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位南宋末年為抵抗元軍而殉國的名臣被後世尊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於公元1278年在廣東五坡嶺兵敗被俘,陸秀夫和張世傑於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失敗後壯烈殉國。

文天祥被元朝漢將張弘範所擒獲,文天祥在被抓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以死殉國的準備,他早已萌生死志在率軍對抗元軍時常年在身上備有毒藥,就已經做好隨時赴死的準備。在被元軍包圍時文天祥便吞食了毒藥準備殺身成仁,結果他隨身攜帶的毒藥因為日久失效,所以最終文天祥沒有死成,被張弘範軍隊所抓獲。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被抓後的文天祥表現出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讓元將張弘範非常敬佩,張弘範力勸文天祥投降元朝為蒙古人效力,但是被文天祥嚴詞拒絕,張弘範不忍處死文天祥,而且文天祥畢竟是南宋宰相身居高位,於是張弘範決定留下文天祥性命,等揮軍南下徹底滅了南宋以後,再把文天祥押送到元大都交給元世祖忽必烈處置。

於是張弘範繼續揮軍南下直逼當時的南宋流亡政府老巢厓山一帶,文天祥也作為俘虜隨元軍南下。張弘範多次寫勸降信勸陸秀夫和張世傑帶領南宋末帝趙昺投降,都被陸秀夫和張世傑嚴詞拒絕,在這種情況下張弘範找到文天祥,希望文天祥給陸秀夫和張世傑寫信勸降,被文天祥以“我不能保家衛國,還能勸別人背棄國家嗎?”之語嚴詞拒絕,文天祥為明心志,還寫了一首詩回覆張弘範,這首詩就是後世著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從詩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抱著必死之心寫的,人生終有一死,但是要死得無愧於心,無愧於民族,把這片丹心映照進史冊。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張弘範敬佩文天祥的忠義氣節,知道不可再逼迫文天祥寫勸降信,於是張弘範把文天祥的這首詩珍而重之收藏起來,隨即揮軍全力進攻南宋流亡政府。

公元1279年厓山海戰正式開打,南宋軍隊戰鬥慘烈,徹底被元軍擊潰,張世傑奮死殺出重圍,卻淹死在大海之中,絕望之下的南宋末代左丞相陸秀夫揹負著年僅八歲的南宋末帝趙昺投海殉國。文天祥作為隨軍戰俘親眼目睹了這悲壯一幕,內心萬分悲痛之下的文天祥寫下了名為《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的詩,隨後文天祥絕世八天想以身殉國,被張弘範強迫所阻止而未死成,張弘範敬佩其忠義無雙,派人將文天祥護送押解到元大都面見元世祖忽必烈。

厓山海戰南宋徹底被元軍擊潰,從此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中國從元朝時期再度進入民族大融合時代,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進漢文化之中,同時漢文化也被少數民族文化所融合,所以真正傳統意義上的漢族文化在厓山海戰之後就徹底斷絕了,包括後來明朝時期的漢文化與唐宋時期的傳統漢民族文化之間還是有一定差異。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文天祥被俘後雖然多次求死但並未死成,民間始終沒有傳出文丞相以身殉國的悲壯消息,這時候很多以南宋遺民自居的士大夫都坐不住了,他們擔心文天祥長時間被俘會苟且偷生而變節降敵,其中以文天祥曾經的幕僚宋末元初的詩人王炎午最為迫切希望文天祥速死以全忠義之名,於是王炎午在文天祥押赴元大都的路上期間寫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的祭文,這是一篇祭奠還活著的文天祥的文章,文中力勸文天祥快快自殺以全忠義之名,為南宋士大夫捍衛最後的尊嚴。

王炎午的這篇生祭之文迅速在押解文天祥前往元大都的路上紛紛傳開,但是史料中沒有記載文天祥有沒有看過這篇文章,不過這篇祭文在當時影響甚大,想必文天祥應該也是知道的。

但是像王炎午這種酸儒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從文天祥寫出這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能看出文天祥在這期間一直都是抱著必死之心,彼時彼刻,一個落敗漢民族的尊嚴和氣節是由文天祥一人承擔起來了,既然人生自古誰無死,就必須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文天祥在被押解到元大都之後一直又被關押了三年多,這期間文天祥又是多次求死不得,而元世祖忽必烈也一直期望文天祥變節投降為元朝效力,但是就這樣僵持了四年,文天祥依舊寧死不降。

在這期間文天祥的高尚氣節讓很多已經投降元朝的南宋舊臣深感慚愧,其中以王積翁為代表,王積翁本是南宋福建制置使,後來率軍歸降元朝深得忽必烈重用和信任。但是王積翁雖然做了屈膝投降的叛臣可他內心卻深深敬佩文天祥的氣節,當忽必烈詢問王積翁南宋舊臣還有誰可以重用時,王積翁第一時間就推舉了文天祥,稱文天祥的軍事和政治能力為南宋群臣之首。

忽必烈一聽如此,更加認為文天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想讓他為己所用,於是就派了王積翁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在長時間被囚禁期間心態也會逐步發生變化,最初確實是憑著一腔熱血抱著必死之心想以身報國,但是時間一長人的求生慾望就會出現,畢竟沒有人願意主動去死。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所以文天祥的心態在被俘後期發生了一些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在於文天祥被俘囚禁這期間還發生了他弟弟出仕元朝政權的事件。

文天祥有兩個弟弟,一位叫文璧,一位叫文璋。文璧和文璋在文天祥考中狀元以後,也先後考中進士,在南宋出仕,文璧曾任南宋知縣,文璋也是地方官員。後來南宋滅亡時,文璧和文璋兄弟在惠州任職,文璧為惠州知州,元軍南下圍攻惠州,文璧兄弟面臨的選擇只有三個,一是投降,二是逃亡,三是以身殉國。

文氏家族當時全部在惠州,想要逃亡的話拉家帶口不太現實,以身殉國的話此時南宋已經滅亡,連謝太后和宋恭帝都已投降元朝,殉國沒有太大意義,還不能保全文氏家族,最終文璧兄弟為了保全文氏家族選擇了開城投降,但是文璧兄弟投降後立即辭官隱退,不肯出仕元朝。

由於文天祥三兄弟在當時素有賢名,忽必烈再三下詔邀請文璧出仕,文璧怕再三拒絕引來忽必烈的報復,為了文氏家族考慮,文璧出仕元朝,被元朝任命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文璋則繼續隱居深山。

文璧到元大都面見忽必烈時已得知兄長被俘囚禁,但是忽必烈不允許他們兄弟相見,文璧只得與文天祥書信往來,在這期間文璧詳細的向文天祥訴說了自己被迫投降又被迫出仕元朝的苦衷,並徵詢哥哥的意見,文天祥卻首肯了文璧投降並出仕元朝的想法,並表示深深理解文璧的苦衷,文天祥稱兄盡忠,弟盡孝,我以死忠,仲以孝仕,季以其隱,來表達自己非常體諒文璧投降並在元朝為官之舉。

文天祥作為南宋丞相,深受國恩不能不以死報國,但是其弟文璧則要忍辱負重肩負起保護文氏家族血脈傳承的重任。文璧投降元朝並被迫為官後,為官舉措多是為了安撫戰亂流民,為南方民眾生計做出了不少有益之舉。文璋則終身隱居深山不肯出仕元朝,並且文氏家族後人除了文璧被迫出仕為官之外,其餘族人都是終身不仕元朝。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從文天祥諒解其弟出仕元朝來看,文天祥並非一味愚忠,心態已經發生了一些微變化,所以當王積翁來勸降文天祥時,文天祥卻不再堅持非死不可的想法了,他向王積翁提出只要釋放自己,他立刻歸隱山林出家為道士,從此不問世事,可以效仿陶弘景做山中宰相,為元朝國事顧問,但是讓他投降元朝是萬萬不可能,除死而已。

從這時的文天祥可以看出他的心態有了些許改變,他做出了讓步,他可以出家為道士,他可以為了天下蒼生作為元朝政權的國策顧問,為百姓生計出謀劃策,但是讓他投降元朝為官那是絕對不行,還是寧死不降。

王積翁一看文天祥這還是寧死不降,但是王積翁非常敬佩文天祥的為人,所以他希望竭盡全力拯救文天祥的性命,於是他向忽必烈轉達了文天祥這回提出的條件,同時他還聯絡了謝昌元等十多位投降元朝的南宋舊臣聯名上書忽必烈,請求忽必烈同意文天祥的請求意願,釋放文天祥出家為道士歸隱山林。

文天祥到元大都已經三年多了,這三年多忽必烈也發現他是一條鐵骨錚錚的好漢,所以想要文天祥屈膝投降那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同時忽必烈心裡也非常敬佩文天祥的忠義與節操,再加上王積翁、謝昌元等南宋舊臣集體聯名上書請求釋放文天祥,忽必烈內心已是打算釋放文天祥了,因此在史書中記載“與宰相議釋之”。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但是為什麼文天祥最後還是被殺了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留夢炎所為了。留夢炎當初為南宋左丞相,投降蒙古後也一度被封為宰相,文天祥知道留夢炎叛宋投降以後特意寫了一首詩來諷刺留夢炎的叛國行為。

留夢炎對此深恨在心,因此忽必烈與宰相商議,便是想聽取留夢炎的意見,“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若是把文天祥放出去,他又在江南號召人民起義抗元,將置這聯名上書請求釋放文天祥的十人於何地?

留夢炎一句話就切中了忽必烈所擔心的要害,就是文天祥一旦被釋放出去,萬一他沒有信守諾言歸隱山林,而是繼續在江南號召宋室遺臣起兵反抗,這才是兵禍連連,所以經留夢炎力勸,忽必烈也最終為了元朝政局穩定不想再起波瀾,於是在公元1283年一月份處決了文天祥。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留夢炎害死了文天祥,在歷史上他的名聲比秦檜還要臭名昭著,同時他所投降的蒙古人也不待見他,認為他很沒骨氣,蒙古人修撰的《宋史》中對文天祥極為推崇備至,並尊稱文天祥為漢人的民族英雄,而曾經官至南宋左丞相的留夢炎卻沒有留下任何傳記,包括《元史》裡也沒有留夢炎的傳記,所以留夢炎真稱得上是遺臭萬年。

由於留夢炎是浙江衢州人,到民國甚至現代,衢州人都以留夢炎為恥辱,後來明朝時期曾有浙江學子說過“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評人論史時說:“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於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後世猶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

留夢炎就是反面的典型,連清朝統治者乾隆也鄙薄其為人。據《樵書》記載,到了明代,朱元璋執政以後更是對留夢炎甚為厭憎,曾明文規定凡是浙江留姓考生參加科考,都要寫下保證書,內容就是寫上自己“非留夢炎子孫”,方允許進入考場。這個規矩一直沿襲至清代,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後代,方才有考試資格。

雖然留夢炎苟且富貴,但是他留給子孫後代的是無盡無休的恥辱,而文天祥雖然當時身死,卻深受後世人緬懷。

文天祥被俘後曾提出條件為元朝出謀劃策,為何還是被忽必烈殺害?

在南宋末年整個大漢民族這艘大船在歷史的風浪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唯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人挺身而出站在了船頭之上,任憑風吹雨打艱難前行,直到最後他們三人與這艘大船一起傾覆,他們死而無憾,英氣長存。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位英烈是為了捍衛漢族人的統治權和漢文化的尊嚴而與元朝的蒙古人死拼到底,最終以身殉國,三位英烈是真正漢族人民的民族英雄。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