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還原一個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紂王形象

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是中華文明中有直接證據證明存在的第一個王朝,商朝起初頻繁的遷都,最終定在殷(今河南安陽),商朝也就叫殷商。最後一任商王叫帝辛,也叫紂,也就是紂王,後商朝被周武王姬發擊敗,紂王於鹿臺自焚,商朝滅亡!

成王敗寇,還原一個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紂王形象

商王帝辛

在一些影視劇中,比如耳熟人詳的【封神演義】,帝辛被描述成草菅人命,溺愛妲己,動用大量奴隸為自己修建鹿臺,是一個暴虐成性,昏庸無能的帝王,甚至有成語"助紂為虐",側面反映帝辛的殘暴。但是歷史是要辯證的來看的,帝辛其實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史記】:帝辛,長居嬌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就是指帝辛力量過人,這是武。從政以來,挖掘賢臣,知人善任,反對鬼神,這是文。在位時,東夷人企圖擴張,威脅著商朝邊境。帝辛親自領軍反擊,打退了東夷,將國土面積不斷擴張,包括了現在的山東、淮河長江附近一帶。

戰爭,伴隨著是當地人的家園毀滅,生靈塗炭,但在當時山東及江蘇部分區域都屬於文化經濟落後區域,和現在是很不同的,商朝國土的擴張側面也傳播了當時的中原文化,對華夏文明的發展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整體來描述,可以說帝辛是天資聰慧,文武雙全的一位君王。那麼,為什麼後世對他的印象會變成如此?我們知道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對於推翻前朝建立新王朝的統治者,對於前朝統治者的描述是從不手下留情的。因為自己不能說前朝統治者有多愛民愛臣,功德無量,國民愛戴。若是如此,你為何要推翻它呢,往黑處寫,描的越黑,那麼自己的師出更有名,自己是正義的。

牧野之戰中,帝辛的商朝大軍被周武王姬發打敗,帝辛跑到鹿臺,自焚而死。周武王為了彰顯師出有名,列舉了帝辛的五大罪狀:酗酒享樂、濫用酷刑、信小人,遠賢臣、不積極祭祀、殘害忠良!

成王敗寇,還原一個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紂王形象

牧野之戰

我們來逐一分析這五大罪狀:

1.酗酒享樂。"酒池肉林",說的是帝辛荒靡的生活,其實週記中壓根無此記載,這是韓非子說的,他倆隔了800多年。再者如果喝酒這也算死罪的話,那麼改討伐的君王就太多了。

2.濫用酷刑。我們知道最多的典故就是炮烙和比干挖心。首先,炮烙在史記是有記載的,但是怎麼用刑並沒有描述,也就是沒有過多文獻去佐證刑法的內容。當然,酷刑肯定是有的,但是說到酷刑,明朝老朱可能更有發言權。至於比干挖心,史書說是比干諫言而死,至於怎麼死的,沒有描述,後世又為了文學效果構思出更神奇的,就是妲己說比干有七顆心,慫恿帝辛把比干心挖出來看看。

3.信小人,遠賢臣。這個應該就是說的妲己了。其實關於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或者王朝轉折中,很多學者都喜歡把君王跟女人掛上勾。因為性是慾望,在古代思想中,整體圍著女人轉的人,那大多數都不是君子。楊貴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安史之亂的發生和這個女人有必然的關係嗎?

成王敗寇,還原一個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紂王形象

妲己影視形象

4.不積極祭祀。這個用現代觀點來看,帝辛就是掃除迷信的急先鋒,要頒獎的。但在當時的文化中,這點是有問題的。因為當時的權利中,一個是王權,另一個就是神權。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神權甚至比王權更為重要。奴隸制社會中,奴隸更多的是相信神權,你不祭祀,而且還奴役我們,不反你反誰?相反,周武王那邊就很信奉,至少在前期很信奉,甚至【封神演義】中,又是哪吒又是神話的姜子牙的,帝辛那邊就是個狐狸精變的妲己。

5.殘害忠良。其實說的還就是比干。當時並沒有記載比干是被挖心的,屈原說是跳河的,至於後期被傳成挖心,也是時代背景所致。還有補充的,就是動用大量努力建造鹿臺。其實鹿臺並沒有多宏大,跟後世的差遠了。

那麼罪都存在疑點,商朝被周武王擊敗是事實。說到底,帝辛只能說是運氣不好,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加上奴隸制社會上,正統的有24個朝代,其實大大小小的有60多個,這些亡國的統治者在朝代滅亡的過程中,扮演的不一定全都是昏庸無能。

朝代跟企業一樣,有創立,有輝煌,就會有破產倒閉,一切都要遵循的是歷史規則。有些亡國之君不過是遇到了不好的時代,有能力挽狂瀾的,但大多數還是迴天無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祖輩的基業在自己手中丟失。

成王敗寇,還原一個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紂王形象

周武王

其實在帝辛即位時,商朝那時候已經進入了破產邊緣。縱觀整個商朝,也就是商湯的時候是最穩定的,其餘時間都在內部勾心鬥角,整個王朝在沒落,內部已經分為多個勢力,就像一座內部腐爛的大樓,只需要一點外力,那麼大廈即傾。

到了帝辛這兒的時候,已經是個爛的不能再爛的攤子了。他也積極改革,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改革是有風險的,因為改革肯定是要破壞當時的規則,而規則的既得利益者就會百般阻攔。加上同期的周經過文王武王的治理,已經非常的強大。為了擴大疆土,徵東夷,雖然最後是贏了。但是戰線拉的太長,本來就不厚實的國力,損耗非常大,對周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

牧野之戰中,周武王起兵伐商,帝辛匆忙組織軍隊,很多都是臨時湊起來的軍隊,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東征俘獲的奴隸,讓這些人為你賣命,戰鬥力可想而知,"前徒倒戈,血流浮杵",奴隸軍都反過來攻擊商朝軍隊,加上內部一些對神權依賴的利益獲得者的反叛,失敗不可避免。

成王敗寇,還原一個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紂王形象

前徒倒戈

綜上一些表述,帝辛是一個有能力有過錯但主要是沒運氣的君主,並不像影視中描述的那麼昏庸無能,相反,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和明王朝的崇禎有點類似。有些國家或朝代的滅亡,說到底就是國運到期了,這是歷史規則決定的,跟最後一任君主其實關係並不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