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差距拉開這麼大?

亻睹mU536809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英國雖然在二戰前殖民的那幾百年的殖民中,英國已經消耗了大英帝國往日輝煌的國力,遠的不說,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英國已經是衰落很多了。參加了一戰、二戰讓英國不斷地被大量消耗,從此很難有再站起來的時機了。而後來的霸主美國那個時候正處於上升期,一個衰落一個上升就很容易反超了。

再有,英國是處在歐洲大陸邊緣,和歐洲大陸只隔一灣淺淺的海峽,一戰還好,二戰時武器發展的非常快,德國人可以在不過海峽的情況下,用海軍、空軍和火箭襲擊英國,給英國的經濟和民用設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美國就不一樣了,兩面都是廣闊的大洋,二戰時美國是派兵在海外作戰,大不了就是派出去的都扔外面,但是美國本土沒有遭受大面積的打擊,工業都在,財產也沒受什麼損失,只要戰爭已結束能馬上進入發展狀態,因為打擊到美國本土也是件難事。

還有就是最簡單的,兩國國家體量不一樣,英國幾千萬人口,在二戰的時候損失很大,且多為青壯年勞動力,而且國土面積不大,可能德國打擊很小一片就得佔英國本土的幾分之一了。美國兩三億的人口總量,九百多萬的國土面積,還沒受損失。雖然美國和英國是兩個國家,但是如果按照英國的體量算,美國能頂好幾個英國,一個兩億人口的國家崛起和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國家崛起能一樣嗎?所以只要美國進入發展正軌,英國馬上就被甩在後面了。


鍋蓋頭司令


二戰前的英國就是世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儘管已經開始衰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殖民地面積仍居世界第一。但是二戰爆發後,德國向英法聯軍發動攻擊,法國淪陷,最後英國獨自面對德意兩國的聯軍,德國見英國久攻不下,就想聯立遠在大洋彼岸的日本,希望日本在東南亞戰場上牽制住英國,雖然在戰爭初期英軍輸掉了馬來亞戰役,但是在隨後的新幾內亞戰役和英帕爾戰役中,英邦聯軍重創日軍,讓日軍再也無力抵抗。英國在與德意日三國的會戰中,硬是支撐著未讓國土淪陷,可見實力之強橫。蘇德戰爭爆發期間,儘管英國處境艱難,但是還是給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使得蘇聯得以熬過漫長冬季,最終迎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英國為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幾乎傾盡全國之力,戰略儲備被大幅消耗,雖然國土未遭淪陷,但日日夜夜承受著德國戰機的瘋狂肆虐,所以二戰結束之後,百廢待興,又加上五六十年代民族主義崛起,印度澳大利亞等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再也無法從殖民地獲取資源和財富,曾經世界老大哥的地位也一去不復返了。

反觀之美國,在一戰戰爭初期,美國表面上持中立態度,其實是在中立的名義下,美國同交戰雙方做生意,出售軍火,牟取鉅額暴利,對外貿易的增長,不僅使資本家大發戰爭財,而且刺激了國內的生產,使國防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越來越弱,而美國則越來越強。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交戰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美國看清形勢,扯掉自己“中立”態度的面具,加入協約國,是想在戰後獲得最大化的利益,二戰如果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可能都找不到一個藉口參與到戰爭中,畢竟美國與交戰雙方都相隔甚遠。與一戰不同的是,二戰初期,美國為反法西斯陣營提供武器裝備,當然這些武器裝備也不是無償提供的,為什麼美國不像一戰那樣和交戰雙方做生意了,是因為一戰的時候美國和交戰雙方相比,自己還很弱小,希望借一戰削弱雙方的實力,二戰後,國際形勢已經比較明朗,英國已經開始衰落,德國已然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為使雙方實力均衡,從而削弱德國,這樣戰後自己才能成為世界霸主。縱觀一戰二戰,美國本土並沒有被捲入戰爭,國家建設一直都未中斷停止,而且一戰二戰結束後,美國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向戰敗國索要鉅額戰爭賠款,而且帶走了戰敗國的科技人才和技術,這才使得美國能夠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第一個實現月球登陸,讓美元成為世界流通貨幣。


平凡人的赤子之心


在二戰之後,為什麼英國與美國的差距拉大了呢。首先我們要考察歷史。在二戰以前,英國,美國,法國已然成為三大帝國。其中以英國為首。一戰和二戰前,英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以說英國幾乎是世界上的霸主,在全球各地可以說是橫行霸道,為所欲為。但是,二戰結束的英國怎麼樣呢?顯然已經不再是世界霸主了,也不再是世界強國,只能算是歐洲強國。 在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緊密聯合,對德國法西斯進行了開戰,並且取得了最後的成功。雖然英國在二戰期間,表面上獲得了整個二戰的巨大勝利。但是,回過頭來我們看看英國的實際情況,已經與戰前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的英國,卻緊跟在美國的身後,對德國進行開戰,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的英國已經確確實實的淪為了美國的跟班小弟,鐵桿盟友了。英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和強大國家的地位,已經嘗失而淪為了歐洲的強國。


英國的強大依靠的是海外殖民地和巨大海外市場所維持的。而戰爭一旦開始,海外貿易必然受到影響,這種依靠吸取殖民地利益和財富的英國,已經無法應對以本土經濟強勢崛起的工業化國家德國的挑戰了。一戰和二戰後隨著殖民地陸續獨立,英國沒有可吸取營養的市場和領地,不能維持龐大的軍隊和國際戰略,金融市場又被美國取代,國際影響力大幅降低。自然就失敗了。以前的戰爭是英國打別人,可以賺取大量的真金白銀和巨大利潤,而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完全就是入不敷出被動挨打,二戰英國徹底淪為一片焦土。也喪失了翻拍的機會和本錢。


在國際戰略上,英國也存在巨大的失誤,美國的強勢崛起,就意味著英國必定衰落,世界上只能有一個老大。(包括後來跟美國競爭的蘇聯)。在國際戰略上,英國的策略是大陸均勢政策,在歐洲為“孤立主義”不允許兩強並立。限制和扼制法國和德國的力量。而美國為了強大起來。則奉行歐洲均勢政策,也就是有財大家發、雙方的戰略側重點不同,一個是要保住老大,一個是要奪取老大,大英帝國的沒落必然是一個新崛起的美國的最主要國的目標。(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為了爭取當老大。)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是在英國疲憊不堪的時候才出手,時機和策略運用的十分地巧妙。總之,英帝的衰落,這是必然發生的。無法避免的。


燚如君子


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差距拉開這麼大?

其實在一戰之後,美國和英國的實力就已經沒有什麼差距了,到了二戰之後美國就開始迅速超越英國!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戰爭帶來的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本土基本上都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不僅如此,美國還通過倒賣軍火等物資,大發戰爭財。而英國在一戰之後就從債權國變成了負債國。二戰中,英國本土遭到德軍狂轟亂炸,工業基礎被嚴重破壞,“世界工廠”的地位也就不復存在,世界金融中心的位置也拱手讓給了紐約。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本土安全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又吸引了更多的科學家和各種人才移民美國,從而促成美國引領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所以美國迅速與英國拉開差距。


  • 殖民主義的衰落

英國之所以稱之為“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他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地。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加上殖民統治造成的經濟、政治不平等,世界各國紛紛要求獨立,到了二戰之後,去殖民化成為主旋律。而英國在戰後的國力衰退中,也難以為繼這種殖民統治。失去了從殖民地掠奪財富的機會,自身體量又小,自然就加速了英國的衰退。與之對應的美國自身體量大、對殖民依賴小,其殖民地大部分在一戰之後就已經逐步獨立,所以對美國的影響自然就非常小。


  • 制海權易主

制海權對世界近代史,乃至對當今世界發展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二戰前英國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但是美國在一戰之後的華盛頓會議上,爭取到了和英國同等的海上地位,將美英日法意五國的主力艦比例確定為5∶5∶3∶1.75∶1.75。而二戰直接導致英國和日本的海權沒落,美國由於保存了完整的軍工體系,海軍迅速乘勢崛起,自此世界海權易主,美國徹底將英國甩在身後。


總結:英國在世界大戰中飽受摧殘,殖民地獨立又喪失了輸血功能,同時丟失制海權則註定了難以東山在起。而美國由於保護了本土的安全,很好的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又憑藉強大的制海權,徹底將英國甩在身後!

以上樵漁個人觀點,感謝你的閱讀,期待你的點贊關注留言,謝謝!!!


樵漁閒談


英國損失慘重

二戰期間,英國被迫早早就加入了戰爭。在敦刻爾克,雖然英法聯軍成功撤退,但也損失了不少人馬。

更為重要的是,在法國淪陷後,堅持抵抗的英國,一直面臨著納粹的轟炸。英國一些城市甚至被夷為平地,倫敦也是滿目瘡痍。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既要耗費巨大的軍費,又在無盡的空襲中遭受著巨大的損失。

經過二戰,英國已是元氣大傷,基礎設施和工業設備幾乎無存,等於白手起家再建設。而且,在二戰之前,很多英國的殖民地已經獨立,英國無法再從殖民地吸血補給。

美國未傷筋動骨

相比英國,美國在1941年底才被迫加入戰爭。此前,美國的軍火貿易帶來了非常豐厚的收入,也促進了國內的發展。


即便加入戰團後,除了珍珠港事件,美國本土幾乎未捲入戰火。所以,美國本土幾乎沒有什麼損失,工廠、城市基本完好,不像英國那樣傷筋動骨。

二戰後,美國在接收勝利果實時佔了很大的主導地位,拿了很多好處。

戰爭中,許多猶太科學家、銀行家跑到美國,給美國帶來了資金和先進科技。

戰後,美國又招攬了許多納粹科學家,實力進一步提升。

所以,英國和美國,一降一升,差距便增大了。


史小煮


戰後美國和英國的差距拉開這麼大,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在二戰的過程當中,戰火是燒到英國本土的,所以英國的本土遭受到了戰爭的重創,而美國卻沒有。據統計,僅軍事方面,英國在二戰中死亡人數在40萬左右,死傷總計160萬,損失財產1500億美元,海軍損失4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5艘輔助航空母艦、33艘巡洋艦、154艘驅逐艦、138艘護衛艦、90艘潛艇、合計水面軍艦341艘,喪失了對海洋的控制權,也是殖民地基本丟個乾淨的原因之一。從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退居二線,幾乎可以說是二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


其次,英國在二戰過程中是受損國,但是美國卻不一樣,相對於它的損失來說,它的獲利卻更多。比如一是在戰爭期間販賣了很多武器,賺的盆滿缽滿。二是繳獲了許多德國的主戰的武器,包括主戰坦克,把這些武器拿回去研究,他們獲得了很多的德國先進研究成果。


然後,美國在二戰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由於大批的科學家,為了躲避戰爭的摧殘,加上美國對科學家的蒐羅。美國的工業科技水平快速增長。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來到美國的,為美國的核武器核工業和人才培養,貢獻非常大。美國的鋼產量,美國工業值迅速增加。


再後,戰後美國深度參與世界秩序的重置,因此主導了很多國家的戰後重建工作,同時也將自己的美元體系推向全球,美國的美元成為貨幣老大。眾多美國的財團在美國成長迅速,直至華爾街的崛起,主導了全球的貨幣流通。同盟國轉移了大量的黃金及存款儲存在美國本土,光英國就運送了價值十八億的黃金及債券至美國及加拿大的銀行,美國人用這些錢生產大量的物資,再出口到這些國家。

最後,美國成為真正主宰全球的核心國家。美國也扶持了一些代言人和傀儡,眾多國家為美國馬首是瞻,奠定了美國世界警察的地位。然而國際政治空間是有限度的,美國強權的增長必然會導致歐洲列強勢力的減弱。


【結束語】不得不說,雖然英國在二戰前雖然工業總產值已經在世界的位次下降,但是經歷了二戰後,英國真正意義上徹底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光輝。


立坤觀察


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差距拉開這麼大?首先自己可以把現在的英國和美國比一下就知道了,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屬於英國的時代早已遠去,美國已經成了新的時代的領航者。

美國與英國的較量由來已久,其實在一戰之前的時候,美國的經濟總量就已經和英國基本扯平了,那個時候的英國還算是龐然大物,殖民地無數的時代,現在呢?我認為有四個原因導致了英美之間的差距。

第一:二戰後,英國失去了殖民地,這是落後於美國的根本原因。殖民地能給英國帶來源源不斷的金錢和工業產品,但是隨著二戰之後,民族獨立運動興起,英國的殖民地快速了斷了英國之間的關係,擺脫被殖民的命運。英國只能退守到英國本土,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的一個半小島上維持這自己的國家。

第二:英美兩國人口的差距。美國擁有3億多的人口,而英國只有6000萬的人,是英國的五倍。人口能帶來什麼?帶來的是工農業的活躍,經濟的繁榮昌盛,並且英國的老齡化嚴重,出生率一度達到負增長,這在當今世界,你拿什麼與美國競爭呢?

第三:美國的起步早,沒有戰亂,一直猥瑣發育。前面說過在一戰前期,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和美國持平,又加上一戰,二戰,美國本土不僅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而且在戰爭中大發戰爭財,使得美國近百年來都以一個安全快速的經濟增長速度發展。

第四:英國本土在二戰中遭到轟炸。這個和落後於美國關係不是很大,但也值得說一說,因為殖民地的損失,英國只能退回本島,所以本島因為二戰納粹德國的轟炸,多少還是有點影響的。有的地方的土地不能再利用,房屋的重建,設施的改良等等,都給英國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英國現在已經遠遠落後於美國了,但是在一戰,二戰,殖民貿易中,都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國內的科技,文化在國際上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只能說英國在持續的衰弱,而美國依然在不斷的變強,一增一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歷史深度揭秘


1,聯合王國本土和實際上整個英帝國遭受的戰爭損失就不說了,兩次世界大戰裡不列顛本土都遭到了轟扎,航運被破壞,總陣亡人數接近二百萬人。我倒是覺得說這個沒有意義,因為即便是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也基本沒有影響英國的航空生產能力,英帝國的裝備生產仍然遠遠甩下日本和意大利,和德國不相上下。非要說是戰爭破壞,這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問題是很多人腦子裡對時間一丁點常識也沒有。

2,美國國力超過英帝國(及其聯邦)的總和在一百二十年前就已經發生了,20世紀初期,進入愛德華時代的美國就已經有超過整個大英帝國所有國家總和的工業產值,這個時間點遠遠早於一戰前。而如果我們回溯美國超過”聯合王國“——UK這一點,那麼時間還要更早,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晚期。

圖中所有的所有國家,所有的“British”國家加在一起,在繪圖時,也只能勉強和美國的經濟實力對比

在皇家海軍訂立雙強標準的1889年,英帝國的國力已經度過了其巔峰。因為如果我們考慮1887年以前,19世紀70到80年代第一次法國鐵甲艦危機之後,皇家海軍的實力遠遠超過了緊隨其後的兩大強國的總和。重新訂立要與兩者相等,本質上就是無法維繫其地位的象徵。而這一點很多人也拎不清楚:英國海軍從來就不是一支技術上極為過人的海軍,拿破崙戰爭前海軍就已經面臨著技術老化的問題無法解決了。事實是:一個小國維持一支龐大的艦隊註定面臨著無法進行快速升級的問題。1887年是這樣,1906年是這樣,1921年是這樣,1939年是這樣,1948年是這樣,1982年是這樣,1997年是這樣,2019年還是這樣。直到今天海軍已經幾乎裁撤了所有艦隊只留下一個command以後,才有大刀闊斧地上馬了全45型和QE的計劃的可能,80年代的RN都斷然不敢切掉所有的二三等護衛艦。這是後話了。

很多人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正處於如日中天的環境,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世界大戰更像是衰落期的英帝國為自己和平落幕的權利而進行的搏鬥。

3,有人認為海峽天塹讓英國先天易守難攻,這個想法也是完全錯誤的——同時在西非,敘利亞和馬達加斯加對抗法軍,在埃及對抗德意軍隊,在澳洲和緬甸對抗日軍,同時維護北海,南北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再給馬耳他輸血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殖民帝國本身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帝國,而是一個個孤懸海外的組成部分在強敵環伺之間彼此聯繫,防禦一個殖民帝國就意味著在全部前線額無數敵人同時作戰,地理上惡劣到了極點。這一點我也在很多地方說過。英帝國壓根就不是個帝國,他是一個由各個王國,皇家殖民地,保護國,印度帝國和英聯邦裡的各個邦聯——自治領(比如今天的加拿大),聯邦(比如今天的澳大利亞),在英王共主的大前提下組成的一個抱團的統一市場和防衛體。帝國的日不落,統御七大洋,意味著七大洋上所有的國家都有可能和帝國為敵。在WW2這個問題就非常明顯了:德國宣戰時英法有能力集結和德軍相仿的兵力和對抗,但是意大利宣戰法國倒戈以後英軍就分身乏術,日本也宣戰以後兵力更加捉襟見肘。英帝國從來就沒有同時和多個主要對手在多個主要戰線上開戰的能力,帝國安全完全寄希望於所謂的帝國承諾帶來的兵力集結,當印度和阿富汗爆發戰爭時,可以從不列顛調集部隊,當北非戰事吃緊的時候,可以從澳新調集部隊。這種集結在航海時代和世界大戰前自然是有效的——但是和美國所面臨的環境是天上地下,美國及其主要勢力範圍美洲字面意義上距離任何衝突區域都隔著一座大洋的距離。

4,人口是個大問題。東線蘇軍戰鬥傷亡和人員損失接近八百萬人,把整個英帝國陸軍加起來,也就將將足夠在東線打四五年時間。在戰爭剛結束的時候,毫無疑問的是,帝國是大門敞開,幾乎不設防的——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是拒止蘇聯的唯一可能。

美蘇傷亡的網絡meme,下一場世界戰爭就是帝國的末日,這是毫無疑問的

這裡尤其可以用來說明一二戰之後去殖民化的運動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深陷財務危機,經濟大蕭條和洶湧澎湃的離心運動在一戰後同樣非常明顯,但是一戰後英帝國沒有采取去殖民化的措施自我解體。而與之相反,二戰後幾次不成功的嘗試之後,去殖民化推行的非常迅速。這裡一個最關鍵的要素是蘇聯的威脅。

如果和蘇聯開戰,按照戰爭的經驗,幾年以內就足夠把整個帝國打得不留一個年輕人。和一戰後整體上和平的間戰早期不同,戰後一個逐漸明顯的問題是,維護整個帝國已經是字面意義上毫無可能。不需要下一場戰爭來說明,不需要核武器,不需要蘇聯海軍的高速巡洋艦,潛水艇,不需要米格飛機。只需要簡簡單單的看一下,兩個全面工業化的上億人口的國家之間的衝突就已經和本土只有千萬級人口,在兩次大戰中損失了一百七十萬人的英帝國沒有任何關係了。戰爭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幾乎毫無停息,而英國始終站在衝突最一線,下一場戰爭就是末日。這種時候一步步去殖民化,把原帝國直接治下的區域變成衝突區域給美國留下介入的窗口,讓美國佬去維護世界秩序和蘇聯頭破血流,是唯一能夠昂首挺胸地活到下一個世紀的辦法。

很多人覺得兩戰代表著英帝國的“衰落”——毋寧說兩戰代表著“一個衰落的國家如何儘可能的維護獨立和尊嚴”。

實際上雖然我們對比美國本土和英聯邦各國,會發現美國有壓倒性的影響力優勢;如果我們對比英帝國及聯邦和其他殖民帝國,無論是那些仍在女王治下的澳新加,還是走了獨立道路的南非印度埃及馬來亞和新加坡,世界大戰的殊死搏鬥某種意義上換來了很大的戰後空間。去殖民化有可能帶來遠要更糟糕的結局:前意大利殖民地的索馬里,利比亞,前荷蘭殖民地的印尼,至今沒有脫離法國陰影的法屬西非,轉向蘇聯的敘利亞和美西爭奪的南美諸國。


鴨梨山大


英國為什麼在二戰後與美國差距越來越大?

英國實際上是殖民經濟的最後一絲餘光。

地球上真正的日不落帝國,到現在為止,也就只能算是西班牙、英國和美國三個。

西班牙是靠大航海時代發展起來的,在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了殖民地,並且富豪一時。然而西班牙的財富,不是靠自身的經濟發展建立起來的,而是靠掠奪其他殖民地尤其是美洲的金銀富裕起來的。現在的我們應該清楚,一個國家的富強,其實應該是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這樣才算真正的富強。而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其實這些都是浮財橫財,是無法長久下去的。就像一個人,哪怕你家裡存著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的財富,但如果你沒有投資沒有企業而只是坐吃山空,那麼無論你存款再多,最終也會變得貧窮一樣。

而西班牙主要就是靠浮財建立起來的帝國。來自美洲的財富被不斷地運回國內,皇室確實有錢,但下層老百姓其實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利益,反倒因為財富的大量湧入而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生活極為困難,然後他們就出外冒險,從殖民地掠奪財富。上層貴族大肆採購奢侈品,卻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商業體系,完全是在坐吃山空,所以他們都是從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地大量採購(反正有錢),結果反倒促進了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地工業體系的建立。然後隨著美洲的銀礦被挖光,沒有了經濟來源,西班牙一下子就沒落了。到現在西班牙依然是個二流國家沒有恢復過來,就因為它一直沒有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

英國是介於殖民經濟與現代經濟之間的輝煌。工業革命發起於英國,所以英國建立殖民地的目的不是像西班牙那樣直接以黃金為目標,而是以原材料和市場為目標。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美國獨立是因為美洲市場。它建立的經濟體系是從各個殖民地將原材料運回英國,然後加工之後再將成品以高價賣給殖民地,從中賺取高額利潤。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德國興盛起來之後,不滿足於市場的不足而與英國爭奪殖民地市場的結果。

而美國,實際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其經濟總量就已經超過英國了。美國一直髮的是其他國家的國難財。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它都是給交戰雙方賣武器,從而借用其他國家的金錢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題外話,我們國家能夠發展起來,其實應該感謝五六十年代老大哥無償地幫助我們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英國沒落的原因就在於兩次世界大戰對於整個世界所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促成了美國和蘇聯兩大巨頭的崛起。這兩大巨頭的存在導致各個殖民地有了可選擇的餘地,不再忍受英國殖民地經濟赤裸裸的工業剪刀差。各個殖民地的獨立,也就導致了英國殖民經濟體系的崩潰,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而實際上,美國現在做的事情與英國當年差不多,也一樣是賺取剪刀差的高額利潤。只是手段更隱蔽更先進,不再是使用原材料與成品之間的剪刀差(現在做這個事情的是中國,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但賺取的利潤已經很微薄了,更有利的是建立工業體系增加就業率培養產業工人),美國的製造業現在已經衰落到很嚴重的地步(川普現在就是要重振美國的製造業)。但美國現在所利用的是技術差距、管理差距,尤其是金融資本的差距來割全世界的羊毛。最近幾次金融危機,美國都是利用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優勢,將國家的金融危機轉嫁到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替它買單。


輕鬆壹笑


二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財,軍火工業蓬勃發展,並且美國真正參戰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之前並未介入二戰,因此國民經濟損失不大。二者,歐洲因為戰亂,大批歐民移民美國,其中有大量的各領域專家學者,為美國經濟建設和國家軍事力量奉獻了重要力量,因此美國在二戰後囤積了實力,而二戰後的歐洲卻是滿目瘡痍、發展滯後,這就為美國製造了良好時機,可以發動“馬歇爾計劃”,來控制歐洲了,它成為了真正的王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就如上文所提到的,“滿目瘡痍”,並且它已經是沒落的“日不落帝國”了,沒有力量再去跟美國爭了,因此英國在二戰後很難去跑過美國了,不僅是在經濟軍事方面,就是人才方面也難及美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