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2平米的小店開到52家,Manner Coffee的小店風潮

餐飲創業首選(微信ID:coffeeo2o) 解鎖 新餐飲·新模式!

把2平米的小店開到52家,Manner Coffee的小店風潮

星巴克把精品咖啡帶到中國,瑞幸將精品咖啡平價化,而今天報道的這家品牌,把平價做到了極致,還保證了星巴克一樣的品質。

門店小、外帶模式,15元/杯,主打性價比精品咖啡。

01 2平米的店,15元一杯,

月入10萬元,4年50家直營店

Manner Coffee開始於2015年的上海南陽路,從一家2平米的街邊小店起家,沒有椅子,也不送外賣,僅以一杯15元的手衝咖啡,做到月入十萬元,迅速脫穎而出,成為上海必打卡的網紅咖啡店。

把2平米的小店開到52家,Manner Coffee的小店風潮

秉持著“讓咖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懷著對精品咖啡品質的追求,力求為每一位顧客帶來一杯日常好咖啡,Manner Coffee開創了國內精品咖啡小店的先河,短短4年的時間,如今已經是擁有50多家直營店的連鎖品牌。

02 對品質的追求

打造極致性價比精品咖啡

精緻,從機器和咖啡豆開始

2平米的空間,容納了一臺4萬多的La Marzocco GS 3單頭咖啡機、有兩臺意式磨豆機,一臺 MazzerRobur,一臺Mahlkoning K30。儘管不能說這裡的機器有多奢華,但對於這樣的一個小店鋪來說已經很出彩,也讓這裡的咖啡有了好的基礎保證。同樣在水質上的處理也都做到了位。

把2平米的小店開到52家,Manner Coffee的小店風潮

用心,以最低的價格做出最好喝的咖啡

一杯小杯拿鐵只要15元,大杯20元,另外,自帶咖啡杯立減5元,賣咖啡豆自帶罐子則減18元。

相比之下,星巴克自帶杯子減2元,據店主估計,現在每天三分之一的顧客都是自己帶著咖啡杯,而其中不少是星巴克的杯子。而Manner Café提供的一次性杯子也是最簡單的白色、自己貼貼紙,這樣,又降低了不少成本。

雖然價錢如此低,但咖啡的品質絕不將就。Manner coffee最終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咖啡的品質。只有注重了品質,那些因為好奇而來的人們才會成為“回頭客”。

精進,從不間斷的培訓

影響一杯咖啡口感的不只是原材料,咖啡師的手法也是重要因素。

Manner Café擁有自己的咖啡師培訓中心,目前市場上咖啡師水平參差不齊,而Manner Coffee擁有自己的咖啡師培訓中心,讓剛入職的員工可以接受專業化的培訓,使之標準化。

而針對咖啡小白、咖啡師或咖啡店經營者,Manner Coffee每月都會舉辦各種咖啡課程,比如拉花課程、Q Grader、家庭衝煮課程、手衝課程等。

選址理念別具一格,不侷限於一種形式

精品咖啡店是一種充滿文藝氣息的業態,不單是要考慮客流量的問題,更是輸出一種獨特的咖啡文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也很熱衷於尋找街角咖啡店。因此,Manner一開始也沒有選擇租金高、客流量大的購物中心,而是以自己的標準從小做起。

作為精品咖啡品牌中的“高性價比選手”,Manner Coffee一心想通過這樣的運營模式,將更多的心思花在原料、設備以及咖啡本身,將品牌溢價轉為實實在在對消費者的友好和親民。

03 Manner Coffee

颳起的小店風潮

僅有2平米的Manner創始店,是不少咖啡館主到上海的“朝聖地”。多少“有點錢,又不夠多”的咖啡夢,萌芽於Manner。

2018年3月,郭一在北京的一個社區,開了10平米左右的壹別咖啡。

把2平米的小店開到52家,Manner Coffee的小店風潮

就在同一年,臺灣大叔遊鴻達,專門去拜訪了Manner的創始人韓玉龍。韓玉龍告訴他,位於上海商城的店,月租4萬,日出杯量有400杯。

他默默盤算了一家店的各項成本後,認為這種外帶型小店模式可行。很快,4家10平左右的FLYKOI COFFEE,兩年時間,在北京、青島相繼開業。

在上海永康路上,僅有7平米的咖勒咖啡店中,店主關喻文剛剛送走一波客人。這是上午十一點鐘,他已經賣了40單,大概有60多杯。

這是關喻文開店的第14個月。雖然上海寸土寸金,但這麼小的地方,他一天賣20杯咖啡就打平了。再賣20杯,就能收回物料成本,50杯以上就是純利了。

把2平米的小店開到52家,Manner Coffee的小店風潮

咖勒咖啡過午基本就可以盈利

更讓人羨慕的是,由於這個地方做的是上班族生意,週六週日基本沒人,關喻文還能關店過週末。

上個月,1千公里外的長沙,李成漢剛剛開了他的第4家仰望咖啡。也是以外賣和外帶為主,優質平價,每天平均出杯穩定在200杯。

而在南京的人氣商圈明瓦廊,10平米的么豆咖啡,已經營業2年多。店裡5名員工,日出杯量300以上,租金1.5萬。算下來,一個月的收入在5萬+,么豆不僅開了分店,還做起了加盟。

長期以來,咖啡行業因為重裝修、重空間,“7賠2平1賺”的行業魔咒,讓無數人的咖啡館夢,要麼掙扎在生存線,要麼在一聲嘆息中夭折。

而小店模式似乎讓人看到了曙光:門檻低、投入少,能滿足“開一家小小咖啡館”的夢想。

如果店主頭腦清醒、技術在線、能侃會撩,月入幾萬不是夢。如果再有一些管理思維,模式打磨好,像Manner一樣迅速開始規模化複製,財務自由不是夢。

不過小店模式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

7平米的咖勒咖啡店內,老闆關喻文說:“一天出杯100多杯,一個月能賺個2~3萬,但覺得沒意思。”月入過萬並不能讓關喻文看到未來。

從情懷角度來看,逼仄的空間難以承載“歲月靜好”的咖啡夢;

從生意角度看,因為受到產能的限制,加上客單價普遍較低,即便是天天排隊,一天能做出來的咖啡也很有限,天花板一清二楚;並且逃離不了低價競爭,也沒有競爭壁壘。

最後,不管是大店模式還是小店模式,在現行市場環境下,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能否成功,還是要根據當地市場!

· END ·

每天最新鮮最有料的餐飲資訊,歡迎大家進群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留言進群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