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英语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对于孩子的英语我一直坚持:不考试、不怀疑、不问听懂了没

“姐姐,‘ elephant ’是什么意思?”

“弟弟,‘ The lion ate meat. ’是什么意思,你说给妈妈听。”

“妈妈念的故事书,你到底有没有听懂?”

这样的问句,从来不曾出现在我与孩子的对话中。我从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的第一天开始,心中就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不要对孩子考试以测试程度。

不要怀疑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

不问孩子“听懂了没”这样的问题。

对于孩子的英语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我只管念我的故事书,什么都不想。一本故事书,少则十分钟,多则半小时,孩子是最诚实的动物,如果听不懂、没趣味,他们不会乖乖坐在你身边超过五分钟的。他们可以坐在你身边聆听一个又一个故事,代表的就是:听懂了。

假想一下:你自己正在看一部剧情曲折离奇的悬疑电影,旁边却有人经常就跳出来问你:“看懂了没?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要不要我帮你解释?”会不会很惹人厌呢?或许你没有完全懂,或是似懂非懂,但只要继续看下去,答案自然揭晓。

孩子听故事也一样,父母应该把“听懂了多少”的功利思维抛诸脑后,先看看孩子可不可以自动自发地从头听到尾。如果可以,就算大功告成,其他的事情不要多想。

至于孩子听懂了多少,父母不需要知道,因为即使你知道了,对整件事情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刚开始孩子可能似懂非懂,但每多听一次,都是进步,听得愈多,进步的也就愈多。

父母千万别鸡婆地拿起故事书来考孩子:“‘The elephant ate the hay. ’来,告诉妈妈这句话的中文是什么?”你以为这是学测考试的“英翻中”练习吗?对孩子而言,“听得懂”和“翻译得出来”是两回事。第一次听完整个故事,孩子可能只了解50%,其余必须靠绘图想象、前后文猜想……但随着多听几次,理解的程度也会渐渐增加,甚至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就让孩子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对于孩子的英语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至于“英翻中”可就难多了。你必须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要经过逻辑思考,将整个句子前后不能错置地用中文说出来。这样的工作除了要有英文的理解力,还需要良好的中文口语能力。这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叫作“口译学”。

喜欢对孩子考试的父母,无疑是信心不够。对孩子和对自己都信心不够。即使孩子答得出来又如何?但如果孩子的答案是“不知道”呢,你的自信心会不会大受打击。你知道吗?父母的自信心,可能就是整件事可以持续的关键力量。孩子的“不知道”,可能只意味着“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已。可是这三个字却可以把父母吓得半死。

我从弟弟两个月大开始念英文故事书给他听,至今八年的时间,从头到尾,我只管念我的故事书,从不花一秒钟去怀疑他听懂了多少。我只把注意力花在“孩子喜不喜欢听我念的故事”上,其余的任何“杂念”,我一点也不放进脑海里。我不想:“听故事对考试成绩有没有帮助?”我不想:“光听故事会不会最后一事无成?”我不想:“别人都在补习,我的孩子光听故事可以吗?”

我什么都不想,我只念故事。我坚信:即使最后孩子学不好第二语言也没关系,光是故事给孩子的影响力,就足够了。

日前,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拿了一本他五岁时听的故事书《A Bargain for Frances》要我念。小时候已经听我念了三十遍的故事,如今他还想要听第三十一遍。但我还没开口念呢,他就指着封面打断我︰

“妈妈,bargain 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以为是玩具茶杯组,那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孩子的英语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诚实、同理心的故事。一只小浣熊正在存钱,他想买一个真正陶瓷做的玩具茶具组,不是塑料质料的那种。很可怜的是,他的朋友却用花言巧语骗小浣熊,让他用刚存到的钱买了自己不想要的塑料茶具,然后再用骗得的钱去买了小浣熊真正想要的瓷器茶具组。当小浣熊看到朋友手里的瓷器茶具组时,你可以想象他心里的难过吗?最后小浣熊要怎么做,才能合情合理换回自己的东西呢?

三年前,听了三十遍的故事,“bargain”是什么意思,孩子怎么没问呢?还是我解释过,孩子似懂非懂,于是就用自己的认知带过了?原来他听了这么多年的故事,都是误会一场?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念故事给孩子听,最后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我沮丧吗?一点也不。我甚至还觉得,这就是教养孩子过程里的乐趣。

“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为什么三年后才提出来?我猜,三年来更多故事的累积,可能让弟弟突然发现,“bargain根本不可能是茶具组嘛,我一定要问问妈妈,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慢了三年没关系,父母提出来的一百个问题,都抵不上孩子自己提出来的一个。

对于孩子的英语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至于“bargain”这个字的意思啊,在我脑袋里的解释,只挤得出“讨价还价”,但是用在书名上,我犹豫了。因为孩子问,我赶紧拿字典出来查,原来这个字还有协议、廉价品、交易、契约……的意思。我这才知道,孩子会问,不无道理,因为连妈妈都根本还没弄清楚啊。

“Being careful is not as much fun as being friends. ”(做朋友还要提防对方,就没意思了。)这是小浣熊最后跟朋友说的话。你会不会觉得,孩子有没有学会第二语言无所谓,如果这句话可以听进孩子的心坎里,一切都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