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儒家、道家、佛家的陽明先生王守仁趣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朝儒家、道家、佛家的陽明先生王守仁趣事


明朝儒家、道家、佛家的陽明先生王守仁趣事


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在母親去世後,後媽經常虐待他,遠在京師做官的父親,不知道他的遭遇。

後媽篤信佛教,王陽明決定利用這點,“教訓”她一下。

於是他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外面,第二天早晨,後媽見了茶盤,非常奇怪。

那以後天天如此,後媽就害怕了,但對王陽明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

王陽明到郊外找到一個捕鳥人,向他買下一隻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後媽的被子裡,後媽整理床鋪時見了怪鳥,嚇得渾身發抖——莫非鬼魅作祟?得趕緊請個巫婆,佔它一卜。

巫婆對後媽說,對兒子遭虐待的事情,王狀元(指王陽明父親)前妻很生氣,向天帝作了彙報,天帝生氣了,派天兵下凡來捉拿你的魂魄,你被子裡那隻怪鳥,就是天兵的化身。

後媽嚇得臉色發青,立即跪地謝罪,王陽明心軟了,也撲通一聲跪下,替後媽求情,巫婆離去時,故意連聲嘆息。

從此以後,後媽再也沒有虐待過王陽明,視若己出。

原來,王陽明事先買通了巫婆。

明朝儒家、道家、佛家的陽明先生王守仁趣事


明朝儒家、道家、佛家的陽明先生王守仁趣事


十七歲時,王陽明十七歲娶江西佈政參議諸養和的女兒為妻,諸王兩家是表親,這位諸氏夫人算是陽明先生的表妹。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也許是近親結婚,婚後諸夫人始終沒有生育,正德十年王陽明四十四歲過繼表弟的兒子正憲接續香火。嘉靖四年元月陽明先生五十四歲時諸夫人去世,第二年二月,為夫人守喪一年後陽明先生娶一位張氏夫人為續絃,當年十一月生下一個兒子,取後正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