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的石书记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镇山卡拉村,远远看到村两边的道路上蓝色的铁护栏一直沿伸到村里,像极了两条美丽的蓝色飘带。

说起这道亮丽的风景线,驻村第一书记石兴国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一件小事儿”,但村民们却深知,自2015年10月石兴国任山卡拉村第一书记后,石书记用太多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大家解决困难,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2015年,石兴国从海东市检察院被选派到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镇山卡拉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来到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车辆几乎无法通行。村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村集体财产更是几乎为零。

为了解村情、民情,他挨家挨户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看到村民们无人外出务工,天天三五成群地坐在墙根下晒太阳闲聊天。许多村民还说,扶贫就是给两袋面,给一点点钱,等吃完喝完了,日子还是老样子啊!听到这样的话,石兴国感觉到,扶贫要先扶志,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扭转大家等、靠、要的思想。

随后,他及时召开村两委和党员会议,给大家讲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讲党的政策,统一了村两委会和党员的思想。同时结合山卡拉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和制定扶贫工作方案,确立工作策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山卡拉村确定为2016年美丽乡村实施村,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眼看着村上的路宽了,路灯亮了,村综合服务中心楼和广场建起来了,路边的防护栏和健身器材安装上了……村民们高兴地说,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我们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

驻村以来,石兴国时刻不忘把扶贫政策的宣传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他一户一户地走访,一户一户地登记,一户一户地讲解,在做好详细登记的同时,让大家对扶贫政策有了深入了解。每每走访回来,石兴国总是累得精疲力尽,但他仍旧坚持第一时间整理完相关资料。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他从家庭实际情况入手,因户制宜、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分析脱贫的优势、潜力,分析增收的渠道、路子,帮他们想办法、找出路。

建档立卡户王尕德和严玉林思想上进、理解政策能力较强,同时还有养牛养羊的经验和扩大养殖规模的强烈愿望,但却缺少资金。为此,他与两个人共同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养殖发展规划,并积极与昂思多镇信用社联系协调,2016年分别为他们争取到了信用小额贷款2万元。

王尕德购买了1头公牛、7头母牛,当年就产出羔牛4头,卖出6头牛,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增加了收入。2017年他又向村互助资金协会借贷2万元,申请国家产业扶持项目“530”贷款5万元,再加上产业扶持到户资金21600元共购买了20多头牛。2018年扩大到了80多头的养殖规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8年6月,王尕德自愿申请退出了贫困户。

几年来,严玉林的家庭也有了持续可观的收入,2018年7月也自愿申请退出了贫困户。

为了及时掌握村民们的实际情况,石兴国经常要到贫困户家串门。在村民曹四成家,他了解到户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外务工几个月,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拿到。石兴国建议曹四成,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孩子学一门吃饭的技术,不能漫无目的地四处打零工。

经过石兴国的联系协调,曹四成的儿子到县城一家装潢公司学习技能。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现在已经可以独自承揽一些小的装潢工程,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许多。曹四成高兴地说:“现在儿子能挣钱了,家里也还清了债务,生活好了,有了盼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为老百姓实实在在操心的石书记和驻村队员们”。

2016年8月的一天,在村民王海平家中做入户调查时,石兴国了解到,王海平的女儿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全家人在高兴之余却在为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犯愁。他安慰王海平:“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你放心,我们驻村工作队帮你想办法,一定要让姑娘去上大学”。

第二天,他便跑到单位向领导反映了王海平家中的情况。检察院党组及时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确定由院党组成员每学年为王英梅捐助学费6000元,院第一党支部的党员捐助生活费2000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当王海平拿到捐款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说:“党的政策和党的干部太好了,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份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