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黄皓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为什么不除掉他以绝后患?

小刀文史


黄皓是蜀汉后主刘禅身边的小太监,可是他在蜀汉后期的朝廷里,却是个举足轻重的人。他专权乱政,祸乱朝纲,对蜀国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既然如此,聪明一世的诸葛亮为何没能早点除掉他,以绝后患呢?

(黄皓剧照)

公元223年,63岁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17岁的刘禅在丞相诸葛亮等人拥护下,在成都扶柩称帝。

黄皓也就是在此时作为近侍跟随刘禅,官职是黄门令。

刘禅虽说是一国之主,但他年少缺乏政治才干,因此劳模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和未来,只能独掌军政大权,并对刘禅悉心栽培,指望自己百年之后,他能挑起蜀汉大任。

刘禅是官二代,从小养尊处优,并不具备吃苦的能力。诸葛亮把治国重任担在肩上,他并不担心诸葛亮会谋反篡位,反而因为有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活给干了,而乐地做起了甩手掌柜。

在这样的环境下,黄皓纵有权力的欲望,也不敢露出野心,因为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

不过,黄皓虽说摸不到权力的边,但他却极善谄媚,哄得刘禅非常高兴,对他也非常亲近。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殒五丈原,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子。

当时宫中能主事的,还有侍中郭攸之和董允。

郭攸之为人宽容,遇事少有责难,因此算是个不管事的主。

黄皓见此,认为擅权专政的机会到了,仗着自己是刘禅身边的宠臣,对权力有了觊觎之心。

不过,很快黄皓就发现朝中还有个人,就连刘禅都畏惧他三分。

(董允剧照)

这个人就是侍中董允。

董允为人正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不久,曾提出要扩充后宫,但遭到董允极力反对,只得做罢。此后,刘禅每有不当的行为,董允总是对他及时匡正,因此他对董允生了畏惧之意。

董允看出黄皓的狼子野心,时常对他斥责,并劝谏刘禅一定要远小人而亲贤臣。

在董允的约束下,黄皓不敢在朝政上指手画脚。

公元246年,董允也病逝了。

在大将军费祎的举荐下,“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的陈祗接替了董允的官职。

陈祗虽像董允一样有威容,可是他却和董允不一样。他一心想要升官晋爵,对刘禅有求必应,与黄皓也关系甚密,互为表里。于是,两个人各谋所求,很快黄皓便得到了干政的机会。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陈祗也很快就成了刘禅身边的宠臣,在朝中位高权重,甚至超过了领兵在外的大将军姜维。

可是,混得再如鱼得水也得有个好身体,陈祗偏偏缺这个,所以不久他就病逝了。

陈祗去世后,朝中就没有了能克制黄皓的大臣。在他的阿谀奉承中,刘禅一再提拔他,很快他就从一个小小的黄门令,升为奉车都尉。

黄皓位及人臣,在朝中行事跋扈,打压异己,因此大臣们对他渐生恐惧。

刘禅的弟弟刘永认为黄皓祸乱朝纲,多次向刘禅进谏,希望刘禅能驱逐黄皓。

刘禅昏庸,竟听黄皓挑唆,反而对刘永起了戒备之心。十多年都让他只准留在封地,不允许他朝拜。

(姜维剧照)

黄皓肆意安插心腹在重要的职位上,对那些不肯屈从于他的官员,不是贬谪就是革职。因此,朝中官员对他多有惧怕。就连统领政事的诸葛瞻、董厥等人为了明哲保身,都对他专权擅政的行为多有包庇。

姜维见黄皓几乎控制了朝廷,在政事上更是到了由他说了算的地步。再加上姜维数年北伐都败多胜少,黄皓借机向刘禅举荐依附自己的阎宇,想用阎宇替代姜维的大将军职务。

因此,姜维对黄皓颇为忌惮,数次进谏刘禅,希望能诛杀黄皓。

可是刘禅却安慰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个小人,不用太在意他。之后又让黄皓给姜维道歉,于是再不提此事。

姜维见朝中多是黄皓的党羽,再加上刘禅又对他百般庇护,害怕遭遇不测,索性请兵于沓中屯田,从此再不敢回成都了。

自此后,朝中再无人反对黄皓。刘禅又一味只顾玩乐,朝政事务,皆由黄皓作主。

可惜黄皓并非能臣,他一方面怂恿刘禅纵情声色,另一方面遇到政治大事,他竟然常常用神鬼巫术来处理,并安抚刘禅。

没过多久,蜀汉国力便更加衰弱,社会也更加动荡不安。

魏国得知蜀汉的情况后,派出钟会、邓艾攻打蜀国。由于刘禅毫不防备,邓艾出奇兵,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蜀国灭亡。

邓艾要杀他,他贿赂邓艾身边的人,结果活了下来。不过后来,司马昭又重新把他抓起来,凌迟处死。

(参考史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所有的宦官权力,其实都是来源自皇帝,黄皓能够专权,和后主刘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章武三年(223),刘备于永安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后来的所作所为,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至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名为辅政,实则为代政,导致了这一时期皇权让位于相权。诸葛亮扮演了亚父、师傅、丞相的多重角色,同时又是当时蜀汉政权中荆襄势力的领袖,而跟随刘备起家,南征北战的元从势力消亡殆尽。刘氏父子又非益州本土人士,对益州势力始终心存芥蒂,不能推心置腹。因此,为了政权的稳固,就不得不依靠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势力。

所以整个诸葛亮时代,蜀汉内外朝,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黄皓还不知道在哪儿艰难地生存着呢?真实历史位面的诸葛亮又不是《三国演义》里神棍,还能后知五百年,晓得黄皓这个人要成为权宦,提前除掉,可别逗了。

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开始逐步削弱臣权以加强君权,其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就是,在诸葛亮死后,丞相一职废弃不用。继任诸葛亮当政的蒋琬也不过吧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在延熙二年(公元239)又加封大司马,但一直没有任命他为丞相,而此时的魏国与吴国均有丞相一职,这显然是刘禅有意而为。后来继蒋琬的费祎、姜维要么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要么以侍中守尚书令,不再担任丞相或者大司马,职权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以上表明后主刘禅削弱臣权加强皇权的意图很明显。

而通过配置自己亲信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古代帝王一贯做法,皇帝想要独揽大权,但是单单靠皇帝一个人又无法使整个国家运转,就必须下放一些权力,在下放权力的这一过程就容易出现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皇帝为了使臣权臣服于君权,往往会从自己身边人中寻找心腹,借以稳固君权,而对于皇帝来说,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与他们有较多接触的宦官,故汉武帝建立中朝与外朝抗衡,东汉中后期诸帝重用宦官对抗外戚,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刘禅也正是通过扶植黄皓进一步达到自己削弱臣权的目的。《董允传》中记载董允卒于延熙九年(246),陈祗代董允为侍中,史载“皓始预政事”。蒋琬也是卒于延熙九年,《后主传》裴注引《魏略》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这说明,黄皓参预国事的时候,刘禅已经开始自己处理国家事务,由此可知,黄皓在延熙九年后参预国事的做法,必定是刘禅所默许的,甚至失败授意而为之。故当姜维奏请后主杀掉黄皓时,后主刘禅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这明显是为黄皓开脱,虽然命黄皓去向姜维谢罪,也只是给姜维一个面子,姜维兼黄皓在朝中势力已打,只好率兵到沓中种麦,以求自保。

历史上,大凡专政乱权的宦官,都有自己的一个势力团体,例如东汉时的“五侯”、“十常侍”,明武宗时期以刘谨为首的“八虎”。这些权阉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党羽,形成一个集团,从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

黄皓既然能够专政,自然也就拥有自己的势力团体。《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曾记载“维(姜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词而出。”这里生活黄皓“枝附叶连”,显然是说黄皓在蜀汉政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让我们看看黄皓集团都有那些人。《蜀书·陈祗传》有这样的记载“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皓始预政事”,由此可推断,陈祗当属这一集团中的一员。而陈祗年少有名,有谋略,深受费祎赏识,姜维因常年在外,朝政的世纪掌握着为陈祗,陈祗为了取得执政地位,结交刘禅身边宠信的黄皓,对刘禅本人也是极力逢迎。

董允本人在蜀汉中有相当高的威望,当时庶人将其与诸葛亮、蒋琬和费祎称为四相或者四英,在蜀人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而董允为人刚正不阿,他“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黄皓)”,因而“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对此,黄皓怀恨在心,只是在董允活着的时候,忌惮其威望,不敢为非作歹,等到延熙九年董允病死,陈祗代替董允成为侍中后,与陈祗“互为表里”,开始构陷已经过世的董允。在陈祗担任侍中期间,黄皓有黄门丞升黄门令,陈祗死后,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在朝中的势力早已今非昔比,陈寿在《后主传》中也称此时“宦人黄皓始专政”。显然,黄皓后来的专政与陈祗有莫大的关系,如果陈祗能够像董允一跃正色匡主,黄皓也不敢为非作歹,而陈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与黄皓互相勾结,蜀国朝政也就不可服说了。

那么为什么手握兵权,曾经建议过后主杀掉黄皓的姜维,对黄皓的专权也无能为力,而只能到沓中种麦子避祸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黄皓的圈子里不止一个陈祗,还有镇守蜀汉东南面门户,防范吴国入侵的右大将军阎宇。

《诸葛亮传附董厥传》载:“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

这里面瞻、厥、建指的是诸葛瞻、董厥、樊建,这三个人都是蜀汉末年的执政者,樊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也间接说明了诸葛瞻、董厥与黄皓之间有所往来,并且对黄皓“咸共将护”。

这些人都是蜀汉末年的主要执政者,对黄皓要么支持附从,要么任其发展,而不能矫正弊端,使得黄皓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根基越来越广,蜀汉的执政者们对黄皓的姑息纵容,也是黄皓能够专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稚君


黄皓,三国时期蜀国的宦官,他的官职从黄门丞升到了中常侍,再到奉车都尉,可谓是一升再升,之后总揽朝政,蛊惑刘禅,甚至排挤姜维,导致姜维屯兵,为何刘禅身边有这样一个奸臣,诸葛亮却不知晓,要知道诸葛亮经常叮嘱阿斗“亲贤臣远小人”。

黄皓官职的升迁首先要分两个阶段,以公元246年为分界线

一:诸葛亮在时不露声色,董允在时止步不前

黄皓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他死于公元263年,也就是说,黄皓在公元246年之前一直都是个小罗罗,只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官位也只是黄门丞,并没有参与政事的权限。这主要得益于两个人的震慑,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董允,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

公元223年,刘禅在成都继位,时年17岁,此时的黄皓也开始跟随刘禅,但是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时,刘禅也并没有什么权力,诸葛亮总览大权,所有决策都由自己决定,因此黄皓自然也捞不到什么权利,再加上诸葛亮的震慑,黄皓也不敢露出野心。

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此时的黄皓跟随刘禅也有十多年,刘禅也非常宠信他,但是黄皓却还是个黄门丞,官职并未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另一个人,也就是董允,蜀汉杰出重臣,董允深知黄皓的为人,因此每当黄皓阿谀奉承,处心积虑向上爬时,董允都会正颜厉色的匡谏刘禅,让他远离黄皓,同时责备黄皓,黄皓因为惧怕董允,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陈袛接任其官职。

陈袛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官职一升再升

陈袛也是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最大时超过了姜维,虽说假意与黄皓交好,但正因如此,黄皓才有了干预政事的机会,尤其是在公元258年,陈袛去世之后,黄皓便开始把持朝政,因其祸国殃民,刘禅的弟弟刘永经常谏言,让刘禅远离小人奸臣,然而黄皓仗着得宠,开始离间刘禅刘永,导致刘永十几年都未曾见到刘禅一面。

当时也有很多蜀汉官员看不惯黄皓飞扬跋扈,但是都被黄皓给解决,以至于蜀汉官员惧怕他的势力,开始包庇黄皓,公元262年,姜维终于忍不住,黄皓干预朝政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姜维上书刘禅将其处死,但是刘禅却说“他只是个小人物,回头让他给你道个歉吧”,就这样此事不了了之,姜维见此情形,知道黄皓在朝中势力不一般,为了避其锋芒,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三国演义》黄皓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其实在正史中,黄皓的结局并没有说明,而是在演义中增加,黄皓整日陪刘禅吃喝玩乐,以至于邓艾攻进蜀地,刘禅却还没有丝毫防备,邓艾听闻黄皓奸诈阴险,要将其斩首,然而却被黄皓用重金贿赂,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蜀国灭亡后,黄皓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给凌迟处死。

综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位时,黄皓根本没有崭露头角,只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小跟班,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到他,诸葛亮也没有演义中说的那么传神,还能预知黄皓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也不会预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换句话说,除非黄皓在诸葛亮总览大权时出来蛊惑刘禅,恐怕早就被诸葛亮斩了。


猫眼观史


各朝各代,宦官专权频频发生,这也是很多朝代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东汉末年,便有十常侍把持朝政,导致天下大乱。紧接着到了刘禅时期,又出现了宦官黄皓当政,慢慢摧毁了刘备辛苦建立的蜀汉。

黄皓一笑很倾城

黄皓专权记之一:好好服侍刘禅,野心渐渐膨胀。

刘备生刘禅比较晚,对刘禅的培养可没有落下,给刘禅配了强大的导师阵容,包括诸葛亮、伊籍、董允、霍弋、来敏等等,但这些人和刘禅相处的时间,肯定比不过宦官黄皓,他毕竟是一天到晚服侍刘禅的“男人”。

想来黄皓对幼年刘禅的“言传身教”也不少,不然刘禅不会和黄皓这么亲密。公元223年,刘禅正式登基,年龄是17岁,基本有点懂事了,而黄皓伺候了他那么久,终于可以缓口气了,心想是时候为自己谋点私利了。

刘禅、黄皓相亲相爱

黄皓专权记之二:初步弄权遭遇董允怒怼,诸葛亮时期还是收敛为妙。

借着刘禅对自己的宠爱,黄皓尝试往上爬,想要加官晋爵,但在诸葛亮时期,蜀汉的能人志士还挺多的,刘禅的老师董允便是诸葛亮专门派去匡正刘禅行为的忠臣。

董允仿佛是黄皓的克星,由于董允管得严厉,刘禅的后宫得不到过分充实,刘禅的玩乐生活也不得不减少,黄皓每回有个馊主意,董允就把他怼回去。因此,董允在世一日,黄皓害怕他,官位不过只是黄门丞。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诸葛亮执政时期,为什么不把黄皓除掉以绝后患呢?

猜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那时候黄皓的行为还比较收敛,达不到影响朝政的程度,对于一个普通的宦官诸葛亮干嘛要针对呢?其二,诸葛亮对董允的信任,董允为人刚正,定能衷心劝谏刘禅。诸葛亮死后,董允还在的呀。

董允

黄皓专权记之三:克星董允一去世,开始把持朝政了。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了,由陈祗继任,来担起“匡正”刘禅的任务,可陈祗并不是刘禅的老师,和刘禅的感情并不深,朝中资历尚浅,自然不是宦官黄皓的对手,他只好和黄皓互为表里,不制止他胡作非为。

这么一来,阴险的黄皓就得逞了,他把持着朝政,渐渐开启专权模式。

黄皓形象

黄皓专权记之四:蜀汉朝堂百官间,打听打听谁是爹。

公元258年,陈祗病死了,这时候“朝中大佬”蒋琬费祎也都不在了,蜀汉的军权基本在姜维手中,姜维时常在外,政权名义上是由樊建、董厥、诸葛瞻三人掌握,实际上是黄皓只手遮天。刘禅对黄皓言听计从,这三人完全斗不过黄皓。

如何得知这时期黄皓已经只手遮天了呢?

其一,刘禅的弟弟刘永十分痛恨黄皓,黄皓为排除异己,常常在刘禅耳边说刘永的坏话,刘禅果然疏远了刘永,以致刘永几年不去朝见哥哥。

其二,朝中群臣大都依着黄皓,有个叫罗宪的偏偏不服,罗宪是个正直的良将,之后他一人独守永安,为司马家保住领地,东吴想趁机捞点便宜都没有捞着。黄皓将他贬到巴东郡,做了个副手,埋没了罗宪这个人才。

其三,姜维见朝中“乌烟瘴气”,也曾劝过刘禅除掉黄皓,但刘禅根本不理睬,姜维害怕黄皓报复,就远在沓中屯田,不敢回到朝中。

其四,就连钟会邓艾在准备攻打蜀汉的时候,黄皓还在那里迷惑刘禅说:陛下,我找巫师算过,敌人最终不会过来,我们是安全的。刘禅乐呵呵地信了。

这四点足见黄皓才是蜀汉的掌舵者。

刘禅:相父,我...记...住...了...

黄皓专权记之五:一日蜀汉亡,权臣蹲牢房。

邓艾占领成都后,立马将黄皓关进了监狱,之后,司马昭下令说,黄皓奸诈阴险,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这是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之一,黄皓有此报应,也算是老天有眼吧。


小刀文史


黄皓权倾朝野是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灭亡的前期。诸葛亮执政时期黄皓并没有专权。诸葛亮时期黄皓非常老实。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太监要作威作福,一般都是仰仗其后台老板皇帝,如果连皇帝都没有什么发言权,那太监就彻底焉了。很明显,诸葛亮更强,而诸葛亮明显对太监没什么好感,否则不会在《出师表》里对刘禅强调,要亲贤臣,远小人。所以,黄皓即使在宫中有地位,也不敢放肆,否则被诸葛亮逮住了,就没命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着手强化皇权,制衡朝政。他首先废除了诸葛亮担任的丞相和益州牧职位,让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担任大将军和益州刺史。蒋琬和费祎的实权虽然不如诸葛亮,但也是当时最大的权臣,可见他还是没敢彻底打破诸葛亮留下的政治格局。即便如此,刘禅说话的分量还是比以前大了许多。

  这时,黄皓依托刘禅开始显山露水,但董允非常讨厌宦官,黄皓被董允压制,他的官位不过黄门丞。董允死后,他的继任者陈祇并不讨厌宦官,而陈祇为了加官进爵反而和黄皓互为表里,因此陈祇深受刘禅的宠信,而黄皓也开始干预政事。

皓是怎么死的

黄皓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让姜维也不敢惹,连成都都不敢回去,而在最后,姜维请求调兵以防备钟会,黄皓崇信巫术,告诉刘禅魏军不会到来,刘禅就听信了,而大臣们对此毫不知情。终于,蜀汉覆灭,黄皓被收押,他虽然通过贿赂免于一死,但是到了司马昭面前的时候,黄皓还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黄皓祸国殃民,司马昭下令,将他凌迟处死。一个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为蜀汉覆灭背负了太多罪名的人,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独秀文苑


诸葛亮时黄皓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宦官 要诸葛亮杀黄皓 诸葛亮自己都觉得丢脸

在诸葛亮的眼里,和刘禅眼中是一样的:

“皓趋走小臣耳”

诸葛亮没有理由杀黄皓。不要说诸葛亮,蒋琬、费玮、董允三人都没有杀黄皓的理由。

黄皓后期之所以能够专政,不是因为黄皓能力有多强、阴谋有多高,而是因为:

蜀汉治理无人。

也就是说,之所以有黄皓专权,根本原因在于姜维、诸葛瞻、董厥等人治国能力不足。

诸葛亮、姜维、费玮、董允、吕乂、陈祗等执政之后,继续执政的诸葛瞻、董厥、樊建3人治国能力低下,以至于让只有顾问权力的中常侍黄皓得到朝廷文武官员的支持而得以专政。

“时中常侍黄皓用事,厥、瞻皆不能矫正,士大夫多附之”。《资治通鉴》的记录,说明了黄皓专政并非不得人心,而是很受蜀汉官员的欢迎,不满黄皓的只有姜维、樊建等少数人。

黄皓干政是董厥、诸葛瞻、樊建三人能力不足的替补

董厥思虑精密,但很可能缺乏决策能力;诸葛瞻聪明早熟但思想顽固,难以听进他人建议;樊建,才能不及宗预,过于追求恬适。

董厥,诸葛亮评价是“良士”、“思慎宜適”,这说明董厥适合做谋士,不适合做治国的丞相;

诸葛瞻,诸葛亮评价是“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时人评价是“工书画,强识念”,这说明诸葛瞻虽然聪明但毕竟固执,不懂变通;

樊建,相比孙权很看重的宗预,诸葛恪评价是“才识不及预”,这说明樊建能力不行。

董厥、诸葛瞻、樊建3人能力不行,那么黄皓能力就比他们3人强吗?

并非如此,黄皓专政,更多是黄皓遵循好友兼前中书令陈祗治理模式。

吕乂、陈祗不同蜀汉治理模式

在董允死后,吕乂接任了中书令,开始治理蜀汉。246-251年这5年是吕乂治理时期。吕乂治理时期主要是注重法治,讲求的是效率和实务:

“众事无留,门无停宾”
“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

251年吕乂去世,陈祗接任尚书令,开始治理蜀汉。251-258年这7年是陈祗治理时期。陈祗治理主要是注重人和,注重上下行政沟通:

“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幹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

这是刘禅对陈祗的评语。意思是陈祗注重大家团结,和气生财,大家都很满意。即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去推动政务的实施和处理。

吕乂用法治,陈祗用人和。和陈祗关系良好的黄皓,自然是想继续用陈祗的人和模式去治理蜀汉,因此才有“士大夫多附之”这一结果——否则朝臣们干嘛附和一个小小的中常侍?

黄皓专政,是朝臣们对董厥、诸葛瞻、樊建治理能力不满的结果。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黄皓如何把持朝政的?诸葛亮为何没有杀黄皓?

黄皓是蜀汉的宦官,精明能干,善于谄媚,深的刘禅宠幸。历任黄门令、中常侍、奉车督尉,蜀汉后期刘禅昏庸,骄奢淫逸,听信黄皓谗言,朝政颓废,黄皓开始独揽大权,并且极力排挤北伐前线的姜维,姜维不得已以屯田养兵为借口,暂避黄皓。后来黄皓舞权弄术,架空刘禅,任人唯亲,就连邓艾偷渡也隐瞒朝堂,致使蜀汉灭亡。刘备诸葛亮历经千难万险打下的江山,尽毁于黄皓之手,黄皓究竟是如何权倾朝野的,诸葛亮又为何不杀之以除后患,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黄皓如何权倾朝野。

其一彰武三年(223年),刘禅继位,宦官黄皓一直陪伴左右,阿谀奉承,甜言蜜语,处心积虑往上爬。诸葛亮在时,黄皓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太监,并没有什么权利,大权尽在诸葛亮之手,刘禅也要看诸葛亮的颜色,就连李严也轻易被诸葛亮搬倒,宦官黄皓此时唯唯诺诺,对于朝政没有发言权,诸葛亮也隐约感觉到刘禅身边有小人进谏谗言,也经常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加上诸葛亮对于宦官严加限制,因此黄皓没有机会为非作歹。



其二诸葛亮逝世后,董允担任丞相的职务,董允对于宦官也非常抵制,但刘禅此时逐渐宠信黄皓,黄皓也是阿谀谄媚,积极奉迎,处心积虑的想要往上爬,董允也经常听到黄皓进谏谗言,于是董允就经常正颜厉色的劝刘禅,亲贤远佞,不要忘了诸葛亮的叮嘱,经常给刘禅讲述贤明之君治国理念,并且多次责备警告黄皓不要多行不义。黄皓因害怕董允,因此董允在时,黄皓不敢胡作非为。



其三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陈袛接替董允为丞相,陈袛经常与黄皓相互依靠、狼狈为奸,与黄皓互为表里,这样黄皓就有了可乘之机,逐渐开始参与朝政。景耀元年,陈袛病逝,黄皓被任命为中常侍,、奉车督尉。逐步独揽朝政,“指点江山”。刘禅的弟弟刘永对黄皓深恶痛绝,非常看不惯黄皓把持朝政,经常劝谏刘禅杀掉黄皓,黄皓得到刘禅的宠幸后,经常找借口陷害刘永,刘禅逐渐疏远刘永,以至于刘永十几年都没有见到刘禅。



黄皓后来权倾朝野,终日陪伴刘禅左右,众多大臣都要依靠黄皓,景耀二年(259年),樊建任尚书令,姜维又经常在外打仗,诸葛瞻父子对黄皓也是不管不问,于是黄皓更加肆无忌惮的玩弄权柄,众人都没有及时纠正刘禅的错误。景耀五年,姜维因痛恨黄皓干涉朝政,劝说刘禅将其处死,刘禅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必在意,只是让黄皓向姜维谢罪。姜维因见到黄皓在朝中位高权重,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后来姜维听说钟会在汉中操练军队,请求刘禅调兵遣将,但黄皓劝阻刘禅,并且说魏军没有那个胆量,朝中的大臣们都被隐瞒,直到邓艾偷渡阴平,兵临城下。邓艾将黄皓收押,准备处斩,但黄皓又积极贿赂邓艾身边的人,免于一死。后来司马昭入蜀后,因黄皓祸国殃民,将黄皓凌迟处死!蜀国的大好和山就这样被黄皓糟蹋,你是如何看待黄皓之死?史料中曾这样记载:

蜀中常侍、奉车都尉。后主渐长,日益宠皓,景耀元年,皓始专政。甘陵王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姜维常征伐在外,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樊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陈祗代允为侍中,与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后众多附皓,而罗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不从。



其次分析诸葛亮为何不杀黄皓

其一诸葛亮在世黄皓并没有实权,只是个本本分分的太监。诸葛亮为丞相时,黄皓只是刘禅身边的小太监,蜀国大小事务都由诸葛亮处理,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最恨奸邪臣子,就连托孤大臣李严也被贬为庶民。诸葛亮在时,黄皓唯唯诺诺,为人处事并敢出半点差错,刘禅也非常忌惮诸葛亮,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因此黄皓只要敢表露半点心迹,必遭诸葛亮斩杀,因此诸葛亮并没有找到杀黄皓的借口,最重要的是黄皓当时真的很微不足道,对于蜀汉江山不可能构成影响或危害。



其次诸葛亮一向推崇依法治国,并且在蜀国建立严苛的法律体系,黄皓当时并没有触犯法律法规,诸葛亮并没有理由处置黄皓,即使诸葛亮感觉黄皓不怎么正派,也要做到执法公平,黄皓也是个聪明人,不会暴露什么秘密,让自己被杀,黄皓开始受宠幸、暂露头脚是陈袛人丞相的时候,那时诸葛亮已经死了二十年左右了,因此诸葛亮没有机会杀掉黄皓。

黄皓舞权弄术,祸害国家,最终也是被凌迟处死,为后人唾骂遗臭万年,这也算是恶人有恶报了,你是如何看待黄皓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有道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蜀汉后期便出了一个这样的“妖孽”,此人便是黄皓。当年后主刘禅昏庸,深得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逐步开始独揽大权,排挤姜维,舞权弄术,任人唯亲,架空刘禅,就连邓艾偷渡阴平这种重要的事也敢扣留不报,最后直接导致了蜀汉灭亡。那么黄皓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权倾朝野的呢?诸葛亮当年又为何不杀之以除后患呢?

诸葛不死,黄皓不出

223年,刘禅即位后,黄皓就一直是刘禅的近侍,一直陪伴刘禅左右。诸葛亮在世时,黄皓只是个小太监,并没有什么权利,朝中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刘禅也不管事,就连托孤重臣李严也能轻易被诸葛亮搬倒,此时宦官黄皓对于朝政并没有发言权。不过诸葛亮也能隐约感觉到刘禅身边有小人进谏谗言,也经常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故黄皓在当时为非作歹的机会不多。

初露锋芒,谨言慎行

诸葛亮死后,董允接替诸葛亮担任了丞相一职,此时刘禅逐渐开始宠信黄皓了,黄皓也是阿谀谄媚,开始有接触权利的苗头。不过董允总是训斥黄皓,黄皓忌惮于董允的威严,不敢有大的行动,至董允死,职位不过黄门丞,黄门丞只统管宦官,不参与朝政。据《三国志》记载: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故董允尚在时,黄皓虽已不是当年的小太监了,但也不敢造次,直到董允死后,黄皓终于感慨,可以出人头地了!

狼狈为奸,祸乱朝纲

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陈袛接替董允成为了丞相,不过陈袛这人相比董允则是相差甚远,是个反复小人。这便让黄皓就有了可乘之机,两人狼狈为奸,黄皓借助陈袛的帮助,逐渐开始参与到了重要朝政的处理。

结党营私,权倾朝野

公元258年,陈祗病死了,这时候蒋琬费祎也都不在了,蜀汉的军权基本在姜维手中,而政权虽名义上是由樊建、董厥、诸葛瞻三人掌握,但是实际上是黄皓只手遮天。刘禅对黄皓言听计从,黄皓被任命为中常侍,奉车督尉。至此黄皓左右了朝纲,诸葛瞻和董厥都依附他,足以见得他势力之大。

黄皓权倾朝野,最终导致刘备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那么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除掉他呢?之前已经提到了,诸葛亮在世时,黄皓并没有实权,只是个小太监。诸葛亮为丞相时,蜀国大小事务都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很痛很小人。黄皓唯唯诺诺,为人处事不敢出半点差错,刘禅也非常信任诸葛亮,对他更是言听计从。黄皓不敢表露半点心迹,否则必遭诸葛亮斩杀。黄皓当时真的很微不足道,对于蜀汉江山不可能构成影响或危害。

其次诸葛亮一向推崇依法治国,建立严苛的法律体系,黄皓当时并没有触犯法律法规,诸葛亮并没有理由处置黄皓,即使诸葛亮感觉黄皓不怎么正派,也要做到执法公平。黄皓也不笨,他不能暴露自己的野心,让自己被杀。黄皓暂露头脚是陈袛当丞相的时候,那时诸葛亮已经死了二十年左右了,因此诸葛亮没有机会杀掉黄皓。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宦官黄皓是一步步从小太监走向中常侍这个高位置的,而诸葛亮在位主导蜀国军政大权的时候,黄皓还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而诸葛亮过世后,黄皓才能专权,他与接班诸葛亮的姜维互为水火,小编现在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黄皓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中常侍的?

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于是17岁的刘禅即位,此时的宦官黄皓只是刘禅府里的一个奴才,但因为和刘禅从小就在一起,宦官黄皓为人又圆滑,又会来事,所以深的刘禅宠信,此时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无法顾及成都政事,(刘禅从小就和黄皓在一起,剧照)

朝中此时,朝中有贤臣董承,他也是蜀国的元老级人物,他看到黄皓这种奸诈的人在刘禅身边,会霍乱内廷,所以经常义正言辞的勉劝皇帝刘禅,对于黄皓则是打击,警告,使的黄皓不敢越雷池之步,这是在董承掌管内廷时候的事情。

等到诸葛亮死,董承毙的时候,陈祗接任董承的位置,陈祗不在打压黄皓,与黄皓结为政治同盟,此时黄皓可以大大方方出任中常侍了。

(不可一世的黄皓,剧照)

其次黄皓把持朝政

黄皓出任十常侍,权利达到高峰,刘禅对他言听即从,黄皓看不惯刘禅的弟弟刘永,就在刘禅的面前离间他与刘永的关系,刘禅一听之下,就把刘永外放当官,十年不见,而内臣只要不和黄皓占位同盟,轻则打击报复,外调做官,重则下狱处死。
(黄皓乱政,剧照)<strong>

由于百官都惧怕黄皓,所以黄皓就顺理成章的开始搞一言堂,霍乱蜀国内廷。

最后,排斥姜维,使的蜀国国破家亡

黄皓和姜维的关系势同水火,姜维北伐多次被黄皓破坏,姜维几次要杀黄皓,都被蜀国皇帝刘禅劝住,活命的黄皓,对姜维怀恨在心,一边维持自己的人出任大将军,一边散布谣言,排斥姜维,离间姜维和刘禅的关系,使的姜维看见这种局势,

到沓中屯田,使的成都之地空虚,为邓艾绕道蜀道,攻破成都大开方便之门。造成国破家亡的局面。(姜维无力回天,剧照)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以供参考。


向日葵爱历史


黄皓是蜀国后期的大宦官。自董允死后走上宦官干政的道路,陈祗死后更是一人独大,从黄门令飞升至中常侍、奉车都尉,祸乱朝政,甚至是蜀汉大将军姜维都被其排挤至沓中屯田。在蜀国投降以后,司马昭以祸国殃民的罪名将其凌迟处死。



黄门小吏

“丞相亮将北征,往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三国志》

章武三年,刘备去世,十七岁的刘禅即位,虽有托孤重臣诸葛亮和李严辅佐,但诸葛亮开府治事于朝外,又忙于解决南中问题,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对刘禅谆谆教导,李严又是兼任着永安的军政长官,也是忙于政务,这两重臣根本也就顾不上刘禅,诸葛亮也只有托董允和费祎留在刘禅旁边经常提醒为君之道。

刘禅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又不关心国家大事,话说就算关心,丞相都开府于外了,也没有文武官员上朝来给他汇报工作,要说刘禅不理朝政,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而此时的宦官黄皓又很善常为刘禅找乐子,这就造成了刘禅宠信于他,越是宠信,黄皓就越是阿谀献媚,变着法的给刘禅找乐子。



但董允还是很正直的(丞相交代了,怼就完了),对于宦官的这种扰乱君王意志的行为是绝不容忍的,不仅常责备黄皓,连刘禅的面子也不给,什么难听话都敢说,就连刘禅想多钠几个妾都会插嘴反驳道“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如果不是诸葛亮这个大后台,估计董允也不敢这样插手皇帝的家事吧。董允是被诸葛亮任命的侍中、虎贲中郎将,掌管着宿卫亲兵,黄皓就是再有胆量,也不敢与董允作对,虽然董允在世时,黄皓官不过黄门丞。但这种对董允的惧怕与刘禅对董允的厌恶又那么的不谋而合,这也为董允去世后,黄皓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把持朝政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三国志》

延熙九年,董允去世,陈祗接替董允为侍中。陈祗不仅不像董允一样打压和排斥黄皓,反而与其互为表里,黄皓凭借之前与刘禅的献媚邀宠打下的基础,加上陈祗的青睐,开始干预蜀汉朝政,此处的陈祗可也是有背景的人物,其舅舅是许靖的长兄,按照史书记载,陈祗的权力甚至是超过姜维的,有这样的后台,黄皓的腰杆当然也会越来越硬。


景耀元年,陈祗病逝,黄皓迎来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从黄门令一路做到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凭借着刘禅对其的信任,把持朝政。并为自己扫清政敌,先是向刘禅进谗言离间刘永,刘永落得不能朝见天子的下场;蜀汉名将罗宪因不愿意亲附于他,便被贬为巴东太守。这样的皇亲国戚和名将都被惩治,百官也就更忌惮黄皓,从而争相依附,黄皓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



景耀二年,樊建被任尚书令,但一道总领朝政的董厥、诸葛瞻这两位重臣亦与黄皓为伍。在黄皓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于朝堂之上时,樊建即使常常指正黄皓的错误,诸葛瞻、董厥都加以庇护而不了了之。



景耀五年,在外领兵的姜维看不惯黄皓的专权擅政,于是上书刘禅处死黄皓,刘禅当然不会同意,反而包庇黄皓为尽职尽责。姜维至此也明白了黄皓的势力已无人能撼动,因此为了避免遭到黄皓报复,请求去往沓中屯田。

景耀六年,姜维打探到钟会军情,立即请求刘禅调派军队做好布防,但黄皓以鬼神巫术算出钟会不会伐蜀,刘禅也就未做部署。这也是蜀汉迅速被魏国大军逼降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时期因忙于政务军务,于是挑选董允为内侍总管,是信任其正直果敢的为人,当然也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时任黄门令的黄皓并未犯下大罪,又官职卑微,当然也就引不起诸葛亮的重视,而黄皓这种宦官专权的危机在东汉末年都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威力,却未引起蜀汉政权的重视,不是臣不察,而是君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