集中培训等办法,开辟“技能课堂”、“远程课堂”、“文化课堂”,为用工单位和劳务人员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落地生根目标。累计举办招聘会5期,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签约650余人。

扶志+扶智 个性培训“点对点”

连日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餐厅服务员技能培训活动在华亭市策底镇举行,来自周边村社的妇女们,一边认真聆听老师讲课,一边记录着重点内容。

策底镇红旗村的张彩霞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培训上餐流程,“过去在餐厅干活,因为不懂流程、干活很吃力”。

光明村的张小娟由于家里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外出务工,这次参加培训班每天还领取30元的培训生活补贴。“孩子稍大点,我就可以找活干了”,张小娟高兴地说。

华亭市按照“政府组织与能人带动相结合、典型引路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引导式培训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的“五结合”思路,充分发挥各级劳务培训机构、服务中介、专业合作社、企业车间、劳务带头人的作用,建立“一人一表一计划”技能培训工作台账,“一户一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培训“菜单”,由培训对象按需“点菜”,对号入座、销号开展精准技能培训98期4939人,其中:举办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班49期2556人。

开发公益岗 因需设岗“补血气”

河西镇河西村周银银,经个人申请、镇村考察推荐、公告公示等环节当上了乡村保洁员。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去陇原巧手女人坊,把仿真花原料带回家中进行插、剪工作,完成后交到厂里,每月能领到“双份”工资,一下子解决了她生活和就业的困难,极大调动了她干事的积极性。

在对全市无法脱贫、无业可扶、无法离乡“三无”人员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为全市98个行政村按照贫困村每村开发8个公益性岗位,一般行政村每村开发6个公益性岗位的标准,开发涵盖乡村道路维护、保洁绿化、水电保障、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管理等公益事业及公共服务岗位;通过公告、申报、审核、考察、评定、公示等环节吸纳符合条件的658名就业困难贫困户稳定就业,每人每月给予500元岗位工资补助,办理20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努力做到了“人尽其才”“人适其岗”。

东华镇裕光村村民张万仓平时与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无法外出打工,获得了保洁员的工作,给他带来了脱贫发展的希望。

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进一步推动就业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化,让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工薪族”,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又让农村的卫生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摘穷帽”与“振兴乡村”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