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會不好帶?不,沒抱夠才會

文l松鼠媽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昨天,閨蜜小麗跟我抱怨,說自己最近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她才不到2歲的兒子每次哭鬧時,看著他在那裡痛哭,她都忍不住想抱一抱孩子,哄一鬨。

可是,每次當她剛抱起兒子,婆婆立刻開始嘮叨“:孩子哭鬧就讓他哭唄,男孩子不要這麼嬌氣。孩子一哭就抱,抱多了,以後容易難帶啊!而且可能會變得粘人更愛哭鬧!”她聽到婆婆這麼說,也是很糾結。

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們備受困擾的難題看著孩子在那裡哭,都非常的心疼。但是,又害怕如許多人所說的,孩子一哭就抱,或者抱太多屬於過分驕縱孩子,長大了會不好帶。

不抱不回應孩子,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但是,這樣的理論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闢謠: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會不好帶?不,沒抱夠才會

​美國一個學前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曾經特別做過一個這樣的跟蹤測試:他們選擇了300名2歲左右的孩子進行跟蹤測試,測試期限為3年。

在這三年裡,孩子們的智能數據和正面性格都有著完全兩級的分化,有些呈上升的趨勢,有些則為下降的趨勢。

這一結果,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好奇,於是,對比了這些孩子家庭情況回訪資料,十分驚奇地發現:孩子們智能發育的速度,以及正面性格的養成,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準確性、頻率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相比於父母與孩子肢體接觸較少的家庭,孩子的智能發育速度是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的,正面性格的養成也比較艱難;

而經常被父母擁抱等肢體接觸的孩子,親子間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高出許多,智能發育速度也相比而言,快了許多。正面性格的養成也比較沒有那麼大的難度。

闢謠: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會不好帶?不,沒抱夠才會

換言之,在孩子心中,被父母抱相當於自己與父母的交流得到回應,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許多心理學家也曾多次指出:

一、從小不能得到父母擁抱的孩子,相當於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回應,不管是正面或者負面的情緒,孩子都覺得沒能與父母進行交流。

二、從小不能得到父母較多的肢體接觸的孩子,如擁抱。孩子的內心將很難建立安全感,也比較膽小怯懦,不敢大膽嘗試新的環境。

三、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互動交流的孩子,成年後極易成為極度缺乏信任他人的人,不利於正常的人際交往,建立社交圈。因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連父母都無法關注、回應自己,那麼對於外人更加沒有信心。而且容易感到自我挫敗感,自我懷疑。

在單純的孩子眼裡,對於父母不肯抱自己,安慰自己,相當於:爸爸媽媽不抱我,就是不愛我;爸爸媽媽愛我的話,肯定會抱著我。

闢謠: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會不好帶?不,沒抱夠才會

​美國的聖母大學也曾做過相關的研究,並在研究過後發現,還處於嬰兒時期的幼兒們,如果經常得到父母的擁抱、愛撫,長大後反而非常獨立自信,也不會過度的依賴父母,心理狀態也更加健康,社交能力也比較強。

很多父母很擔心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不好帶,殊不知,沒抱夠才是對孩子的傷害,這樣的擔心實在是杞人憂天。

​在孩子哭時,是否應該擁抱孩子,父母更應該瞭解以下兩點:

1、嬰幼兒時期,必須給足孩子擁抱與愛撫

許多關於嬰幼兒的心理學都早已論證,0至1歲期間,是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感受到父母的愛,理解愛的最核心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需要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吸引照顧者們的注意。如果每一次都能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而且是充滿溫暖的回應,那麼,對於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及對環境的安全感可以比較快地建立起來。

闢謠: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會不好帶?不,沒抱夠才會

​而且,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已經與媽媽建立了健康的關係,當媽媽一旦離開或者沒有回應他,那麼,孩子便會感到焦慮,看不見媽媽也會以為媽媽不存在了。

所以,這一時期的孩子,怎麼擁抱、愛撫都不會過分,不需考慮是否會寵壞的問題

2、瞭解孩子哭鬧的真正需求

其實,哈佛大學也曾做過早期教育的研究,並且得到了一個結論:照顧者能越早開始採取正確的方式應對孩子的需求性的哭鬧,最好在孩子5個月左右開始,對於避免孩子3歲前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起著十分積極正面的作用。

不少專家也認為,一歲之後的孩子,為了滿足自己對於安全感以及對父母或親人的親近需求,常常喜歡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

這些研究和言論都說明了一點,其實嬰兒或大一些的幼兒的哭鬧或者求抱,其實是存在目的性的,當然,不可否認,其中有些需求不是合理的。但是,相比於擔心過多的擁抱會將孩子寵壞,不如認真研究一下孩子哭鬧或者求抱的正真需求。

如果這些需求是合理的,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完全可以滿足。但若是不合理的需求,我們更應給予孩子擁抱及安撫,疏導孩子當下的情緒,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闢謠:孩子一哭就抱,長大了會不好帶?不,沒抱夠才會

擁抱本身其實與寵壞孩子並無直接的關係,而是與父母對待孩子的需求的回應的態度密切相關。

“孩子哭時,是渴望得到媽媽的安慰,而作為媽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將是自己最高的職責所在。孩子在媽媽那裡獲得的,應該是一個溫暖的港灣,一個最好的安慰以及充滿愛意的擁抱。”這是許多育兒專家最長出現在育兒書籍裡的建議。

作為父母,應該都恨不得將世界上所有最好的事物送給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禮物,莫過於父母及時的一個擁抱,雖然只是一個擁抱,卻能讓孩子可以更加開心健康的成長。

文學泰斗泰戈爾說過:“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擁抱,其甜美遠遠勝過自由。”

在日常照顧孩子的時候,面對孩子的哭鬧、求抱,你一般是以何種方式回應呢?是置之不理還是毫不猶豫地擁抱孩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