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疑病、失眠、负疚、情绪失控……疫情信息滚动播报之下,非疫区民众也出现了多种应激反应。

信息轰炸下的焦虑

“我们都是侥幸逃脱的人。这一次不幸发生在了他们身上,下一次就可能发生在别的地方。我们都是一样的。”小桃这样告诉记者。

身在山东的她,从疫情出现蔓延势头起,就在持续关注相关的新闻和消息。在她的朋友圈里,一天平均会转发4-5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的推送。同时,她也在不断给亲戚朋友进行这方面的信息轰炸。

1月23日,武汉物资紧缺的消息得到确认,小桃开始在微博不断搜索捐款的可靠渠道,从关注的微博大V,到一些有认证的公益组织,她一家家验证着可靠性和专业性。“我想着,一定要找到一个方式去捐款,去做点什么。我想和他们站在一起。”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1月23日网上开始出现大批请求物资支援的公告

小桃最终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捐款行动,并且参与了组织和管理。在忙碌的捐款组织活动中,她依然在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的消息。大年三十的晚上,在结束忙碌紧张的组织活动后,小桃看到了几则疫区相关的视频,随后躺在床上的她感觉心脏狂跳,恶心反胃。

像小桃这样的情况有很多。随着疫情持续发展,网络上喷发式传播的各式消息,成为了不敢轻易出门的人们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径。让诸多像小桃这样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感,迫切的渴望能够做些什么,能“和他们站在一起”。身体可以停留在家里,但停不下的,是不断增长的焦虑情绪。

一名目前身处武汉的人表示:“虽然在武汉,但是没有和病源扯上关系就还好,互相叮嘱一下,没有外省的人慌。”在记者的采访中,基本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表现出了不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搜索刷新相关信息的状态。

平平家住江苏,本来对微博热搜榜持有抵触情绪,以前用手机很多时间是看B站视频。“我平时关注的博主发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现在他们虽然也会发,但是我没平时看到时那种愉悦轻松的心情了。以前我很少一直在刷新热搜,现在一摸手机就是直奔热搜,看标题。”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平平在1月14日自南京返乡时,曾与自己一位朋友短暂见面,这位朋友刚从武汉回到南京,那时的疫情严重性还未引起广泛关注,平平也并未多想,甚至与这位朋友分食了一份冰淇淋。

但随着各地的确诊病例飞速的刷新和增长,平平不断回想自己与武汉人员的接触,陷入了恐慌。她总是感觉自己出现了头疼发热乏力的症状,反复测量体温却又一切正常。自己或者家人的咳嗽和喷嚏也让她如临大敌:“我回家一直和我表姐睡在一起,过年也和不少亲戚一起吃了饭。今天听到我姐咳嗽,让我特别害怕,害怕我一个人把病毒带回家,传染家人。”这种恐慌令平平在春节开始出现入睡困难、失眠等症状。

同样的,甜甜也在1月15日放假回家后与从武汉返乡的高中同学约好一起吃饭。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消息后,她开始密切关注身体上的一切不适。咳嗽、喷嚏、头疼和乏力令她紧张,她开始不断确认那位武汉返乡的朋友的状态,神经质的不断刷新微博消息,并且服用抗病毒药剂。恶心、食欲不振和失眠的症状也出现在了甜甜身上,过度的焦虑使她情绪出现失控迹象。

“我病了吗?”

疫情的扩散、确诊病例的增多已经给关注消息的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焦虑、不安全感。在这时,网络上诸多言论观点之间的冲突矛盾也在拉扯着人们紧张的神经。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部分网友替代性创伤相关言论截图

负疚感、厌食、失眠、情绪失控……一条名为“替代性创伤”的话题默默登上了热搜。被焦虑淹没的人们惊讶的自问:我病了吗?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是McCann和Pearlman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参与灾难性事件救援工作的士兵、医护人员、志愿者、政府工作人员、深入灾区进行报道的记者、参与搜救的其他人员身上。个体在遭遇灾难性事件时,整个心理系统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创伤,个体越接近于灾难现场,受到创伤的危险也就越大。

那么对于身处非疫区、对疫情关注的普通人来说,是否有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可能?为此,记者咨询了壹心理明星咨询师、北京心理专科医院心理治疗师李强老师。李强老师表示,这些反复刷新疫情消息的关注者产生的恶心、厌食、失眠等症状,确实是替代性创伤这种应激反应的表现。

“现在每天有大量的关于疫情的信息,有一些负面情绪很正常。我们首先不用担心,负面情绪没有错。”老师表示,像平平、甜甜和网上一些网友表现出的担心生病,怀疑自己生病的情况,实际上是焦虑的一种表现。

很多焦虑的人,和引发焦虑的对象之间会发生精神交互作用。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精神交互是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感觉上。也就是意识变得狭窄了。疫情好像是他心里面最关注的,别的事都不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担心生病的焦虑,也叫疑病焦虑,就是咱们平常说的疑病症了。那么他们可能会很担心自己身上的一些体征变化呀,和这个流感、肺炎相关的一些症状,可能会有过度关注,也可能产生很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个时候可能会反复思索,反复检查,也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强迫的症状,反复洗手,过度的防护等等。“

像平平和甜甜这样怀疑生病的症状就是一种疑病焦虑的表现。网上也可以看到不少网友在家频繁测量体温,对每一个身体变化极度紧张的情况,焦虑失控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理解焦虑

在对这种焦虑状态进行确认后,李强老师对如何进行自助和缓解,提出建议:

“自助首先是从认知上,从概念上,要知道是自己的情绪的波动让自己过于关注这件事情,而不是这件事情让我的情绪变得更不好。要把这个因果关系搞清楚。尝试去理解,焦虑是让我感觉这个事情很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情绪下,去判断去认知的时候,主观上就会自然地感觉到这个事态非常严重,严重到显著的高于别人的体验。”

然而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

李强老师指出,很多人会否认自己焦虑。有的人就算承认焦虑,也依然觉得还不够,我应该更担心,而且是这件事情让我焦虑,这个焦虑很合理。但是,我们不妨试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情绪。

认知上对自己的焦虑有了解,下一步,李强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些事情,试一试舒缓情绪。比如,一些放松练习,冥想、深呼吸,或者一些手眼并用的活动,这些都会好一些。跟别人聊天、交流等等,也是比较适合的。

“有些事情,对舒缓情绪来说,就不适合了。比如躺在床上,没有事做。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这个时候容易胡思乱想,容易更多地捕捉自己一些情绪。还有一个不适合的就是反复去调查和追究情况到底怎么样?这种反复会越来越敏感,包括反复地去看新闻,不断地去盯着新闻,这都是不理想的。”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新型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及相关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易感人群及大众等分为六类,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心态表现与干预措施,建议由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研判,通过“健康中国”“12320”等健康平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多种线上通讯手段等展开心理危机救援。

疑病、失眠、负疚……疫情下的过度焦虑,心理医生给了缓解指南

对于有存在替代性创伤可能的民众,我们在文末附上目前较为常用的用来测量替代性创伤水平的量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该量表早已被美国心理学会引进作为检测 PTSD 的工具,目前更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灾后的心理障碍和用于评价治疗的结果。如有需要,可以进行自测。测量结果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存在较为严重的急性心理问题,请拨打心理支持热线,咨询专家意见。

附 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

下面是人们在经历过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刺激之后所体验到的一些困扰,请您仔细阅读每个题目,选择最能够形容每一种困扰对您影响的程度。

以下提到的那件事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请按照自己在最近7天之内的体验,说明这件事情对你有多大影响,影响分5级,一点没有为0,很少出现为1,有时出现为2,常常出现为3,总是出现为4。

1、任何与那件事相关的事物都会引发当时的感受。

2、我很难安稳地一觉睡到天亮。

3、别的东西也会让我想起那件事。

4、我感受我易受刺激、易发怒。

5、每当想起那件事或其他事情使我记起它的时候,我会尽量避免使自己心烦意乱。

6、即使我不愿意去想那件事时,也会想起它。

7、我感觉,那件事好像不是真的,或者从未发生过。

8、我设法远离一切能使我记起那件事的事物。

9、有关那件事的画面会在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

10、我感觉自己神经过敏,易被惊吓。

11、 我努力不去想那件事。

12、我觉察到我对那件事仍有很多感受,但我没有去处理它们。

13、我对那件事的感觉有点麻木。

14、我发现我的行为和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事件发生的时候那样。

15、我难以入睡。

16、我因那件事有强烈的情感波动。

17、我想要忘掉那件事。

18、我感觉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

19、令我想起那件事的事物会引起我身上的反映,

如:出汗、呼吸困难、眩晕和心跳。

20、我曾经梦到过那件事。

21、我感觉自己很警觉或很戒备。

22、我尽量不提那件事。

按照下面三种量表的题号分别加总得分,可以测试自己在回避、闯入和高唤醒三个阶段的分数。最后将回避量表与闯入量表相加,可得出自己的替代性创伤程度。

回避量表:5+7+8+11+12+13+17+22 =

闯入量表:1+2+3+6+9+14+16+20 =

高唤醒量表:4+10+15+18+19+21 =

回避量表得分+闯入量表得分=0-8亚临床;9-25轻度;26-43中度;44以上高度

来源|南都周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