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應成為全球化新階段主旋律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日前,商務部原部長、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全球化智庫(CCG)名譽主席陳德銘在美國紐約參加“中國年會:競爭還是合作”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從全球化經濟環境下的大國關係、信息技術革命下的大國關係、超級大國和新型大國的關係等三個方面闡述中美關係,認為某些人宣揚的中美經濟衝突論和“脫鉤論”實為謬論。筆者對此十分認同。全球化發展讓中美兩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脫鉤”既有損於兩國利益,也不利於世界經濟發展。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已經達成一致,雖然後續談判議題可能更加複雜,但這已經說明中美兩國達成和解是大勢所趨,對此需要有更多耐心和信心。

尊重多樣化的國家發展模式,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下的必然選擇。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隨著經濟實力增長而顯著提升,以美國為核心的傳統的全球治理體系則問題叢生,許多機制陷入改革難題。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BRI)、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非洲大陸自貿區協定(AfC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區域性多邊發展機制和貿易協定的發展,凸顯了多極力量日漸崛起之勢。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已成為客觀事實,已非某些國家主觀可以扭轉。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的重要兩極,中美關係對世界貿易、國際金融體系、區域安全和氣候治理等方面都具有深刻影響。正如陳德銘所說,中美經濟衝突論是妄想,是瘋狂,中美“脫鉤”更是不可能。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在貿易、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等領域都進行了密切合作。中美互為主要貿易國,經貿關係一直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中美兩國科學家每年都進行數千項科研合作,為許多全球型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前往美國深造,推動了中美之間的人才交流互動。這些都決定了中美兩國要順應客觀發展大勢,尋找和諧共贏的方法。

中美兩國實現和諧共贏,當前首先需要重建互信。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相比“貿易赤字”,縮小中美“信任赤字”在當下更為重要。中美之間產生“信任赤字”,根本原因是雙方發展道路的差異,但是“差異”不等於“對立”,中美兩國應該也能夠做到“和而不同”。中國的意識形態、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雖區別於西方國家,但並不意味著中國與西方國家必然形成根本對立。

事實上,中國與西方國家存在許多利益相交點,中國也向西方國家學習了很多發展經驗。例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進行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並通過全球化發展逐漸融入了全球價值鏈,成為了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引進了一系列市場經濟機制和運行規則,對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

當前,中國正在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2020年是中國開放的關鍵時間節點:《外商投資法》將正式生效,金融行業全面開放,電信、醫療、教育和養老等領域開放也將更上層樓。可以說,中國開放的不僅是市場,更是心態。中國自古就有“和為貴”“以和為美”的價值觀,今天中國人在“以和為美”的基礎上更加開放友好,希望與世界各國在交流與互鑑中和平共存,和諧相處,互利共贏。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向西方國家學習借鑑他們的成功經驗,並在探索中總結出了一些中國自己的成功經驗,可以供其他國家參考借鑑。比如,中國通過每五年制定一個新的國家發展規劃與目標,將長期目標拆分為更易實現的短期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讓國家發展更具有連貫性和效率,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反覆與曲折。

中國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發展經驗,並不是要搞“發展模式輸出”,而是希望與各國攜手合作、共同進步。中國是現存全球治理體系的受益者與支持者,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國也希望可以與世界各國分享自己的發展紅利與成功經驗。對於這一點,中美之間還要繼續加強對話與交流,不斷消除誤解,提升互信。

中美兩國交往密切,出現一些摩擦和矛盾在所難免,重要的是當摩擦和矛盾出現時,兩國要保持溝通,增進理解和信任。中國的發展道路固然不可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但也不會與國際社會的主流發展模式截然相反,兩者不會形成尖銳對立。21世紀的全球化應該更加包容和公平,只有實現多樣化發展,世界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在全球化新階段,“和而不同”的主旋律應當被再次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