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魯迅

《明天》是魯迅作於1920年的一篇文章,收錄於《吶喊》之中,《祝福》寫於1924年。兩篇文章都塑造了典型的“寡婦”形象,講述了兩個底層寡婦的不幸與悲哀,道盡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漠,但是兩者不盡相同。兩篇作品時隔4年,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魯迅思想的轉變。

《明天》篇幅較短,故事情節較為簡單:寡婦單四嫂子死了丈夫的兩年後,三歲的兒子也患了病,單四嫂子求神問佛、中醫也看了,藥也買了,兩天後寶兒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文章用看似輕描淡寫的語言概述了單四嫂子的無助與寂寞,呈現給讀者的東西不多,文字背後卻蘊含著魯迅說不盡的無奈。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吶喊》


《祝福》較之《明天》,故事情節大為豐富,人物形象也更鮮明。《祝福》中的祥林嫂成為了讀者心中永恆的悲苦“寡婦”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祝福》詳細地講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讀者可以跟隨著文字,悲其所悲、痛其所痛,讀完後心中的抑鬱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為了逃離婆婆逼她改嫁的命運,祥林嫂逃到了魯鎮,成為了四叔家的女工;後又被婆婆一家抓走並強制賣到了山裡,再次成為人妻。可惜沒過幾年,祥林嫂又成為了寡婦,甚至連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咬死了。

嚐盡命運苦楚的祥林嫂重回四叔家做女工,可是返回後大家對她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因為她“失貞”改嫁,四叔一家禁止她觸碰祭祀相關的活,最後在人們的冷嘲熱諷中,祥林嫂終於還是死了。

《明天》和《祝福》都反映了舊時代女性命運的悲哀,魯迅用辛辣的語言直指社會要害——人情冷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魯迅文字的底色,這兩篇小說中也洋溢著魯迅的“哀其不幸”。這正是魯迅思想苦悶、彷徨、矛盾的時期,是魯迅作為先驅者的孤獨時期。兩部小說反映了魯迅不同階段的思想轉變。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祝福》


01

社會的冷漠程度加大

“原來魯鎮是僻靜地方,還有些古風:不上一更,大家便都關門睡覺。深更半夜沒有睡的只有兩家:一家是咸亨酒店,一家便是間壁的單四嫂子。”

單四嫂子和咸亨酒店比鄰而居,兩者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在咸亨酒店裡,大家圍著櫃檯,一邊吃喝,一邊高興地唱著小曲。而隔壁的單四嫂子,為了維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憑著自己的雙手,夜以繼日地紡著棉花。

可是就連過著這樣清貧勞苦的日子,對單四嫂子來說也是一種奢望。她的寶兒生了病,她神籤也求了,心願也許了,單方也給孩子吃過了,可是終究還是不見好。無奈之下,單四嫂子只好求助於何小仙。

何小仙伸開兩個指頭按脈,指甲足有四寸多長。

“先生,——我家的寶兒什麼病呀?”

“他中焦塞著(消化不良的意思)。”

“不妨事麼?他……”

“先去吃兩帖。”

“他喘不過氣來,鼻翅子都扇著呢。”

“這是火克金……”

何小仙是個殺人不償命的庸醫,最後在何小仙的醫治下,寶兒不出意料地沒了呼吸。

將寶兒推向地獄的除了庸醫何小仙,還有表面熱心實則冷漠的王九媽、以幫忙之名行非禮之實的藍皮阿五、終日在咸亨酒店唱歌坐等寶兒死亡的老拱們。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吶喊》


“明天”是什麼?“明天”是單四嫂子的希望,可惜明天永遠也不會到來。我們擁有“昨天”的回憶,活在“今天”的世界裡,卻永遠也觸摸不到“明天”。待到時間翻過“今天”,我們迎來的依舊是“今天”,“明天”只是一種安慰、一種幻想,它不存在於這個世界。

在《明天》中,魯迅對社會的諷刺是隱性的,諷刺範圍也不廣,指向單四嫂子身邊的幾個人;而到了《祝福》中,魯迅對世態炎涼的嘲諷明顯增大,《祝福》中社會冷漠的程度也遠大於《明天》。

《明天》中的寶兒因病而死,儘管周圍的人助推了他的死亡,但終究是命不由人。而《祝福》裡的祥林嫂卻是死於封建禮教、死於貞潔觀念、死於流言蜚語、死於冷漠麻木。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祥林嫂經歷了半生的波折,最後因絕望而喪失生的希望。在經歷喪偶後,祥林嫂期望憑自己的雙手吃飯,她幹活利索,比別人更賣力。在那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年代,祥林嫂只想做一個“合格的奴隸”。可是社會竟連做奴隸的機會也不願給她。

“待到祥林嫂出來掏米,剛剛要跪下去,那船裡便突然跳出兩個男人來,像是山裡人,一個抱住她,一個幫著,拖進船去了。祥林嫂還哭喊了幾聲, 此後便再沒有什麼聲息,大約給用什麼堵住了罷。”

在祥林嫂喪偶後,她的婆婆轉眼就將她賣給了山裡的賀老六,理由很簡單:嫁給本村人,彩禮就不多,嫁給山野坳裡到手就有八十。用這筆彩禮去給二兒子娶了媳婦還有剩餘。

賀家拗是祥林嫂噩夢開始的地方,在這裡她再一次經歷了喪偶,進而經歷了喪子的打擊。魯鎮是祥林嫂噩夢延展的地方,回到魯鎮後,大家都排擠她、嫌棄她,偽善的四叔四嬸表面仁慈,實則冷酷無情。對於祥林嫂的遭遇,四嬸不但沒有施以援手,反而處處嫌棄。

壓倒祥林嫂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柳媽。同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同是社會底層的被壓迫女性,柳媽覺得祥林嫂二嫁乃失節,將來下了地獄會被閻王鋸成兩半。這番話讓祥林嫂感到驚恐,因此她聽從了柳媽的建議,去捐門檻以贖輕自己的罪孽。

只可惜捐了門檻的祥林嫂也並未因此換來她以為的尊重,四嬸依舊不讓她碰祭祀的酒杯和筷子。

同為被壓迫的女子,她們不僅沒有團結反抗,反而將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同類,這是更大的不幸與悲哀。

《明天》裡的冷漠是小範圍的冷漠,是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壓迫,是單四嫂子艱難地立足於世間;而《祝福》所指向的人性冷漠則是大範圍的,祥林嫂不僅飽受人間的折磨,地獄的世界也不寬容。對祥林嫂而言,從人間到地獄都是“死路”,人間與地獄竟都容不下一個悲苦之人。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魯迅


02

自身的無知程度減小

單四嫂子和祥林嫂都是愚昧無知的可憐人,魯迅對於她們兩個更多的是“哀其不幸”,而不是“怒其不爭”。我們可以從魯迅的字裡行間讀出他對社會的批判、讀出背後的無奈與掙扎,卻很難讀出魯迅對她們過分的指責。

單四嫂子和祥林嫂的命運何其相似,她們都掙扎在一個冷漠麻木的時代。但是她們的無知程度並不一樣。

在《明天》中,作者5次提到“單四嫂子是一個粗笨女人”。她勤勞、有母愛,但是無知得徹底。面對三歲兒子的病況,單四嫂子只會求神拜佛,期待著明天寶兒就好了。可是她卻不知道,“明天”是個多麼虛無縹緲的詞彙,“明天”是永遠等不到的希望。

單四嫂子心裡計算:神籤也求過了,願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麼好?——那只有去診何小仙了。但寶兒也許是日輕夜重,到了明天,太陽一出,熱也會退,氣喘也會平的:這實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問完庸醫何小仙,緊接著她又將希望寄託在愚昧的王九媽身上,最後眼看著自己的寶兒停止了呼吸。說得殘酷些,殺死寶兒的不只是庸醫與冷眼旁觀的看客,還有單四嫂子本人。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魯迅


單四嫂子更多地是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不曾主動爭取過。她等待著天明,守著若有若無的希望,最後又被狠狠地推向了絕望。在那個“出嫁從夫、父死從子”的年代,沒人告訴單四嫂子兒子死後又該從誰呢?

在這個世界上,距離最近的便是白天與黑夜,它們只有一線之隔,卻又彷彿隔著天涯海角。這就如同希望與絕望的關係,你以為它們是背道而馳的,殊不知它們從來都是結伴而行。

單四嫂子對於自己的苦難處於混沌與麻木之中,她只感覺到空虛與寂寞,除此以外還能有什麼感覺呢?

她(單四嫂子)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覺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靜,而且也太大了,東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圍著她,太空的東西四面壓著她,叫她喘氣不得。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如果說《明天》中的單四嫂子是虛無地期待,那麼《祝福》中的祥林嫂便是積極地反抗。

祥林嫂痛感自己命運的不公平,她不甘心受命運擺佈,所以她在不停地反抗。但是因為她身份的侷限,因為封建禮教的蠶食,最終祥林嫂的反抗均以失敗告終。

在察覺到婆婆要將自己賣給他人時,祥林嫂毅然決然地逃出了家裡,逃到了陌生的魯鎮,試圖依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祥林嫂積極肯幹,不偷奸耍滑,很快便讓四嬸一家看到了她的利用價值,她也很開心自己有利用價值。畢竟,能夠安穩地做個奴隸便是祥林嫂的夢想。

可惜她終於還是被婆家找到了,最後被綁進了花轎。在婚禮上,祥林嫂誓死不從,將頭猛地撞向了桌角,血流不止。如果當初祥林嫂死在那裡,或許還能落個“貞潔”的美名。可惜天不遂人願,祥林嫂終於還是做了別人的妻子。

重新回到魯鎮後的祥林嫂待遇大不如前。人們把她的苦難作為談資,讓她一遍又一遍地撕裂自己的傷口,以滿足那麻木的好奇心。很多人特意尋來,聽她悲慘的故事,接著再評論一番。

待到聽完後,人們再次聽到祥林嫂的“故事”時便感到厭煩。祥林嫂是她們快樂的源泉,是她們了無生趣的人生中的一個笑料。

祥林嫂依舊選擇了反抗,只不過用錯了方式。祥林嫂擔心自己下地獄後被兩任老公撕扯,所以決定捐一個門檻,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抗爭精神在祥林嫂身上顯得淋漓盡致,哪怕自己看不清前方道路,也要一直往前奔跑。在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不是她們被奴隸被冷漠的狀態,而是她們欲做奴隸而不得的痛苦。

從《明天》到《祝福》的“寡婦”形象,看魯迅思想的轉變

祥林嫂


結語

魯迅生活在充滿荊棘的黑暗中,他只能與孤獨矛盾相伴,在暗夜中尋找光明和希望。從《明天》到《祝福》,我們能明顯感受到魯迅思想的轉變。他筆尖所到之處越來越廣,筆尖下的“寡婦”也慢慢開始覺醒、開始抗爭,無知的程度開始降低。

“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裡奔波”。在寂靜裡奔波的又何止暗夜,還有孜孜不倦、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魯迅先生。他以拓荒者的姿態,直面慘淡的人生,試圖擊碎這不幸的社會。

寡婦是不幸的,魯迅對於她們更多的是同情與憐憫。魯迅如同戰士一般,孤獨地在黑暗的“鐵屋”裡“吶喊”,帶著希望走過絕望,為中國之“明天”而“祝福”。

作者介紹: ,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