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揚州天寧寺,始建於東晉,本為東晉太傅謝安的別墅,宋大中祥符五年(812)改名為興教院,政和二年(1112)賜名"天寧禪寺"。元未,寺圮;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仍然天寧禪寺,沿稱至今。清代被列為揚州八大名剎之一,民間譽為““一廟五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天寧禪寺山門殿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天寧寺一側的廊房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寶殿一角

康熙六次南巡,均駐蹕寺內,又題不少匾額,又於寺內修建行宮與御花園,築御碼頭。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御碼頭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御碼頭階梯下的冶春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御碼頭邊的小道

又在天寧寺西園下院大興土木,興建大觀堂和文匯閣,收藏巜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今已全佚。曹寅奉旨在寺內設立書局,主持刊刻巜全唐詩》,纂修巜佩文韻府》;清代大畫家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金農、李鱓亦寓居寺內。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寺內的揚州八怪塑像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清咸豐三年,天寧寺毀於兵火。清同治四年(1865)至宣統三年(1911)屢經重建,恢復原貌。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1949年寺院部分建築被拆除和改建。1982年被江蘇省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主持續建工程、進一步完善天寧寺的劉文麟先生

1984年開始重新修建,歷時四載,主體建築基本恢復。共佔地1.1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山門殿丶天王殿丶大雄寶殿丶華嚴閣,東西廊房92間組成,整體結構一成軸線對稱分佈,是四合院式的寺廟建築群。1988年被闢為揚州市博物館新址,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天寧寺的邊門。一廟五門天下少。

2008年揚州博物館遷出,整合天寧寺

重寧寺規劃新建的佛教專題博物館。

兩寺佔地約 33600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 14980 平方米。“雙寧”同在一條中軸線,南北相連長達 500 米。殿宇巍峨,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譽為“小故宮”。

兩寺同屬江淮名剎,現均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按照歷史記載復建了“萬佛樓”;重寧寺系清乾隆為母親祝壽而建。兩寺佔地約 33600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 14980 平方米。“雙寧”同在一條中軸線,南北相連長達 500 米。殿宇巍峨,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譽為“小故宮”。

天寧寺現為佛教文化展示區, 通過聲光電、多媒體等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向觀眾講述了佛教的產生以及在中國的傳播。 從歷史人文角度全面解讀中國佛教文化的流變發展、佛教寺院儀規和佛教藝術等。館內現有“中國佛教故事”、“佛教與揚州”、“深深的叢林”三大主展廳。以及“觀世音的故事”、“禪宗的故事”、“佛畫世界”、“梵唄之聲” 等專題展廳及復原後的方丈室和僧房。

中國佛教故事展廳 由“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社會” 3 個單元構成,向觀眾簡明扼要的介紹佛教的起源、本質,佛教的中國傳播,以及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佛教與揚州展廳 揚州文化具有獨特的佛教內涵。這一內容單獨成館,一方面保證了中國佛教故事整體敘述中的單純性,另一方面又保證了用較充足的空間來闡述揚州的佛教文化。本單元位於藏經樓的一層。展示內容由 10 個小主題構成,講述了發生在揚州本土與佛教相關的故事。其中“ 笮融祠佛”,“楊廣受戒”,“鑑真東渡”,“天寧寺的故事”是表現的重點。

深深的叢林展廳 在“萬佛樓”進行展示。展廳中央頂部是數百尊金色佛造像。展示內容由“深深的叢林”,“虔誠的僧侶”和“莊嚴的法事” 3 個單元構成。

深深的叢林:用立體電影展示佛寺概念和佛塔;經幢;

虔誠的僧侶:介紹僧侶的服裝;僧侶群雕;僧侶的生活(動漫視頻:講經儀式、掛單,雕塑:出行者幻影合成:僧侶的一天)

莊嚴的法事:佛教法器(翻閱裝置、互動裝置:法器;多媒體:法器解說;佛教音樂)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天寧寺石碑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變遷

曾先後任揚州市博物館書記丶館長的劉文麟先生和袁淮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