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得了腸息肉不用太在意?醫生:可能會發展成大腸癌

大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長了息肉自身是沒有感覺的,幾乎都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小的“肉疙瘩”稱為息肉,繼續生長會變為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

據統計,有80-95%的大腸癌都是從腸息肉一步步“進化”過來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進展很快。

闢謠:得了腸息肉不用太在意?醫生:可能會發展成大腸癌

息肉有好有壞

大腸息肉看上去差別不大,但他們的性質可能截然不同。

例如腺瘤性息肉有惡變為腺癌的可能、而炎性息肉則幾乎不會惡變。要判定他們的性質,肉眼之下不夠準確,需要活檢做病理切片,在顯微鏡下確診。

經過病理診斷我們就可以知道息肉的性質,判斷其惡變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非腫瘤性息肉不易癌變,不伴異型增生性息肉幾乎不癌變,而腫瘤性息肉或伴異型增生的息肉癌變率較高。

例如,腺瘤中的絨毛狀息肉惡變率高。肉眼也可大致判斷基底部寬的息肉、多發性息肉、息肉大於2釐米等情況惡變率較高。

如何發現

絕大多數息肉不引起症狀,偶有出血或脫出,所以大腸息肉主要靠腸鏡發現。

比如小的腺瘤性息肉,由於它沒有特殊症狀,一般都是慢慢長大直到做腸鏡時才被發現,但長的越大或越久其發生癌變的幾率也就越高。

因此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大腸癌家族史或曾經長過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加工肉製品、低纖維飲食;年齡大於50歲的人)需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做過腸鏡,什麼時候該複查了。

建議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肛門指檢。若有陽性結果再做一次腸鏡,若沒有陽性發現,則5年複查一次腸鏡即可。

闢謠:得了腸息肉不用太在意?醫生:可能會發展成大腸癌

這樣的篩查辦法是為了早期發現結直腸癌,因為早期治療效果好,治癒率可以達90%以上。如果發現了息肉,其實你是幸運的,因為你阻斷了它幾年後發展為大腸癌的可能,沒做檢查誰能知道?

如何處理

通常來說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息肉,如果判斷其是良性的、且小於2cm,可以在內鏡下切除;

如果懷疑息肉已經惡變或者直徑>2cm,一般先取活檢,待診斷明確後做相應處理。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目前沒有有效藥物,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效果確切。

複查與預防

發現息肉後,即使是切除了,若腸道內環境沒改變,也會有復發的可能,所以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病人,都應該複查。

單發的良性息肉切除後,建議前2-3年每年複查一次。如果不復發說明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5-10年查一次。

對於病理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和癌變,為保險起見,有條件者根據個體情況適當縮短複查週期。

闢謠:得了腸息肉不用太在意?醫生:可能會發展成大腸癌

西方的高脂肪、低纖維素的飲食結構容易導致大腸息肉,因此應多吃蔬菜水果等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製品,有利於腸道蠕動,減少息肉的發生。

總結:大腸癌幾乎都是從大腸息肉演變過來的,因此50歲以上或大腸癌高危人群,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有發現息肉,可在其未“進化”為大腸癌的階段就將其斬草除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