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沒事,德國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樑?

一梭煙雨江湖行


蘇聯二戰初期的一潰千里、喪師失地幸好有地廣人多支撐,而東線精銳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卻使德國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是怎麼回事?實則是指基輔戰役西南方面軍的的慘敗,光被俘軍人就多達65萬餘人


基輔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於1941年7月7日,終止於9月26日發生於烏克蘭基輔的一場大型包圍戰,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

對陣雙方是: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署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共計6個集團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由西南方向總司令蘇聯元帥布瓊尼指揮,對抗以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39個師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


自9月16日起,德軍以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為主,對被圍之蘇軍第5、第21、第38、第26等5個集團軍發起圍殲作戰。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圍蘇軍基本被殲,約65萬人被俘,僅2萬人成功突圍,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東線戰局對蘇德戰爭的決定性影響

——德國人的孤注一擲

1.希特勒要趕在美國人大力支援蘇聯前結束兩線作戰困局

按照戰爭狂魔希特勒的計劃,對蘇戰爭必須在1942年結束,當時處於戰爭狂勝狂熱中的希特勒難得清醒地認為:這是東方戰場“決定性的一年”。因為他認識到美國已經對德宣戰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如果德國不能迅速戰勝蘇聯,那麼美國潛在的軍火生產能力同蘇聯潛在的人力資源結合起來,對德國而言將是災難性的後果。基於這一戰略判斷設計,希特勒決定集中所有力量在1942年打敗蘇聯,隨後集中精力全力對抗西方。

2.德國人的石油之戰

二戰初期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大陸,但德國貧油國的資源短板卻決定性地制約了德國戰爭機器的狂飆突進。關於東線作戰東線,希特勒這一次的最大目標是蘇聯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順便佔領斯大林格勒。 在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蘇聯人的必勝之局: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支撐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一戰後這裡成為蘇聯南方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共有一百多家企業,如“紅十月”廠、拖拉機廠、“街壘”廠等,同時還是通向糧食、煤炭、石油主要產區頓河下游和庫班流域的門戶。假如德軍佔領它,將一舉切斷蘇聯中部同南方的聯繫,蘇聯的糧食產區和石油資源將為德國所用,後果不堪設想。

德國第六集團軍對德軍整體的不可或缺


德國第六集團軍是二戰德軍一支極為精銳的集團軍,最巔峰時期下轄有3個步兵軍,1個裝甲軍,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14個步兵師,1個高炮師等。此外,還有集團軍直屬部隊,包括4個工兵營、2個煙霧發射器團、2個迫擊炮團、4個輕型榴彈炮團、4個重型榴彈炮營,3個重型炮兵營等。其人數規模總計超過三十萬,擁有榴彈炮、迫擊炮等各類火炮3500門,坦克、裝甲車約1000輛。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總設計師正是後來的第六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蘇德戰爭開始後,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第六集團軍每戰必克,所向披靡。特別是1941年9月底的基輔會戰中第六集團軍合圍蘇軍,戰功卓著。在全面獲得基輔會戰勝利之後,第六集團軍向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方向突進,分別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奪取了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和庫爾斯克等城市,推進速度之快,攻擊力量之強,堪稱德軍翹楚。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夕,第六集團軍以第24裝甲師打頭陣,1個摩托化師和2步兵師隨後跟進。一舉擊潰了由12個師,5個裝甲旅組成的五倍於己的蘇軍,突破了頓河防線,其實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然而,後期斯大林格勒的反轉卻讓這支納粹精銳“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將近30萬人的部隊向蘇軍投降。可以說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名德國士兵都是有經驗的老兵,設若這支精銳部隊能順利撤出來,那對德國人的士氣支撐和本土防禦力量將是巨大而耐久的。

東線作戰蘇德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


斯大林格勒戰役歷時199天,雙方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德國最大的一個集團軍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雖然蘇軍的損失要遠遠超過德軍,合計傷亡高達1129619人。

然而,這對戰爭的發展卻是有致命性的影響:一則蘇聯的人口基數大,可以有源源不斷的補充。蘇聯在1939年統計人口約1.6億,1939-1940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比薩拉比亞、卡累利阿、波蘭東部以後,人口約有1.8億。縱然歷經二戰傷亡戰後人口仍有1.53億。而德國人口最多時有七千多萬,近乎蘇聯的一半。二則德國是兩線作戰,東線要戰勝龐大的蘇軍,西線要面對美軍率領的的盟國聯軍,這無疑中分散了德國的力量,造成了第六集團軍的救援不及。三則德軍是被整建制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新的部隊徵召老幼不均,雖然訓練也形不成戰鬥力;而蘇軍殘存的部隊全民動員,甚至大量女兵都在一線戰鬥,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也就是說,蘇軍補充的速度和數量則遠超德國。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主的東線作戰,使德軍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德國的戰敗不可避免,法西斯德國的喪鐘即將敲響。


今古達觀


至1942年冬季徹底來臨的11月份,朱可夫已經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區秘密集結了三個方面軍(內含10個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反攻總兵力達到143個師1106000人。研究兵力數字的重點在於,可以發現蘇軍每個集團軍平均約10萬人,而每個師平均下來只有7700人。

(朱可夫)

如果再去掉方面軍和集團軍直屬部隊以及炮輜工等特種兵佔比,蘇軍每個師也就5000人到6000人的樣子,要特別說明,這還是完成整補尚未投入作戰的基本滿編部隊。那麼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激烈的時候,所謂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有多少人馬呢?

該方面軍組建時包括由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以及由原西南方面軍調出的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其中直接在斯大林格勒城區堅守的第62和64集團軍共有90000餘人,也就是說,每個集團軍兵力不足45000人,方面軍總兵力也就10多萬人。

(賴歇瑙)

而保盧斯的德國第6集團軍卻轄有包括2個裝甲軍在內的6個軍270000人,該集團軍在投入巷戰前經過增補共有18個滿員師,平均下來每個軍有45000人、每個師有15000人,換言之,德國人的一個滿編軍的兵力跟蘇軍當時的一個集團軍完全相等,都在45000人左右。所以不要被部隊番號的級別所迷惑,關鍵還是其所轄的兵力兵器真實數字,德國的集團軍由於編制充實,跟蘇軍的集團軍根本不是一碼事。

在“巴巴羅薩行動”實施的1941年6月,德軍的三個“集團軍群”編成內只有七個野戰集團軍和四個裝甲集群,平均每個集團軍群只有兩個多一點的“野戰集團軍”。我們以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為例,它當時下轄第4、第9野戰集團軍和第2、第3裝甲集群共約51個師90多萬兵力,而我們知道裝甲部隊的兵員數量大大低於步兵,因此這兩個野戰集團軍至少要佔到三分之二強的60萬兵力。

(保盧斯)

反觀蘇軍在衛國戰爭爆發前即編有7個方面軍,1943年擁有多達13個方面軍的番號,戰線西移後經過整合仍然維持在11個方面軍的規模,而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使用過的方面軍番號多達37個。而蘇軍的所謂“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前前後後則組建了70個(其中有9個被德軍全殲),去掉一些雜七雜八的因素,蘇軍的集團軍數量剛好是德國人最初的十倍!

其實從軍事主官的軍銜也能看出兩軍的建制區別,一般來說,德國集團軍或裝甲集群的司令官多為上將或一級上將(大將)銜,個別甚至有陸軍元帥銜(比如第4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和第6集團軍司令賴歇瑙等)。而蘇軍的集團軍司令員多為中將銜,戰爭中後期甚至有少將銜的。

(崔可夫)

比如防守斯大林格勒城區的主力第64集團軍,是由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第1集團軍改稱的,司令員崔可夫當時就是中將,而他的對手保盧斯已經是裝甲兵上將(兵種上將),這還算是配置較低的“上官下派”。所以對二戰蘇軍來說,損失一個集團軍沒什麼大不了的,就算損失一個方面軍儘管也算慘重,但還達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但德國人一個集團軍被全殲則是很難承受之重,並且第6集團軍(原第10集團軍)自波蘭戰役起,就是德軍地面部隊的主力和精銳,由希特勒的愛將賴歇瑙統率。1942年德軍在實施“藍色計劃”的戰役編成中,擁有A、B兩個集團軍群共三個野戰集團軍、兩個裝甲集群和三個僕從國集團軍,經過調整後的德軍南線作戰序列是:

(巷戰中的德軍)

A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李斯特元帥指揮,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目標是攻佔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包克元帥,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戰役目標是攻取斯大林格勒。在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掩護側翼的二線兵團是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戰鬥力就是渣渣。

不難看出,第6集團軍是整個南線德軍的核心部隊,一旦該部被殲,則德軍在這個戰役方向上幾乎等於被抽斷了脊樑。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場廣袤戰場上的大規模的會戰,而不僅僅爆發於斯大林格勒城市及周邊,在整個會戰中德軍和僕從國軍隊共損失了66個師共150萬兵力(計入期間多次補充的兵員),南線德軍的200萬總兵力已經損失75%了,不僅失去了進攻能力,連實施防禦都明顯不足。

(保盧斯)

不久以後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本來曼施坦因已經擊敗和重創發動進攻的蘇軍,卻硬是無法擴大戰果,讓大部分被圍蘇軍都溜出了合圍圈,最後僅僅吃掉40000多人,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可見南線德軍的窘迫程度。

曼施坦因曾經回憶道,德軍在東線的勝利比如克里木半島戰役,主要依靠“重量與質量”,所謂重量,是指德軍的技術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進程度,所謂質量,是指德國士兵和基層軍官、軍士的戰鬥素質和紀律性,而唯一不佔優勢的,就是“數量”。

(曼施坦因)

蘇德戰爭中雙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國780萬蘇軍1280萬,這個比值大約是6比10,意味著一個德國兵至少要對付兩個左右的蘇軍士兵,才能維持戰線的均勢。而一旦保盧斯集團軍被全殲(並且是無法恢復的全殲),則等於蘇軍在南線騰出了50萬以上的機動兵力,如果以整個會戰期間德軍損失150萬人計算,意味著蘇軍騰出了300萬的兵力。

具備去掉會戰期間200萬人的自身傷亡,蘇軍仍然淨騰出100萬的大軍,烏克蘭方向上的南線戰場形勢必然急轉之下,進而深遽地影響著整個東線的局面。所以,按德國人自己的說法,斯大林格勒戰役標誌著德軍戰略進攻能力的終止,而庫爾斯克戰役才是德軍崩潰的開端,因為東線德軍下降到不足600萬人,無力再以質量優勢應對蘇軍的千萬級部隊,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度度狼gg


二戰中,德國包括歐洲的德裔在內約8000萬,蘇聯人口1.6億,這就差了一半。

二戰中,由於德國文化中對男女分工的界定,“我負責砍砍殺殺,你負責貌美如花”,德國一直沒有召集女兵,女性也很少在工業部門從事重體力勞動。而蘇聯的男女平等思想對女性上前線都沒有思想負擔,更別說女性從事重體力勞動了。這樣一比,就又差了一半。

德國一直到43年才開始總動員,之前還保留著一大部分工業實力用於民用品。比如42年統計,德國的粗鋼產量仍有60%以上用於民用。德國也一直沒有徵收戰爭稅和發行戰爭債券(部分稅務和債券由佔領區承擔了)。這種措施使得納粹黨能夠得到德國民眾的支持,但是也實際拉低了德國的軍工生產。

對外以半個地球為敵,對內又要討好民眾。第三帝國太難了。

與網上所謂的實戰才能出精兵不同,兵再精,實戰也會死的。開局的精銳部隊在幾個戰場損失了,後面就是動員兵對動員兵。兵員素質低了,漢斯拿什麼和伊萬拼消耗,何況伊萬後面還有隻需要動員8%人口就打贏二戰的山姆。

附圖:德蘇美的二戰宣傳畫。山姆老大都動員女性加入軍工生產了,伊萬諾夫和伊萬諾娃一起上陣,漢斯還騰出半個身子改善生活,也算是迷之自信吧。





味冷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損失的不止一個第六集團軍,而是差不多半個南方集團軍群(相當於方面軍)。這場大會戰中,蘇軍傷亡達110萬,德軍(包括羅馬尼亞、意大利、匈牙利等僕從軍)則大約有85萬人,其中第六集團軍的傷亡只佔20多萬人。

德軍在此戰中的遭到殲滅打擊的,除了第六集團軍外,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意大利第八集團軍,匈牙利第二集團軍等。德軍上千公里的戰線幾乎被一掃而空。

從絕對損失數字來看,德軍自己的傷亡好像並不高於蘇聯在基輔會戰、維亞濟馬-布良斯科會戰的損失,但是德軍的補充速度卻遠遠沒能填上這個窟窿。打了比方,同一時期蘇軍損失三萬人能補充兩萬八千人,德軍損失一萬人卻只能補充五千人。

事實上,德國人力資源其實並不弱於蘇聯,尤其是蘇聯丟掉西部領土後,能控制的人口已不足一億。德國則有差不多八千萬人口,再加上僕從國和佔領國的上億人口,其實德國的人力優勢很大。

然而在1943年初以前,德國其實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全民規模動員,大量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還在後方享福,甚至沒被安排到軍工生產領域。這與蘇聯和英國的全國動員程度相差巨大。所以,德軍在一線能夠投入的兵力和可補充的人力,實際上卻大大不如蘇聯。

不僅是兵力補充速度,德軍的武器裝備補充也是一個悲劇。儘管德國軍工生產潛力很強,但動員程度也是不足的。1942年,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產量不過區區5000輛,遠不如蘇聯的2萬多輛,和英國基本處於一個水平。因此,1942年的失敗導致德軍大量坦克和飛機的損失,德國軍工卻不能及時進行補充。相比之下,蘇軍儘管損失更大,但武器的補充卻比德國好得多。

所以說到底,德國不是沒有人力,也不是沒有軍工生產能力,而是總動員的時間太晚,導致最關鍵的1942-1943年沒能及時補上巨大損失,導致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儘管1943年以後,德國真正開始總動員,人力和軍工生產都挖掘了最大潛力,但是直到1944年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這時候,德軍已經在東線節節敗退,戰略主動權早已經易手。而蘇軍的戰略戰術水平也提高了,傷亡比也更有利於蘇聯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德軍的體制問題,在二戰之前一直強調的是精兵主義,德軍的任何一支部隊損失都是不小的損失啊,經過嚴格的訓練等之後,德軍部隊相當精銳,素質都是相當高的,但是這些部隊往往損失不起,一旦成建制消失,那麼重建的部隊作戰素質就嚴重的下降。高素質部隊的高成本成了一個大問題,一直在講究精兵主義,在大量損失的背景之下,反而成了一個大問題。

蘇軍講的不是精兵主義,而是數量主義,蘇聯的在軍事力量強調的如何實現大規模的生產與組建大量的部隊,對於蘇軍來說,損失一兩個方面軍,蘇軍還有更多的預備隊來填補由此造成的空缺,在不斷的作戰當中,新的部隊增加經驗成為主力部隊。

這屬於一種不同思路造成的問題,德蘇採用的方案不同,在不同條件下,效果也不一樣,如果小規模戰爭,德國的方案最佳,但是大規模戰爭,蘇軍的方案最佳。


麥田軍事觀察


這個你要理解進攻和防守的區別!德國距離蘇聯的莫斯科直線距離1500公里,公路1800,鐵路2200公里,而且那時候這段路基礎設施可不好加上斯大林搞的堅壁清野,同時到處是各種抵抗的游擊隊,這就意味著德軍必須迅速佔領莫斯科等城市以獲得補給?

補給跟得上你就能承受損失,跟不上你就承受不起損失。傷員往後拉都費事,近2000公里啊,路還不好走!

你再看看蘇聯,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只是準備不足,現役裝備落後,後方工業還是很強大的,人力也充足。只要前方能拖住就沒大問題。

進攻方德國如果攻下了莫斯科等城市還好點,事實是沒有,所以進攻部隊損失一點點都很麻煩的!德國巴巴羅薩計劃就是4-6個星期,如果沒能打垮蘇聯,至少要打趴下!不然蘇聯不會給你幾個月時間來補充的。

朝鮮戰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禮拜攻勢!就是志願軍補給跟不上,只能打一個禮拜,然後等待補給!德國怎麼補給,糟糕的路,還2000公里!關鍵是還沒打趴下蘇聯,這就更糟糕了。這時候前方損失根本損失不起的!


盛世一浮萍


蘇聯損失整整一個方面軍一般指的就是著名的基輔會戰蘇方西南方面軍被成建制基本全殲,而德軍損失一個整集團軍一般指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第六集團軍被成建制全殲,其實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沒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西南方面軍的覆滅對蘇聯是一個噩夢,而德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只是整個斯大林格勒戰爭德軍巨大損失的一個縮影而已。

一、蘇德戰爭中最大的合圍戰基輔會戰讓蘇聯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西南方面軍,是蘇德戰爭中西南方向上的蘇軍戰役戰略軍團。1941年6月22日由基輔特別軍區改變番號組建,編有第5、第6、第12和第26集團軍。爾後陸續編諸兵種合成第3、第9、第13、第21、第 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

蘇德戰爭一開始,西南方面軍整合後兵力最高峰時期多達七十五萬人,在戰爭一開始也確實給當面的德軍造成很大壓力,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無法單獨擊敗西南方面軍,於是希特勒將第2裝甲集群及第2軍團從中央集團軍轉屬南方集團軍並快速向南推進,在基輔以東與南方集團軍進攻部隊會合。裝甲部隊快速進攻並完成包圍。

在優勢兵力以及德軍快速裝甲部隊的挺進下,蘇聯西南方面軍被合圍,自1941年9月16日起,德軍以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為主,對被圍之蘇軍第5、第21、第38、第26等5個集團軍發起圍殲作戰。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圍蘇軍基本被殲,約65萬人被俘,僅2萬人成功突圍,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希特勒將基輔會戰稱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合圍戰”。

西南方面軍被全殲對蘇聯的打擊是極其巨大:

基輔戰役後,紅軍已經沒有更多後備力量,為防衛莫斯科,蘇聯政府調動83個師共800,000人,但只有其中25個師是有足夠裝備,而且缺乏裝甲部隊及戰機,德國方面,他們有70個師共2,000,000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機械化的,這是在戰爭中最高的比例,進攻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在十月二日開始。

好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蘇軍雖然在大部分戰役中都佔有兵力優勢,但是在莫斯科保衛戰的防禦階段,蘇聯的軍隊人數比當面的德軍人數要少不少的。

二、德第六集團軍實力強大,是東線德軍最精銳的集團軍之一

德軍第6集團軍是二戰中德軍的一支精銳的集團軍,是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的德軍主力攻堅部隊,集團軍司令保盧斯。

第六集團軍的實力是很強的,不過經過戰鬥減員,斯大林格勒時參戰的第六集團軍兵力約為27萬人,27萬人的集團軍可是一個相當強大的戰爭機器。

第六集團軍最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合圍後全殲,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約14萬人死亡,只有3萬餘傷患者事先陸續空運撤出。

27萬人3萬傷兵撤走,9萬多人被俘虜,戰死的將近十五萬,第六集團軍的抵抗也算是非常頑強了。

德第六集團軍覆亡的重大意義

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以來德軍第一次以一個集團軍的形式受到殲滅,在這之前都只是有組織的退卻,也打亂了德軍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也因此差點受到殲滅。

三、斷了東線的脊樑骨指的並不是第六集團軍

德國第六集團軍的覆亡只是斯大林格勒德軍慘重損失的一個縮影,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規模巨大,戰線漫長並不只是侷限在斯大林格勒這一個城市。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雙方的參戰總參戰人數超過了300萬,各種飛機坦克火炮更是數不勝數。這場戰役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戰役。雙方的死傷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二百萬。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不僅僅損失了第六集團軍,德軍的總計傷亡達到了70萬,如果算上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僕從國的損失,德軍傷亡高達90萬。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在此次戰役後說道:“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這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東線的脊樑骨。”

打斷了東線的脊樑骨指的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總的損失,並不單指第六集團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兵力損失嚴重,勝利的天平向蘇聯傾斜。


我家的貓叫皮蛋


在戰爭之初,蘇軍遭到大量失敗,損失了大量領土,人員和裝備,如基輔會戰,一戰被俘六十萬,換個小國,一下就被打斷了脊樑,但蘇聯則不同,領土縱深廣闊,人口眾多,同時當局組織得力,大量企業搬遷,工業力量得到保存。

造成前期的失敗一大原因是蘇軍自身原因,希特勒說過:蘇聯是一個腐朽的木屋,只要在門上踹一腳,整個房屋就會倒下。這句話並不全是謊言。當時的蘇軍剛經過三十年代大清洗,一代軍官被清洗,指揮力量嚴重缺失,僥倖生存下來者大多無能之輩。據說,當年為應付日軍在東北的爭端,斯大林召見朱可夫,朱可夫惶恐至極,甚至留下遺言。可見當時蘇軍的緊張狀況。軍官如此,基層官兵又會怎樣呢,士兵操練全是過時的,一戰時的操典。這樣的軍隊狀況又怎能抵擋當時的德軍呢?但是蘇軍通過大縱深和頑強的戰鬥,撐過了最難的1941,1942年,為自己爭取到了浴火重生的機會。一代的蘇聯軍人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以對手為師,以失敗為母,以生命為代價,精通了戰鬥,學會了戰爭。一批將星璀璨升起。最終通過與對方硬對硬,強對強的一系列戰役。最終取得無可爭辯的勝利,將強大的敵人擊倒,踩在腳下,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這是蘇聯軍人用血贏得的。


yangyangyang


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簽訂互不侵略條約以後,共同瓜分波蘭以後,德蘇兩國事實上已經是盟友關係,在德國忙於西線作戰,在佔領比利時,法國,荷蘭,挪威,奧地利等的時候,斯大林也不甘寂寞,開始了入侵芬蘭的行動,結果遇到了芬蘭的頑強抵制,蘇聯是損兵折將,最後芬蘭失去了作戰能力,以割地作為代價談判,但是卻讓希特勒看到蘇聯的指揮水平,作戰能力差的弱點,而在佔領芬蘭一部分領土以後,蘇軍又制定了一個大雷雨計劃,準備大舉入侵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是希特勒的盟友,而且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希特勒機械化部隊的命脈,為了盟友,為了石油希特勒和斯大林進行了火拼,戰爭初期,德國部隊是勢如破竹,直搗莫斯科,這個時候,希特勒犯了戰略性的失誤,轉攻基輔,雖然消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65萬人,但是延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由於寒冬提前,遠東部隊的支援,德國人折戟莫斯科城下,而德國由於國土面積小,人員少,運輸線長,缺乏資源,兩線作戰,逐漸顯示敗象,而蘇聯地域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寒冬的適應能力,美國的援助(幾千架飛機,幾千輛坦克等),戰爭的天平向蘇聯傾斜,雖然德國有曼斯坦因,隆美爾,古德里安等優秀將軍,但是遇到蘇軍你消滅我一百萬?我立即有二百萬!你消失我五百萬?我還有一千萬!終於壓垮了德國,你要知道當然入侵蘇聯一共是五百五十萬人(包括羅馬尼亞,匈牙利部隊,作戰能力不行),所以戰爭期間,德蘇的傷亡比例是1:2左右,但是最後還是蘇聯贏得了戰爭!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蘇軍1個方面軍被殲滅對應基輔戰役。

德國1個集團軍被殲滅對應斯大林格勒戰役。

基輔戰役一度使得蘇聯被迫要組織首都莫斯科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得蘇德戰爭的南線全線動搖,使得蘇軍有機會重新推進到哈爾科夫附近地區。

蘇軍的集團軍和德軍的集團軍的兵力並不是同一個級別的,連蘇軍方面軍的兵力按照時期和麵臨的局勢,兵力的差別都很大。

參加基輔戰役的西南方面軍當時的兵力是627000人,加上:

中央方面軍第21集團軍(1941年10月8日-8月30日)

南方方面軍第6、12集團軍(1941年8月20日-9月26日)

皮納河區艦隊部分部隊(1941年10月8日-9月20日)。

共計44個師、6個旅和12個築壘地段。

而參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方面軍經過數次改編和更名,大致分為防禦階段和反攻階段分開統計。當然這麼劃分也可能是因為合計起來的話,傷亡數據達到了百萬之眾,實在不太好看。

防禦階段為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

參戰部隊: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

東南方面軍(1942年7月8日-9月30日)

頓河方面軍(1942年9月30日-11月18日)

伏爾加河區艦隊(1942年7月25日-11月18日)。

這一階段可考的兵力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540300人。

共計37個師,3個坦克軍,22個旅。

反攻階段是1943年1月10日-2月2日,

參戰部隊:

西南方面軍(1942年11月19日-12月31日)

頓河集團軍(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942年11月19日-12月31日)

沃洛涅日方面軍的第6集團軍和空軍第2集團軍(1942年12月16日-1942年12月18日)

伏爾加河區艦隊(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共計7個軍、24個師、34個旅,9個築壘地段。

其中:

西南方面軍398100人;

頓河集團軍307500人;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429200人;

可以清楚地看到,基輔被合圍的蘇軍西南方面軍兵力何其偏大。

而斯大林格勒地區的軸心國各個集團軍兵力如下:

1942年9月3日統計,

德軍第6集團軍,約200000人;

下轄1個裝甲軍和4個步兵軍,共11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1個摩步師。

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約150000人;

下轄2個軍(1個德國軍、1個羅馬尼亞軍)和1個裝甲軍,共7個步兵師(3個德國師和4個羅馬尼亞師)、2個裝甲師和1個摩步師。

意大利第8集團軍,約100000-120000人;

2個意大利軍和1個德國軍,共7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旅,另有2個德軍步兵師(第294和第62師)支援。

匈牙利第2集團軍,約100000-120000人;

3個匈牙利軍和第24裝甲軍,共9個匈牙利輕步兵師和1個匈牙利裝甲師,2個德軍步兵師(第168和第336師)提供支援。

1942年8月21日,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總兵力為236000人、400輛坦克和2800門火炮/迫擊炮。

在蘇軍發動天王星行動,合圍德軍主力之後,

德軍第6集團軍於1942年12月22日7點發出一份報告,聲稱被合圍的德軍和羅馬尼亞士兵共249600人。

其中羅馬尼亞軍隊13000人;

俄國志願輔助人員9300人;(在戰俘和淪陷區招募的二線勤務士兵)

那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後階段的德國第6集團軍加上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部隊是227300人。

可以看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一個方面軍的兵力大約相當於1.5-2個德軍集團軍的兵力。

但德軍的集團軍之上是集團軍群的編制,

而蘇軍的方面軍之上就是蘇軍最高統帥部代表來協調行動。

所以兩者又不是完全的對應關係。

再看損失,基輔戰役中:

蘇軍不可恢復損失616304人,

傷/病84240人,

共計700544人。

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由於戰役跨度較長,從蘇軍一路敗退到斯大林格勒,到城中的巷戰,蘇軍反攻,至指環行動完全終結戰役。

軸心國方面數次補充兵力,更何況包圍圈外還有德軍為解圍發動的冬季風暴行動。

蘇軍在最後殲滅德軍的指環行動中,從1943年1月10日-2月2日共俘虜9.1萬人,其中有24個將軍和2500個軍官。

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認為總共消滅的軸心國軍隊有80萬,

全殲32個師,3個旅,重創16個師。

當然,網上還有一種說法更多,為84萬人。

蘇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防禦階段的傷亡是:

不可恢復損失323856人,傷/病 319986人,共計643842人。

反攻階段的傷亡是:

不可恢復損失154885,傷/病 330892,共計485777。

總計:

不可恢復損失:323856+154885=478741人,

傷亡:643842+485777=1129619人。

是的,代價巨大!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給了蘇軍巨大的信心,第一次成功包圍殲滅德軍的重兵集團。

基輔戰役,雖然也殲滅了蘇軍的重兵集團,但是德軍通過閃電戰的手段依然無法迅速贏得戰爭勝利。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不僅僅是全殲德軍第6集團軍。

整個蘇德戰爭南線,能用來解圍的德軍只有大約5萬人。可見對德軍野戰兵力的損傷是巨大的。

阻止了德軍獲取斯大林格勒這個交通樞紐,也無法奪取高加索的石油產地。

戰役的勝利

整個德國空軍,傾其所有,也無法滿足包圍圈內德軍的空運要求。

蘇軍還在包圍圈裡繳獲了不少德國“恩格尼碼”密碼機,對於蘇軍破譯德軍密碼有了不小的幫助。

由此可見,兩次戰役帶來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