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祝福》:告別祥林嫂的悲劇,做思想的清醒者

一個作家如果不為人類的罪性感到震撼與失望,他就成不了有深度的作家;一個作家如果不為了人類的永恆苦難悲憫而憂傷,他就成不了偉大的作家。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他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藝術形象,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將鋒利的矛頭直指封建禮教。通過刻畫他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其吃人的本質,具有深刻的批判價值。

再讀《祝福》:告別祥林嫂的悲劇,做思想的清醒者


底層民眾愚昧麻木,甘心做奴隸,而不敢起身反抗,是長期遭受封建落後思想荼毒和深化的結果。魯迅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力圖喚醒那些還在鐵窗內沉睡的人們,因此他的作品蘊含著振聾發聵的聲響,達到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

《祝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收錄於《彷徨》。小說以知識分子我的第一敘述視角,講述了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以及當時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變化。

思想深邃,洞徹本質,每每讀之,都有不一樣的體悟。本文將從敘事特色,悲劇根源和現實意義三個角度出發,試著分析魯迅偉大的思想內涵。

敘事特色:以喜景襯悲情,多語敘事模式,更加突出了悲劇意味

開篇即介紹了故事背景,舊曆年關,家家戶戶忙著迎接新年,爆竹聲天,一片喜氣。然而,就在這充滿火藥香的空氣中,籠罩著一絲眾人都看不見的烏雲。

敘述者我歸家遇到祥林嫂,面對她的有關靈魂問題,卻一時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雖有不安愧疚之情,卻仍沉浸在祝福的氛圍中。當聽到短工不含感情地說出祥林嫂死去的消息時,各種回憶湧上心頭,試圖拼湊出關於她的一切,也因此拉出了全文的主線條。

回顧祥林嫂的一生,坎坷而不幸。她是底層民眾的代表人物,身心飽受摧殘,在困厄中悲慘地死去。全文關於祥林嫂之前的敘述,都是借他人之口表達的。這種間接敘述的模式,由於人物眾多,也叫多語敘事。

再讀《祝福》:告別祥林嫂的悲劇,做思想的清醒者


各類來自不同階級的人,都對祥林嫂有著自我主觀的看法,並且影響了她的命運。從短工的一句,還不是窮死的開始,四叔四嬸,衛老婆子,柳媽輪番上演,完整地敘述出了祥林嫂不幸的人生。

這樣的敘事手法,使得文本生動立體,而且更加真實可信,同時為揭示眾人思想麻木的主題提供了很有力的論證。

對於祥林嫂遭遇丈夫兒子相繼去世後的逢人傾訴,則採用了直接敘述的模式。當她聲淚俱下,滿含期待地向眾人表達自己的困難時,得到的卻是嘲笑和不屑。魯迅的匠心獨運在於,打破了傳統的情節鏈條,淡化祥林嫂的遭遇,轉為祥林嫂自身的訴苦及眾人的感受。

面臨她的不幸,周圍的人卻表現冷淡,反而佔取自己卑劣的優越感。這就無疑增加了諷刺藝術效果,結合年關喜慶的背景,沒人在乎她的悲歡生死,更加突出了眾人自私冷漠,麻木無知的心態。

而作為知識分子的我,採取了旁觀者的態度,有種深深的無力感。人們看不到祥林嫂的真正死因,依舊沉浸在過年的氛圍中。而我耳邊聽到的卻是那帶有鈍響的爆竹聲,看到的是那灰白色的天空。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最後說道,連眾神都醉醺醺的,預備給魯鎮送去祝福。這莫不是敘述者我心中最大的悲痛!悲到極致而說反話,一方面是歡樂祥和的慶祝,一方面是一個活生生的消逝。同時,這也呼應了標題祝福的反諷味道。

韓南說:《祝福》中將自我置於反諷的位置,主觀緊張與客觀距離的結合,形成特殊的敘事效果。

其實,小說的整體框架結構,就是以我的所見所聞,來探究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

而作品中對敘述者我的描寫,佔據了不少篇章,這也是魯迅先生懷著人文視角對知識分子無所適從的精神狀態的一種反思。正是這種深刻的反思,也使得整部作品的諷刺效果達到了最高潮。

悲劇根源:封建禮教吃人於無形的本質,使得祥林嫂步步走向深淵

仔細分析看來,祥林嫂的死,和魯鎮的人全都沒有關係,但她的死,人人都沾邊。她既不是短工所說的,窮死的,也不是生活困頓而活不下去。

祥林嫂的直接死因,和她的精神焦慮有關。她生前得不到封建禮教這個血盆大口的逃脫,死後亦享受不到靈魂的安寧。壓榨和震碎她的,正是千百年來延綿不斷的吃人於無形的封建宗法思想。這裡需要細細分析。

偉大的毛主席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說:這四種權力--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色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

而祥林嫂正是這樣的受害者,她是這四種權力張牙舞爪下的犧牲品,她的命運以及不幸,全都基於此處。

封建大家長制度是悲劇的根源,它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為出發點,以父為尊,統治家族,有無上的權威。最可怕的是即使錯誤,也要無條件的遵從。族權和夫權都以此為根基,發展而來,講究家族之內,男尊女卑,尤其對於女子,要求三從四德,地位十分低下,毫無話語權。

而《祝福》中,魯四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以及之後的大伯,他們都是維護族權的代表,為了自身的利益,絲毫不顧及鮮活的生命,拼命壓榨祥林嫂,毫無人性可言,最後造成她悲催的命運。

魯四爺聽到祥林嫂的死,只是說聲謬種,地主的狹隘醜陋形象昭然若揭。在祥林嫂婆婆眼裡,她還不如那一點點錢財,不顧她的幸福和意願,強行蠻橫地將她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大伯在剛剛遭遇巨大痛苦的弟媳面前,冷血無情,直接將她趕出家門。

祥林嫂地位的低下和卑微,導致了她的反抗無力而痛苦。面對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只能逢人哭訴自己的不幸。然而,冷漠的人性並沒有放過她,人人愚昧,以此取樂。孤零零的祥林嫂,只能帶著她單薄的身子,慢慢消失在風雪中。

再讀《祝福》:告別祥林嫂的悲劇,做思想的清醒者


如果說,命運的不幸,和外部的冷漠,加速了她的死亡步伐,那麼真正促使她消亡的,是她自己內心深處所帶有的封建禮法觀念。這才是真正不幸的,也是悲劇的核心。

自從第一任丈夫死後,祥林嫂出逃,自食其力,做工勤勞;當她被婆婆抓回去後,拼命反抗,然而結果是失敗的。她冒著觸犯封建禮法的風險,在族權大於夫權的境地下,被迫嫁給了賀老六。這也體現了封建禮法的荒謬和蠻橫,一方面要求守節,一方面受不得利益的誘惑,要求給小叔子娶親而讓她嫁人。

命運又開了一次殘忍的玩笑,賀老六和兒子都離她而去。自此,祥林嫂始終還是理性的,她懷著對兒子的思念,想繼續堅強的活下去,繼續給魯家做工。可是當柳媽說的,就算死後閻王爺不會放過她時,她的精神徹底萎縮了。

祥林嫂聽信了柳媽的話,到土地廟捐門檻,供上了很多錢。然而,祭祀時四嬸的那兩句,你放著吧,真正打垮了她,四嬸真的成了死神的諧音。

最讓人悲催的是,祥林嫂自身的封建觀念所帶來的自我壓榨。她被世俗的風言風語擊垮,精神被無盡折磨,都是基於她自身的貞潔觀念。

魯迅曾在《我之節烈觀》中說:社會上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能用歷史和數目的力量,擠死不合意的人。這類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裡,古來不曉得死了多少人物;節烈的女子,也就是死在這裡。

祥林嫂正是困在這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裡,不能自拔。正是根植在千百萬人內心的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這種不合理的封建思想扼殺了祥林嫂的生機。

文中有個細節,祥林嫂回來後,大家還叫她祥林嫂。按理說,祥林嫂二次嫁人後,就不該叫她祥林嫂了。這就說明了大家的潛意識裡,認為她是不合禮法的,是要被說閒話的。但是眾人卻忘記了,正是封建禮法中的族權強迫她嫁的人。

其實,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說,人人都需要自我建構,基於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來實現自我的身份認同。而一旦這種認同感被打碎了,那麼精神也就碎了,危機也就降臨了。

維克多弗蘭克爾說:一些不公正的,荒唐的殘暴行為所造成的精神創傷要遠遠超過身體上的痛楚。

當外界不認同,自身也不認同自己時,精神創傷要遠遠重的多,傷人的多。祥林嫂正是對自己二次嫁人的現實,感到一種自責和羞愧,從而存在感消失,從而慢慢痛苦地離開了。

生前遭受封建制度和禮法的壓迫,死後還要承受來自迷信神權的靈魂敲詐。祥林嫂的悲劇,又向前崇高了一層。

不僅僅是一個祥林嫂,還要很多很多個祥林嫂,她們也遭受壓迫,卻思想麻木不自知。對於祥林嫂的死,毫無同情,依舊徜徉在喜慶裡,這才正是魯迅先生最深邃的地方。

假如封建思想不除,祥林嫂的悲劇命運還會繼續上演。

現實意義:做一個思想的清醒者

竹內好在《魯迅入門》說:在舊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被無心的壓迫扭曲了人性,由於無知而帶來的愚蠢行動,純樸和狡猾,被身份束縛而喪失生活能力的知識分子的可笑等等,都是他喜歡描寫的世界。

魯迅先生一直是我非常非常崇敬的作家,他用冷靜而不失溫柔的目光,打量著舊時人們的精氣神;用深邃而不乏遠見的思想,洞察著民族前進的方向。這種溫柔,是基於對底層民眾最深切的愛,這種遠見,是源於對未來最美好的期盼。

批判中,孕育著希望,孕育著那來年瀝瀝的春雨,好將舊塵埃洗去,洗淨。

祥林嫂的悲劇,有時代的枷鎖,也有她自身的侷限。對於深層的不合理的觀念,她沒法去衡量,去決策,去反抗。

而個人覺得,一個真正的文學家,首先必須得是一個真正的思想家。魯迅先生的精神,是永遠也不會熄滅的。

想到前段時間,看過的一部電影,《沙漠之花》,震撼人心,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非洲的割禮陋習,是非常慘無人道的。迫害之廣,影響之重,歷時之久,真是感覺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當女主站在萬丈光芒的演講臺上,那種氣勢,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真理需要捍衛,人性的光輝需要綻放,這得靠勇氣,毅力,還要那深邃清醒的思想。

就如魯迅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