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LVMH”会不会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

近十年来,山东如意毛纺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如意”)耗资40多亿美元,通过海外密集并购,成为全球时尚界的明星公司。被称为“中国版的LVMH”。

它的起步却十分草根。前身为始建于1972年的济宁毛纺织厂,这家公司的主业至今还是毛纺、棉纺。在山东如意的年报里,不难看到棉花价格,畜牧业行情这样非常“工业”的信息。

1993年12月28日经省体改委批准,山东如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为3,280万元,其中国家股2,280万股。

2001年,掌舵人邱亚夫和集团职工持股会等20名自然人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如意科技”。邱亚夫锐意改革,并开始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在其推动下,山东如意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

除此之外,“如意科技”于2010年低价收购日本成衣巨头瑞纳株式会社(Renown)。于2016年斥资13亿欧元,从美国私募巨头KKR手中收购了法国轻奢集团SMCP(Sandro、Maje和Claudie Pierlot)的控股权。成为山东如意在全球时尚版图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次收购。

通过大肆收购,“如意科技”的资产大幅增长。据公开数据表明,“如意科技”的销售收入在20年间增长260倍。

然而,近年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双重紧缩,不断给山东如意带来资金压力。截至2019年6月30日,“如意科技”共有384.54亿元的总债务。

实际上,“如意科技”已经意识到了债务问题。 今年上半年,“如意科技”通过大量抛售资产获取现金流,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山东如意本身擅长的是服装面料和纺织品,而品牌运营和零售并不是其核心能力。通过并购服装类品牌形成的上下游协同效应不足以支撑其现金流。

10月18日,“如意科技”迎来转折,对外公告称,控股股东北京如意时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35亿元的对价向国资背景的济宁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济宁城投”)转让26%股权,“济宁城投”成为“如意科技”的第二大股东。


“中国版LVMH”会不会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


与此同时“济宁城投”还与“如意科技”签署担保协议,同意对“15如意债”回售完成后的存续规模提供担保。据公告显示,“15如意债”存续规模为19.03亿元,但今年10月23日触及投资者约3亿元回售。

国家队出手等于是给了一颗定心丸,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规范而言,国家队的背书很难解决所有问题。

提供支持的“济宁城投”并没有争夺控股权,“如意科技”依然保持民企身份。同时提供的担保仅仅覆盖一只待偿债券,这都为未来留下了进一步演变的悬念。

这是因为,分税制改革后,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也有举债权。因此,在财政压力和发展经济双重驱动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首先是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在教育和医疗保健上的公共支出远远高于它们的收入。因此,给政府当承包商,很难指望完工后能马上拿到酬劳,而是拿到一张政府打的白条,以及不确定的付款日期。

另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体制,决定了地方官员的晋升机制。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这种机制又进一步助长了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动机,从而催生了“前人借钱,后人还债”的奇怪现象。

信用评级机构标普(S&P)曾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务(城投债)不出现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很难追踪。并对其“债务冰山”提出警告。

其次,为获得发展资金,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持续扩大,土地抵押举债融资成为地方政府最便捷的融资渠道。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以土地价格上涨作为偿还债务的基础。但是,土地出让受房价的左右,一旦房价下跌,土地出让价格就会直接下降,甚至导致土地出让困难。

梳理来看,按照新预算法,地方政府拥有独立的发债权,同时,当地方政府债务出现无法偿付问题时,最终都有中央政府兜底。

但由于中央与地方信息不对称,当中央政府确定的债务规模不能满足地方政府需求时,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其他的融资方式获得满足。

如地方融资平台。利用未来的土地价值撬动当前银行贷款的机制。地方政府向银行借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来地价和房价的上涨,涨价以后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地产信仰以及城投信仰。地产信仰来自房价上涨,城投信仰则来自政府兜底。

而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基建投资的功能已经弱化。“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市场预期正在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