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怎樣一眼看透人心?九種觀人之法,教你做真正的聰明人

世間萬物,人心的運作最為複雜,確實難測之至。

《莊子·在宥》中借老子之口說:

“你要謹慎,不可擾亂人心。

人心排斥卑下而爭求上進,在上進與卑下之間憔悴不堪;

柔弱想要勝過剛強,稜角在雕琢中受傷;躁進時熱如焦火,退卻時冷若寒冰。

變化速度之快,頃刻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

沒事時,安靜如深淵;一發動,遠揚於高天。

激盪驕縱而難以約束的,就是人心吧!”

1表裡不一的五種情況

對於起心動念的複雜狀況,恐怕很難找到比上面這段更貼切生動的描述了。

《孟子》書中也談到人心,但是僅止於借孔子之口,說出“出入無時,莫知其向”一句。

意即,出去回來沒有一定的時間,沒有人知道它走向何處。

相比之下,莊子的觀察與描述真是入木三分,令人佩服。

不僅如此,《莊子·列禦寇》中說得更為具體。

莊子在這一章,羅列出人心五種表裡不一的情況:

“人心比山川更險惡,比自然更難了解。

自然還有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規律,人卻是外表厚實,而情感深藏。

所以,有人外表恭謹而內心驕傲;

有人貌似長者而心術不正;

有人舉止拘謹而內心輕佻;

有人表面堅強而內心軟弱;

有人表面溫和而內心急躁。

所以,追求道義有如口渴找水的人,拋棄道義也像逃避灼熱的人。”

最後一句“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是什麼意思?

莊子是在提醒我們,不可操之過急。

修煉之道,首在認識自己。

每個人都該省察自己是這五種“貌厚情深”中的哪一種,再對症下藥,迴歸於真實的自我。


傅佩榮:怎樣一眼看透人心?九種觀人之法,教你做真正的聰明人

2識己觀人的九種方法

為了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別人,莊子接著提出九種觀人之法,稱為“九徵”。

他說:“所以,對於君子,派遣他去遠方,觀察他是否忠心;

安排他在近處,觀察他是否恭敬;

交代他繁重事務,觀察他是否能幹;

突然質問他,觀察他是否機智;

給他急迫的期限,觀察他是否守信;

委託他錢財,觀察他是否行仁;

告訴他處境危險,觀察他是否有節操;

讓他喝醉酒,觀察他是否守法度;

讓他男女雜處,觀察他是否端正。

經過這九種考驗,就可以看出誰是賢者,誰是不肖之人了。”

這番話首先應該用來省察及認識“自己”,如果自己無法通過這“九徵”的檢驗,又憑什麼去要求別人呢?

宋朝哲學家喜歡強調“在事上磨練”,正好符合莊子的用意。

若是光憑說“理”,誰不能侃侃而談?但是遇到具體的“事”時,才有真正的操守可言。

這樣的修煉下來,人才能逐步走向“表裡如一,忠於自我”。


傅佩榮:怎樣一眼看透人心?九種觀人之法,教你做真正的聰明人

3如何守住“心齋”?

不過,這還不是莊子的最終目的。

要接近莊子的想法,我們還須瞭解一個概念,就是“心齋”。

顧名思義,“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不喝酒、不吃葷”。

心齋的具體做法,是要逐步減少感官的刺激、外來的誘惑、層出不窮的慾望,以及執著於自我中心的觀念與成見。

總而言之,就是要對“心”下一番滌清與整理的功夫,使它進入虛與靜的狀態。

心能虛靜,從外表看來,就好像“心如死灰”。

當別人都在耍弄心機、爭奇鬥豔、巧取豪奪、誇耀富貴時,你卻能以虛靜之心去面對。

這是因為“心”正在發生奇妙的變化,平凡的心裡出現了光明,展現了屬於“靈性”層次的境界。

莊子以不同的名稱來描寫這樣的“心”,說它是“真君”,是“靈臺”,是“靈府”。

由此可見,人心奇妙無比。

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則心將成為煩惱的根源、痛苦的淵藪,片刻也不得安寧。

反之,若是進行適當的修煉,使心如死灰,將從灰燼中展現出人類生命中最可貴的部分,亦即靈性的力量。

在莊子看來,人心的奇妙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