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說:君子不能有這兩樣東西

儒家的傳統思想是:希賢、希聖、希天,並且儒家思想給人制定了一個,

成長髮展的萬能公式。這個萬能公式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一直到現在的中國人都深深的被影響著。這種思想說的簡單點叫作:“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很好,那麼這個人就應該去做官。所以現在的國考依然是這麼的熱。諷刺一點的說,現在的人考公務員大多是為了一個鐵飯碗,沒有多少人一開始就是想著自己做官是為了,要為百姓謀福利的。因為現在的教育裡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思想教育。也許是我自己的格局太小了,看不清楚吧。但是古人就不同了,古人受的教育裡一直都會有這樣的思想,自己的滿腹經綸一定是為了報效國家的,否則就不是一個好男兒。所以古人學而優則仕,更多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負,為了天下蒼生謀福利的。

孟子為什麼說:君子不能有這兩樣東西

那麼剛上面說的萬能公式又是什麼呢?這個萬能公式在我看來就是《大學》裡的,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萬能公式被我們現在人丟掉了太久了,真是太可惜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下半句我相信每個人都挺熟悉的,但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可能知道的人就會少一些。其實就是先讓一個人品德端正,然後在讓這個人去學習知識、技能,一直到這個人能夠學有所成為止。中國古人,對德行看的最重要,一個人想學習武術,做師傅的一定先考驗這個人有沒有武德,如果這個人的德行不好,作為師傅是不會傳授給他武術的。同樣做醫生要有醫德。但是現在更多的好像是以分數論英雄。這不失是一種遺憾。

孟子為什麼說:君子不能有這兩樣東西

中國人講究:內聖,外王。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內聖的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王的階段。當然有很多的人認為修身應該是內聖的階段,這也是可以的。個人理解不同罷了。儒家還有一種關於人次第的劃分那就是:君子、賢人、聖人。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說的:希賢、希聖、希天。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君子呢?我想一個具有:仁、義、禮、智、信。這五種美德的人那一定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了,君子應該有這些品質。但是作為一個君子,不能有那些東西呢?孟子給我們說了兩樣君子不能有的東西。這兩樣東西分別是:氣量小、不恭敬。

孟子為什麼會說,君子不能有這兩樣東西呢?孟子給我們講了兩個人的例子來解釋說明。他說:“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他不去輔佐,不是他理想的朋友,他不去結交。不在有壞人的朝廷裡做官,不同壞人講話。在有壞人的朝廷裡做官,同壞人講話,就好像是穿著上朝的衣服坐在泥土上一樣。伯夷把這種思想擴大化,大到和同鄉的人站在一起,如果這個人的帽子是不正的,他都會遠離這個人。因此,就是有很多諸候、國君派人來請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都會認為和他們一起是玷汙了自己。”還有一個人是

柳下惠,孟子說:“柳下惠不以輔佐汙濁的君主而羞愧,不以當一個小官就覺得自大卑微了。在朝廷裡面做官不隱藏自己才能,一定按照自己的原則去辦事。就是被罷了官,他也不會埋怨,就是自己過的很窮困,他也不發愁。所以他總是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有人赤身裸體的在我身邊,又怎麼能玷汙我呢?’因此他總是能高高興興的和任何人相處,而不喪失自己。讓他留下他就留下,讓他走他就走,是因為他不把避世當作是一種高潔。”

孟子為什麼說:君子不能有這兩樣東西

伯夷是柳下惠都是古代的賢人,都是很多人學習的榜樣。但是孟子還是覺得他們身上雖然各有各的優點,但是也有著自己的缺點,孟子覺得伯夷氣量太小了,覺得柳下惠太不恭敬了。這兩樣東西是一個君子所不能有的。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在學習古人的時候,一定也要學習古人的長處,去除他們身上的短處。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