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虧損了,或者到期不能還本,怎麼處理?

理財迦


“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所有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時無論是在簽約時,還是在產品宣傳時,都有這句提示。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自此,銀行理財剛兌成為歷史。

以前,即使理財出現了問題無法兌付,銀行也會想辦法為客戶補足收益。現在銀行的資管產品受到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的綜合監管,已經明確了理財淨值化、打破剛兌、去資金池的大方向不動搖。現在虧損了,只能自己承受損失。

國家為什麼要讓銀行理財“去剛兌”?

銀行理財是客戶的叫法,銀行間的叫法是資產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是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記錄的。一旦銀行理財出現了無法兌付的情況,銀行會使用自身的利潤填補窟窿,讓客戶以為銀行理財是保本保收益的。這樣來看的話,監管機構對於銀行怎麼去經營資產管理業務,真實風險如何,利潤如何,是不能做到有效監控的。

久而久之,銀行很有可能會積累大量的隱藏風險,致使金融系統發生規模風險。打破剛兌,去資金池就是為了讓風險在剛開始時就充分的暴露出來。同時也可以通過市場力量確定各資產的風險與信用價格。風險較高的資產,價格高,風險較低的資產價格低。有利於金融資產的合理配置。

“去剛兌”之後,百姓還可以購買哪些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的出臺就是讓銀行迴歸靠息差盈利(貸款利率減存款利率)的時代。銀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定會靠存款類產品打造新的盈利增長點,通過存款類產品來吸引從理財陣營逃離的客戶。

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是銀行客戶資金新的出路。從利率上來說,大額存單(三年期)的利率幾乎可以和銀行理財利率持平。結構性存款是傳統存款與激進投資的結合,利率雖無法保證,但是本金幾乎不會受到損失。這幾乎是保本理財的最佳替身。只不過現階段不是所有曾經發售保本理財的銀行都有資格發行結構性存款。

總結:

銀行是為老百姓的錢袋子服務的機構,但同時也是替國家看好金融市場的先頭部隊。銀行不允許有較高風險存在,這種不允許有較高風險不是建立在隱藏風險上,而是應該建立在暴露風險之後,提升風險控制能力的基礎上。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朋友的問題是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虧損了,或者到期不能還本,該怎麼處理?

首先,這個問題第一點就是個人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是什麼類型的?如果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是保本的理財產品的話,發生了虧損,到期還不能還本,那麼這個是可以進行投訴的,比如可以打一下銀保監會的電話,把自己的個人情況、買賣記錄發給那些服務人員。☕️

第二,我們知道現在很多銀行已經沒有了保本理財這個產品類型,如果說是之前買的保本理財的話,發生了像朋友說的這種問題,可以參照我上面的第一個回答。

如果說自己買的理財產品本身是不保本的話,到期之後,忽然發現本金虧損,沒有辦法全部拿回本金,那麼,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當然了,也要問一下朋友,自己當初買的時候是否銀行的服務人員告訴咱,這是一個不保本的理財產品或自己以為是一個保本理財產品呢?😂

如果在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的服務人員並沒有告知這是不保本的話可以進行投訴,如果說銀行的服務人員曾告知過或者是書面的合同有詳細的說明這是不保本的理財產品,而自己粗心沒有注意的話,那就沒辦法了,希望朋友下一次可以小心一點,記住這個教訓。⛳️

希望上面的分享,對朋友有點幫助,謝謝🎶


王老師教財商


首先必須說明,理財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事,“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所有的理財產品協議書當中都會標註的一句話。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有很多種,不是每一種都能保本和兌付利息收益。

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低風險產品)

如果《理財產品說明書》當中明確了該產品是保本保息的,並且給出了明確的收益率,那麼到期時銀行必須按時兌付,本金和利息都一分也不能少。但凡不兌付或者少兌付的,直接投訴到人行和銀監會。

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低風險產品)

該種產品會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明確保本,通常會給出一個浮動收益率的區間,至於到期時能兌付多少利息收益,就要看銀行在產品封閉期間的資金運作水平,如果到期時不能兌付本金,或者利息收益率低於註明的浮動區間的,同樣可以投訴到人行和銀監會。

不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產品)

但凡沒有註明保本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不保本的。基本上標註的預期收益率都會比保本產品的高,當然了,連本金都不保證的產品,利息更是無保證的。但是隻要是不跟股指、貴金屬、信託、大宗商品交易掛鉤的產品,基本上本金和收益都還是有保障的。如果真的到期出現本金虧損、利息不能兌付的情況,也只能自認倒黴,自行承擔風險。


與股指、貴金屬、信託、大宗商品交易掛鉤的理財產品(高風險產品)

如果理財資金的運作要投入這些方向,產品說明書當中必須要註明清楚。基本上高風險對應高收益,但是在這些領域,即使是最大最專業的銀行,也不能保證一定不虧或者一定達到預期收益,所以沒有一定理財經驗和市場預判經驗的人,不要選擇這類理財產品。這些產品一旦出現虧損和收益不能兌付的話,也是要自行承擔風險,銀行沒有半點責任。

在銀行賣的非銀行理財產品(中高風險產品)

不要以為在銀行買到的一定就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現在不論是在網點還是在手機銀行,其實有很多產品都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有的是證券公司的信託產品,有的是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這些產品一旦出現任何情況,都跟銀行沒有半毛錢關係,銀行就只是個代銷渠道而已,整個產品運作都與銀行無關。所以,購買任何的理財產品,都一定要看清楚《產品說明書》或者《理財協議》!!!


銀行員工違規“賣”的假“理財產品”(絕對高風險!!!)

這是一種極端情況,但是也偶爾會出現。有的銀行員工被人收買,與一些詐騙分子、犯罪分子內外勾結,騙客戶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實際是誘導客戶把錢轉給了罪犯。這種情況銀行通常也不會承擔責任,銀行只會把涉事員工開除並移交司法機關調查,客戶想要錢就只能與犯罪分子打官司了。


讀毒獨310


處理方法只有一個接受現實,吃一塹長一智,關鍵長一智長的什麼

首先,現在理財不保本,一方面國家法律法規已經規定銀行理財不能承諾保本,所以購買時候簽訂的產品說明書裡有規定,簽過字不要說自己沒注意,這樣法律不會保護你

其次,現在銀行裡,除了活期定期存款外,保本保息外,還有一款產品產品,叫結構性存款,收益介於理財和定期之間,期限比定期靈活,利息在2.75%~4.%,這個是保本,然後保證最低收益率,最低收益率高於定期

最後,但凡是理財,就不會有保本了,高風險高收益是理財的特性,如果你能預期8%的收益,也要能承受8%的虧損,這是風險收益共存的一個解釋

最後預祝,理財順利,保證本金安全前提下,獲得更高的收益。


一灃財經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你還是沒描述清楚。一般理財產品名稱就能看出產品類型。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呢?

因為從你描述的可以看出,不論是否自願,你購買的產品是非保本型產品。

第一,如果你購買的時候確實不知道是非保本,而且沒有做風險評估,沒有雙錄,那麼就可以投訴銀行,投訴依據就是不規範銷售金融產品。可以向銀保監局實名投訴,如果是券商產品,可以同時向銀保監會和證監會投訴。

只要你有不知情的證據,且客觀事實發生了。那麼就能追回賠償。

第二,如果是你自己在手機端自行購買,那麼所有風險都要自己承擔,這種情況下任何投訴都是無效投訴。

所以,現在要弄清楚你購買的產品是什麼?

從哪個渠道購買的?

然後才能決定是繼續持有,還是趕快贖回止損。

總之,首先要確定產品,其次可以贖回,如果沒有到期,那就只能等待到期。



熊貓抓妖


理財產品,在普通人心裡,覺得不應該虧損的,或者是應該保本才對,但是,按照18年的理財新規來看,這些虧損和不保本,都是你再購買前應該有心理準備的,就是沒有保本和保盈利的理財了。而且如果銀行向你宣傳保本和保收益,那麼銀行也屬於違規。

我們先看一下2018年9月份發佈的最新的理財條例。

理財新規條例第26條,明確規定,不允許宣傳和承諾保本收益,如果你的理財師承諾保本,首先他已經違反規定了。有心的可以仔細讀一下,國家的目的很明確,理財之前不給承諾。

第70條第三條處罰規定,認定剛性兌付的行為。如果你的理財真的不能保本,銀行是不可以給你墊付的,否則將會受到銀監會處罰。

當然,這個規定現在是在過渡期,過渡期至2020年底。但是新發的理財產品必須按照規定來。但是你不能存僥倖心理,這個規定出來了,就宣告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的開始。對於大家手裡的錢,大多數都是省吃儉用的,不要因為利息而丟了成本。


江南李王爺


一般情況下只能是自己承擔損失了!理財產品有風險,根據最新的資管規定,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因此,只要是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只能是自己承擔風險了。

資管新規的規定

理財產品是銀行代客理財的產品,嚴格意義上銀行代客理財銀行只是賺取手續費,原則上銀行是不承擔剛性兌付的責任的。根據最新的資管規定,現在的理財產品不允許宣傳保本承諾,也不允許銀行宣傳保收益。因此,從現在的資管新規來看,可以看出來,現在理財產品就是非保本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出現虧損等風險是需要投資者自己承擔的。



根據資管新規的規定來看,投資者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了,一定要認識到理財產品是有風險存在的,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了理財產品可能虧損的風險。

理性選擇理財產品

隨著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現在的理財產品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了。因此,大家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風險了。一般情況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去正規銀行或者是在大型金融平臺上面進行購買,這樣還是稍微安全一些。一般情況下,選擇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可能更保險一些,更安全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大型銀行對於投資品類的選擇更加有經驗,更加有把握,也更不容易發生虧損。

對於高利息產品一定要非常謹慎,現在超過6%的理財產品,可以說風險都非常大,甚至可能血本無歸。因此,對於理財產品一定不要期望過高,一般年利率在4%左右就算是比較正常的年利率了,這個年利率也比較安全,不容易發生虧本的風險。

綜上所述,根據最新的資管新規的規定,現在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因此,做為投資者要一定要認識到理財產品的風險,因為理財產品真出現了虧損等情況,只能是投資者自己承擔損失了。


睿思天下


1 炒股有句話叫做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隨著資管新規到來,新的理財產品會走精緻型理財,也就是客戶自擔風險,跟蹤市場走,銀行不兜底,不保本保息,這也是培養儲戶正確的理財觀念。建立風險意識。

2到期返本的只有銀行存款類理財 ,或者說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的替代選擇,也是銀行主要攬儲工具,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定存產品,都是保本返還產品。然後是中低風險理財,比如定期理財,收益在同一期限內比活期和定期高,也存在一定風險,中高風險的收益更高些,風險等級也在上升,一般會在協議裡標明,分為R1-R5風險等級產品。根據個人不同風險偏好選擇,風險需要自擔。


鑫財經


得分情況的

1.如果當時銀行工作人員在推薦理財產品的時候,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風險揭示,並且推薦產品符合客戶的風險評級,規範的進行了雙錄,那麼以後的理財虧損,就只能客戶自己承擔了

2.如果當時銀行工作人員在推薦的時候存在以上任何一個瑕疵,缺失了任何一個環節,客戶都可以向該機構進行申訴,並且有可能獲得賠償

去年新出臺的資管新規,本身就已經打破了銀行理財所謂的保本一說,也就是說銀行不會再為任何理財產品的虧損兜底,所有的盈虧都需要投資者自己承擔。平時能看到的理財收益率也只是預期,並不是未來實際的利率


永平使者


在銀行買的理財?銀行可以賣的理財產品有很多,首先應該搞清楚具體是什麼產品?銀行理財?據我所知,傳統的銀行理財目前並未打破剛性兌付。銀行代銷的基金?比如債券基金或者股票基金?這個虧本是常規操作,怨不著誰。或者銀行代銷的信託產品?這種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看見大家清一色祭出《資管新規》,然後表示“非保本”理財打破剛兌,作為老銀行資管人,實在哭笑不得……剛兌要真這麼容易打破,還需要《資管新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