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文|小淘氣鬼日記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黏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這些現象都是孩子在某個階段的一些表現,當寶寶出現這些現象的時候,會造成很多寶媽的焦慮,寶媽出現焦慮是因為找不到孩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在這裡我要告訴寶媽: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寶媽不必擔心。只要找到孩子出現這些表現的原因,就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

我的兒子在2歲之前特別黏我,不管我走到哪裡,孩子都會跟著我。只要看不到我就哭,我想找到孩子黏我的原因,然後我就開始觀察孩子,觀察了一段時間,找到了孩子黏我的原因:孩子黏我,是因為我經常因為做飯、做家務、照顧姐姐而忽略兒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有時候還會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孩子想要找媽媽

我一個人照顧兩個寶寶,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原因忽略兒子。在我觀察兒子的時候,我發現只要我做飯、做家務的時候,孩子就會跑過來抱著我不讓我做。如果我去衛生間沒有告知孩子,孩子就會哭鬧,如果我告訴寶寶說:“媽媽要先去衛生間”。孩子就會在客廳跟姐姐倆人玩。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孩子“害怕陌生人、黏媽媽、不滿意就鬧”這些表現的原因:

1、媽媽是孩子認定的最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人,所以孩子黏媽媽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阿蘭·斯格爾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媽媽是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人,也是孩子最親的人,從出生時,寶寶在媽媽的懷抱中,是媽媽哺育了嗷嗷待哺的寶寶,寶寶享受著媽媽帶來的溫暖,所以,媽媽離開孩子一會,就會很沒有安全感,所以,孩子會比較黏媽媽,不願讓媽媽離開。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孩子在媽媽身邊會更有安全感

2、經常忽略孩子導致孩子黏媽媽

孩子愛黏著媽媽的原因還有就是平時對孩子忽略,經常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在觀察我兒子粘我的原因的時候,我有一次翻看視頻時突然回想起,我經常因為老大要抱而延遲的滿足兒子,兒子小月齡的時候,姐姐才一歲多,我經常因為要照顧姐姐而會讓弟弟等著,不能及時的喂弟弟喝奶,有時候在做家務也會忽略兒子。我對兒子的忽略和延遲滿足是導致了兒子不願意我離開他視線的主要原因。

3、孩子處在某個敏感期導致愛哭鬧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會經歷不同的敏感期,孩子在3歲之前就要經歷很多敏感期,比如:秩序敏感期、執拗敏感期、追求完美敏感期等。

比如:當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認為的秩序被打亂而哭鬧。我記得很清楚,我女兒2歲半左右的時候經常因為自己堆積木沒有堆好而哭鬧。當孩子處在執拗敏感期的時候,會經常因為我們的不理解而哭鬧,我女兒有一段時間很執拗,會因為我們的阻攔而大哭,有時候我根本不明白她想要幹什麼。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道執拗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所以,孩子愛哭鬧一些程度上是孩子處在某一個敏感期中,媽媽要多觀察孩子,瞭解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孩子因為堆不好積木而哭

4、家人太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導致孩子不滿意就鬧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比較多,家裡所有的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特別是家裡的老人對自己的孫子外孫格外的親,孩子的一些要求往往是有求必應,導致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

我們家平時都是我照顧孩子,而孩子很有規矩。只要是爺爺奶奶在家幫忙照顧孩子兩天,孩子必然會哭鬧來要求爺爺奶奶滿足自己的要求,而爺爺奶奶也見不得孩子哭,就會滿足孩子。孩子自從知道“哭鬧”這個方法管用,每次孩子爺爺奶奶來照顧兩天必然會使用這個招數。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孩子得不到滿足而哭鬧

5、孩子接觸的人比較少或者是性格內向導致怕生

孩子接觸的人少所以在見到生人的時候比較害怕。經常表現出別人說話的時候不敢回答;說話聲音很小;躲到媽媽的身後等。而那些經常被帶出去轉的孩子,多數不會出現怕生的現象。

內向的孩子有時候也會怕生,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生性活潑,有的孩子則比較內向,內向的孩子本身就不喜歡錶達,有時候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會表現的很膽小。

有些父母強迫孩子去表達,我認識的一位寶媽她經常對我們說:“我女兒太膽小了,見了生人就躲,更別說讓她打招呼了。”其實,小女孩性格比較內向,在我們這幾位熟悉的阿姨面前活潑著呢。其實,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但是她們並不怕生,只是見了生人覺得不熟悉,所以,不願意說話而已。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孩子的一些表現必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找到原因正確的引導孩子,不要吼叫孩子,強迫孩子

第一、面對孩子黏媽媽、怕生家長應該怎麼做?

1、及時的回應孩子

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寶媽都說:“孩子小最好不要總是抱著,不然會抱習慣了,就會一直讓抱著。”這樣的話。其實,這句話是在誤導寶媽,特別是新手媽媽。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過:“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及時的回覆孩子,孩子在這段時間裡肯定是特別害怕,無助。

孩子需要媽媽的懷抱,如果孩子在一旁哇哇大哭,而寶媽卻害怕會抱習慣而看著孩子哭鬧不理會,這樣是非常錯誤的。這樣做會讓孩子哭鬧的更厲害,還會讓孩子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所以,當寶寶哭鬧的時候,寶媽要及時的回應寶寶。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寶寶哭鬧媽媽要及時的回應

2、離開孩子要明確告知去向並且會回來

有時候我們出去會偷偷溜走不告訴孩子,其實,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失去媽媽的感覺。從我觀察過孩子之後就開始,不管做什麼都會告知孩子去向、在哪,兒子漸漸的開始不那麼黏我了,我下樓拿快遞會告知孩子,孩子會乖乖在樓上等著,就是不管去做什麼都會告知孩子。

孩子不是想要知道你去做什麼了,他只是想知道你會回來。

3、和孩子練習短暫的分離

和孩子練習在房間裡做些簡單的短暫分離,也是在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比如,孩子在客廳玩耍的時候,告知孩子自己在陽臺做其他的事情,這樣也是和孩子的一個短暫分離;或者是我們在上衛生間的時候,孩子在外面等。這些都可以是短暫分離的一個練習。

4、多帶孩子出去接觸其他小朋友

寶寶怕生有可能是平時接觸的外人比較少,寶媽有空可以多帶寶寶出去外面玩,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平時在家裡樓下遇到認識的,也要引導寶寶叫叔叔阿姨。在家要多跟寶寶說話,其實寶寶是很容易受大人的影響的,如果你自己平時帶著很少說話,出去很少跟別人打招呼,寶寶自然也會這樣。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小朋友

第二、面對孩子不滿意就哭鬧怎麼做?

1、說出孩子的感受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有一句話:“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怎麼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所以,我們要多理解孩子,多關心孩子。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面臨的問題。

昨天,女兒和弟弟在屋裡玩耍,女兒不小心絆倒了,我看到孩子自己站了起來,想著孩子摔得不嚴重,但是,我明顯的覺得女兒要哭,我馬上安慰女兒說:“寶貝,摔到哪裡了,是不是摔疼了?”女兒因為的的關心沒有哭出來,而是給我笑了笑說:“不疼。”然後繼續和弟弟玩了起來。

2、多理解孩子並與孩子溝通

寶寶哭鬧的時候,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第一時間溫和地跟寶寶溝通,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而不是指責。但也要好好跟寶寶聊一聊,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媽媽不答應他是有原因的。

《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變現得越好。”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多理解孩子,少對孩子吼叫

3、家長不要對孩子說恐嚇的話

很多家長在面對無理取鬧的孩子的時候會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會對孩子產生效果,但是,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孩子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給的安全感,特別是0~3歲的寶寶,孩子哭的時候,要先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肩旁,而不是推開孩子任其哭鬧,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少一些吼叫。

4、瞭解孩子所處階段的敏感期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明白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敏感期,有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和他所處的階段的一些行為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家長還是要多關心孩子,多瞭解孩子,多陪伴孩子。

孩子“怕見陌生人、黏媽媽、愛哭鬧”是因為父母沒有“對症下藥”

父母多陪伴孩子是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總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一個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哪裡?其實,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與愛,所以,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確定爸爸媽媽是愛著自己的,才會有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