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芸回憶父親裘盛戎與徒弟們的師徒情深,令人感動

我的父親著名錶演藝術家裘盛戎於1971年10月5日早上八點05分,因患癌症晚期,在日壇醫院與世長辭,享年56歲。他離開了他心愛的家人和朋友,離開了喜愛他的觀眾,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關於他所創立的裘派藝術,在他死後四十多年,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有口皆碑,無需闡述。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回憶我的父親。在戲曲界,向來都有尊師重道,愛徒如子的精神,在我父親40多年的學生當中,有四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父子情深。雖然我的父親去世四十多年,有幾位老師哥也已經故去了,但讓我們感動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這些老師哥對我父親的愛和孝,其中包括了體現了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裘芸回憶父親裘盛戎與徒弟們的師徒情深,令人感動

在我父親早期徒弟中,素有四大弟子之說:常去我們家的人都知道,在六七十年代即使是物資缺乏的時候,我們家從來不缺兩樣東西,那就是花生米和大蔥。這些都是因為方榮翔師哥。他是我父親徒弟中年齡比較大的,心也比較細。1956年,志願軍回國後,他隨父親邊巡迴演出,邊學戲。中午師父休息,他怕影響師父,在門口守候著,而且還光著腳走路。就是在我父親去世以後,他依然保持者每逢三節兩壽,一直到1989年他故去才停止。如果不是真心的孝敬師父,能保持這麼多年嗎?夏韻龍師哥為了盡孝做出了犧牲,師父去世後他又代收傳藝,教授我的弟弟。鉗韻宏在青島,接到電報,不管有沒有火車票,一夜就趕到,盡心盡力操辦師父的大事和小事,勇於擔當責任。王正屏師哥在四十年代隨我父親來到北京,前後兩次七年之久和我的父親同吃同住同演出,做衣服也是一試兩件,外人一看就像是一對父子。1989年我母親住院手術後,他隻身一人來到北京,頂替我們子女一人值班,他一個人看護老孃二十多年,白天還要給我的弟弟說戲,瞭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起居是由他的夫人郭東英來料理,他卻要擔當我們的護工工作,晚上睡在一個很狹小的單人床上,照顧我的母親夜裡喝水吃藥,那個時候我的師哥60多歲了,還有我的老師哥於鳴魁遠在新疆,他每次回北京休假,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行囊,拿著給師父師孃帶著新疆的瓜果看望師父。文革期間,趁普及樣板戲的時候,我父親一大早騎著自行車帶著他兩個兒子去考部隊文工團,師哥回來以後知道這個消息非常地感動,對我的爸爸說:“師父啊,您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您為我的孩子這麼操勞,讓我太感動了!”幾句短短的話,表現出師徒的情誼。

裘芸回憶父親裘盛戎與徒弟們的師徒情深,令人感動

裘芸回憶父親裘盛戎與徒弟們的師徒情深,令人感動

裘派弟子對我父親的孝敬和感情,是中國孝道精神的體現,他們把這種精神傳給了他們的學生,在紀念我父親誕辰九十週年活動中,聽說遷墓地的資金有困難,全體參加演出的裘派弟子無論是二代和三代,將演出勞務費全部捐出,有的人還將自己身上帶的錢都捐出來,為我父親在門頭溝萬佛陵園修建了新的墓地。當我們家屬向這些裘派傳人表示感謝的時候,楊燕毅說了一句感人的話,他說:“我們的根是一個裘字,我們養家餬口,安身立命的本事是源於裘派,只要師爺的事沒有什麼可說的,更不可以提出任何條件。”無論是親傳弟子,還是再傳弟子,在每一次紀念我父親的活動中,裘派弟子從來沒有提出條件,沒有因為排名、報酬、戲碼、待遇等問題提出任何的要求,我想這就是裘派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裘派傳承的精神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