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臨港的特斯拉12月招聘,車企稟冬下得人員流動。

汽車銳評特約評論員——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圍城》裡的這句經典名句,似乎很適合形容當下特斯拉對中國汽車人才流動所帶來的衝擊,這種衝擊甚至清晰地透射在特斯拉頻繁舉行的每一場人才招聘會中。

“心驚膽戰每一天。”在離職近兩年後,一位原特斯拉中國的中層仍對那段工作心有餘悸,“壓力太大了”。

讓特斯拉員工感到壓力的並不僅是工作量,而是從CEO馬斯克那裡傳導而來的暴躁式管理風格。”馬斯克像是一個暴君一樣,而且睚眥必報。“美國媒體稱馬斯克的喜怒無常讓員工感到崩潰。

特斯拉中國區高層頻繁的人事變動則顯示了,儘管遠離馬斯克,但在特斯拉工作也並不是一件人人都會感到心情愉悅的事情。但為什麼這樣高強度,並充滿了危機感的地方,人們仍會趨之若鶩地投至麾下?在這樣一家明星公司“被虐”又會是一種怎樣的經歷?傳說中,求職者會因為穿了馬斯克不喜歡的藍色鞋子而被拒絕,在中國,類似的禁忌還會存在嗎?

答案和真相似乎不止一個。一位剛入職特斯拉上海公司不久的員工說,“我是懷揣夢想和熱情進入特斯拉的,但我現在迫切想離職。” 但另一位員工則對記者說,在特斯拉工作讓他充滿了成就感。正如馬斯克和特斯拉文化所宣傳的一樣,他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對這個社會帶來了改變。

儘管矛盾如斯,但更多的人仍想衝進去。11月,又一場特斯拉招聘面試會在上海舉行,新一批“萬里挑一”的來自中國各大汽車企業頗富經驗的中高層、IT界的精英或者是小白,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為爭取上海臨港特斯拉工廠的某一個崗位奔赴而來,他們渴求一張通往特斯拉的門票,彷彿這是一個怎麼都不會出錯的選擇。

一票難求

出租車在張衡路的某個路口右轉,駛入了哥白尼路,而在這條路的兩側,還有李冰路、沈括路……這些以中外著名科學家命名的道路都位於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個被譽為“中國硅谷”的地方。沿著哥白尼路往南走,會經過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才市場,而一家來自美國“真”硅谷的企業近期常在這裡舉辦招聘會。

這家企業便是特斯拉,被譽為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的引領者。其頻繁舉辦招聘會,是為今年1月7日開工建設的上海臨港工廠招工,以儘快大批量投產首款國產車型Model 3。2018年8月2日,“特斯拉招聘”微信公眾號首次發佈臨港工廠招聘信息,閱讀量達8.2萬,此後至今累計發佈了近50條招聘相關推送。

今年7月6日,特斯拉第三場招聘會在上海浦東新區人才市場舉辦,據媒體報道現場面試者約有500人,隊伍排到招聘大廳門外,應聘的激烈程度堪比上海公務員考試。而記者探訪的11月9日招聘會現場雖然沒有那般熱鬧,但應聘者依然絡繹不絕。招聘大廳門口的電子顯示屏上,特斯拉招聘視頻正循環播放,不同膚色的人種熱情洋溢、面帶笑容地介紹著特斯拉,每一次都以“WELCOME”結尾。

“我們這次招聘,既為一期工廠,也為二期工廠。”現場的HR告訴記者。在距離招聘現場55公里外的海邊,特斯拉臨港工廠一期剛完工不久並開始投產Model 3,儘管這些車型尚未開始交付到用戶手中,特斯拉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建設二期工廠了。

在僅有幾十平方米的招聘大廳裡,特斯拉設置了11個面試間,包括總裝車間、塗裝車間、信息技術部三種。據瞭解,還有部分崗位的面試被安排在其他地點。“特斯拉招聘”公眾號顯示,此次招聘會為衝壓車間、塗裝車間、總裝車間等9個部門累計53個崗位招聘人才。

HR拿著厚厚一疊名單,在大廳裡一邊來回踱步一邊撥打電話,催促著那些還未到場的應聘者加快速度。“我們這次都是定向邀約的,總裝部和塗裝部今年一共面試三四十人吧,信息技術部據瞭解量也很大。”他告訴記者。

“簡歷通過率這種數字實在是沒法給,特斯拉在中國一年大概能收到70萬份簡歷。”HR看著手裡的表格信息,頭也不抬地告訴記者。按照HR的說法,能參加此次招聘會的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

從記者接觸到的現場應聘人員來看,對於生產製造崗位,他們更青睞有經驗的人,IT崗位則相對較好。特斯拉2020年校園招聘信息顯示,其對各類崗位都有人員需求。

“四年前身邊沒有一個朋友聽說過特斯拉,三年前基本每個朋友聽說過特斯拉,而這兩年身邊肯定有朋友開過特斯拉。”一位在特斯拉工作了六年的銷售告訴記者。汽車智能電動化在全世界已經成為趨勢,作為“平民造車夢”的實現者,名聲大噪的特斯拉已處於汽車製造業夢想金字塔的新塔尖。

“今天來我們這裡面試的應聘者,不少都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HR說,特斯拉會從其他企業高薪挖人,不過是否提供高薪還得看個人實力。“畢竟,我們也不缺想進來的人。”他語氣中透露著驕傲。

逃離寒冬

“沒通過,(他們說)有更合適的人選。”面試結束十天後,陳元平靜地告訴記者應聘特斯拉的結果。十天前的週末,他從專程從北京飛往上海,參加了特斯拉的這場面試。他上身穿著亮色的短款輕便羽絨外套,內搭一件平整潔白的襯衫,下身配上淺藍色的牛仔褲,踏入招聘現場時豐神異彩,像極了硅谷的精英人士。

對陳元來說,特斯拉的這份邀請函曾代表著希望。幾個月前,他任職了十幾年的北京現代開始裁員。一時間,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一邊感嘆高歌猛進了十幾年的公司竟然淪落到如此地步,一邊祈禱自己不要出現在裁員名單裡。

“我們公司今年計劃裁員1000人,現在已經裁完了,雖然名單裡沒有我,但公司現在也是處於比較波動的階段。”陳元說。早在裁員名單還沒公佈之前,他已做好了兩手準備。不過,國內有幾十家車企,他卻唯獨將簡歷投向了特斯拉,希望能夠成為生產車間的中層管理人員。

“特斯拉這個平臺很有名啊,在中國打造的Giga Factory(超級工廠)聽起來也挺玄乎的,就想來看看。”在被問到為何想來特斯拉工作時,陳元給出了“特粉”般的回答。事實上多年前國內有自主品牌頭部車企曾挖過他,但他沒去,至於原因,陳元直言“薪酬沒法跟北京比,而且那邊拉幫結派。”

中國的製造成本更低,且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因此成為特斯拉全新超級工廠的最佳落腳地。在與中國政府接洽溝通多次後,特斯拉在2018年拿到了通關證。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簽署了純電動汽車項目協議,確定在上海開創性地獨資建設超級工廠。也正是在那個7月,中國汽車月銷量開始進入下滑常態,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2019年前三季度,市場的下滑已將汽車與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淨利潤增幅拉至中國各行業倒數第一。除了陳元所在的北京現代之外,東風悅達起亞、神龍汽車、長安福特等合資車企也紛紛宣佈或陷入裁員減產的傳聞。新能源汽車成為車市僅有的強心劑,這直接吸引了很多傳統車企人才流向以新造車企業為主的新能源車企。儘管今年7月份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也開始連續下滑,但其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已經體現在小學語文試卷裡,在業界更是被廣泛認同。

與陳元一樣,在上海某合資車企有著十餘年塗裝工作經驗的張毅,也看準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想換個環境看看。但他們有共同的觀點,就是並非是個新能源車企就願意去,前幾年風頭正勁的新造車企業確實吸引了不少傳統車企人才,但卻令他倆提不起興趣。

“蔚來都裁員了,又不招人。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企生存狀況都不太好,說不定去了哪天就Fire Again了。而且新造車企業賣一年賣一萬多臺是不能盈利的。”剛參加完面試的張毅告訴記者,他主要看中了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車的龍頭,想來這個平臺漲漲經驗。而且,發展十餘年的特斯拉已經開始進入盈利階段,今年第三季度,這家曾被詬病為全世界唯一一家持續虧損股價還上升的上市公司宣佈,其淨利潤達到1.5億美元。

特斯拉在中國投產後的市場表現也被業界一致看好,而其對本土人才的需求以及帶來的大量新崗位,也被認為代表著無限的機遇。

“Model 3的產能提上來之後,一年賣個三十萬臺肯定沒問題的,這工廠肯定滿負荷運轉。未來可能還會擴建,到時候沒準我還能升個職。最不濟到時候再去其他平臺,也是相當於給自己鍍了金。”陳元毫不掩飾自己為職業生涯鍍金的目的。

奇幻冒險

即使有著十幾年的工作經驗,陳元在面試之前依然抓緊時間複習提前準備的厚厚一疊材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自己信心。特斯拉的面試是什麼風格?會問什麼?這些是包括陳元在內的面試者心裡都沒底的。

因為有著一位特立獨行、工作狂、“暴君”式管理的創始人——馬斯克,再加上互聯網思維、科技狂人聚集地、第一性原理……這些特斯拉的固有印象,使得面試在不少應聘者心裡像是一場充滿激情與探秘心理的冒險之旅。

但他們心裡模擬過的無數個面試場景最終似乎都沒有出現。

“挺嚇人的!”陳元被HR領進了面試間,大概三十分鐘後出來了,他步伐加快,迫不及待的、有些激動的對記者傾訴,“我應聘的位置是主管,面試官跟我說之前從奔馳挖來了一個人,擔任更高的職位,幹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因為某項任務沒完成就直接開除了。”

這場面試的時間並不長短,除了一些專業層面的問題之外,“你為什麼想來特斯拉”這個問題也是被眾多應聘者提到的必答題,並且特斯拉的面試官們也會直接談到馬斯克的工作風格和管理理念,他們希望尋找深度認同特斯拉企業文化的員工。因為馬斯克過去管理特斯拉的諸多案例證明,不認同特斯拉企業文化的人,很有可能會被開除或者是自己離開。

“面試官直接跟我說,‘我們這邊就是這種情況’,你要能接受你就來。”面試官的當面施壓還是讓陳元打起了退堂鼓。儘管他對特斯拉的管理已有了解:有一位前同事曾順利跳槽至特斯拉,但是沒過多久就走了,留下“挺亂的”這一評價。

“這種情況下,我可能會再多考慮一下吧,雖然可以給我30%的薪資漲幅,但是風險可能要遠遠超過30%。我這個年紀,如果換工作又被開除了,再找新工作也不容易。”對於最終為什麼沒有被錄取,陳元自嘲稱, “我的簡歷也沒那麼過硬”。

特斯拉的互聯網屬性也吸引了眾多IT從業者前來應聘,但與陳元和張毅覺得面試官的專業水平還不錯不同,與記者接觸的兩位IT崗位面試者都表示,他們的體驗並不太好。

“並沒有向我介紹他們公司的情況,上來就英文面試,然後就針對我的專業簡單問了一些問題,一共也就十多分鐘。我想了解的工作時間和晉升渠道,面試官也沒有講清楚。”在澳洲留學剛畢業回國,應聘特斯拉辦公系統運維的高楊提及面試經歷,語氣中透露著失望。

“以前面試結束後好壞我都大概有個感覺,但這次面試全程我一臉懵逼。我覺得這次面試互相併沒有能很好的瞭解。”高楊繼續吐槽道。他理想中的第一份工作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或者是B站這種垂直類的互聯網公司,特斯拉並不是第一選擇。

在IT領域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王先生對此次面試的評價也不太積極,“感覺他們問的東西很模糊,和我的崗位不搭邊。我參加這麼多面試,沒有一個是像他們這麼問的,東一句西一句,很不專業。”王先生稱自己並不計較薪酬的高低,來特斯拉麵試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雖然改善和提升職業前途還是主要目的,但提高收入也是特斯拉應聘者的主要訴求之一。由於面試者大部分有著多年工作經驗,因此他們對目標薪水都有著明確的期待。“平薪過去圖什麼呢?為了他們的理想嗎?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啊。”張毅攤了攤手反問記者。陳元和張毅都表示不能夠接受平薪前往,認為至少薪水要上漲30%。

“如果薪資待遇都不能滿足我,臨港這麼遠的地方,再加上特斯拉發展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也不是正規互聯網公司,我為什麼要來?”剛畢業的高楊直言,如果確定去特斯拉,肯定是薪資待遇方面足夠吸引他。“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第一份工作還是很重要的。”

據一位自稱是特斯拉臨港工廠員工的網友分享,特斯拉的薪資基本就是年薪+股權的結構,股權是吸引和留住員工的主要手段。

入鄉不隨俗?

在面試過程中,陳元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這種企業文化的看法。“沒有傳統行業那麼臃腫,確實有它的好處。但對個人來說,缺乏一些保護。”

“國內企業除了吉利、長城這種私企之外,其他自主車企或者說合資車企都講究和諧傳統,只要你不犯錯就不會隨意把你開除了,你可以一直幹到退休。”談及特斯拉“開人”的草率,陳元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

這彷彿是一種悖論,在一些人看來,最起碼說明陳元對真實的特斯拉並不瞭解,有些“葉公好龍”的意味。而這其實也是大多數應聘者的心理矛盾狀態。

在特斯拉美國總部,馬斯克在人才運用上遵循第一性原理並不是什麼秘密。根據馬斯克傳記《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披露,在特斯拉創立初期,他會親自去挖掘富有創造力的人才,但他也會以結果為導向輕易開除一些老員工甚至是高層。一位美國特斯拉離職的員工曾這樣形容馬斯克,“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他最糟糕的缺點是缺乏忠誠或者人情味。為他工作的人就像一顆子彈,用完以後就會被丟掉。”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馬斯克開除了為他工作十餘年的行政助理瑪麗·貝思·布朗,而直接原因是布朗因高強度的工作向他提出了加薪請求。

顯然,這種做派在前來面試的仰慕者心中被無意地忽略掉了。這並不難理解,因為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特斯拉都是創業激情和夢想的代表。早期組建團隊之時,人們選擇加入的主要原因甚至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技術創新的狂熱甚或是基於能源重塑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這也使得特斯拉在中國有著無數擁躉。

但這些被馬斯克傳奇人生所刺激的應試者,卻忽視了特斯拉的“開創性”多來自技術領域,落地到實際的汽車生產製造環節,尤其在汽車工廠流程管理上,馬斯克還是個新手,其Model 3正因為對材料供應商的管理不到位,而導致一再推遲交貨。而對其企業文化和經營風格,更是爭議頗多。

在中國的特斯拉超級工廠,這一點是否有改善還很難說。“大部分的領導層和員工都是來自傳統車企,大家帶來工作經驗的同時,也會把各自主機廠的‘優良傳統’帶過來。”一位已入職特斯拉的員工在知乎上吐槽稱,在他看來,這些“優良傳統”包括拍彩虹屁或者分享工作照以示工作成果……

這顯然與大眾認知中的美國企業文化有衝突,但在目前階段,這兩種文化顯然已在這個唯一的外資獨資車企裡“合理地”並存著。不可否認,儘管是獨資,特斯拉上海工廠也必將是一箇中西文化交混之地,但這種融合是否會與大眾、寶馬、奔馳等在華合資車企已經成熟的中西合璧模式相同,目前難以知曉。

可以知曉的是,在特斯拉中國工廠的磨合期間,掌管著三家企業的馬斯克很難投放太多精力來進行企業文化的整合,甚至是運營體系和制度的“本土化”建設。應聘者要適合特斯拉,而不是特斯拉去適應應聘者——這一點,顯然已是這家獨資車企的公開姿態。

MODEL 3(進口)

點擊瞭解最新報價

“它就是個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邊的人想進去。”11月29日,一位自稱是特斯拉臨港工廠白領層員工的網友在知乎上髮長文吐槽。他剛進特斯拉不久,但感受很深,他認為《圍城》裡的這句話最適合表達他的工作體驗。

除了以馬斯克的“沒有流程就是最好的流程”為信條所帶來的朝令夕改的管理混亂外,高強度工作也讓他難以忍受,但無奈的是,在籤合同時就已註明“不定時工作制”。“創新和高度自由都是幌子”,張華對此似乎充滿鄙夷,管理層除了灌雞湯,就是直接施壓“如果工作沒做好,就做好走人的準備”。在他的理解中,特斯拉中國公司之並沒有出現離職潮,是因為當前國內汽車行業普遍不景氣,以及員工手中的股權還沒到可拋售時間。

但在另一部分人看來,這種聽起來難以接受的企業文化和運營體系卻恰恰是特斯拉的優勢所在。“壓力當然大了”,一位特斯拉的產品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但他同時補充道,“但這樣很好啊!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所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特斯拉,就不會有這麼多資本加入智能電動車領域。”他的話裡充滿了成就感,而這也曾是驅動大部分應聘者投出簡歷的最初動力。

在特斯拉這座“圍城”邊緣走了一圈的陳元,在被拒絕之後雖然看起來毫無情緒起伏,但內心或許難免失落。他告訴記者,雖然對進入特斯拉的風險有所忌憚,但如果面試通過了,他依然大概率會去。如今,他決定繼續留在現有崗位上,“沒地方去。看看明年銷量怎麼樣吧,沒起色還得裁員一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