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吴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有什么用?

牛皮社


吴用手里“擎两条铜链”,这两条铜链是他的随身武器,具有防身、劝架等多种功效。

平日里,吴用“一双铜链挂腰间”。

有特殊情况,还是能派上用场,书中写道:

“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了脚,”铜链阻止了雷横、刘唐的打斗。

《水浒传》中,王教头点拔史进十八般武艺,提到了链——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链,名列第九。这说明,链也是一种常用兵器,如果喜欢的话,王教头也可以用链。

梁山上还有邓飞是使用链的,只不过他使用的是铁链。


书影觅食


这两条铜链是吴用的兵器。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无用的兵器。

吴用肯定是会点拳脚功夫的。

《水浒传》中凡是最终上了梁山的好汉,都是会拳脚的。但是同样都是会,这水平可就天差地别,打遍天下无敌手也是会拳脚,只学过五步拳也是会拳脚。

就好比说我和泰森同样都学过拳击,我俩交手的话,他一拳打来,我随手这么一格。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保证我只发出一声惨叫声。 吴用所谓的会拳脚也就是后者。

只见侧首篱门开处,一个人掣两条铜链,叫道:“你们两个好汉,且不要斗。我看了多时,权且歇一歇,我有话说。”便把铜链就中一隔,两个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来,立住了脚。

………

当时吴用手提铜链,指着刘唐叫道:“那汉且住!你因甚和都头争执?”

——《水浒传·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吴用之所以随身带着铜链这般冷门兵刃。据分析原因有三

  1. 防身用。因为水浒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匪患丛生的世界。到处都是母夜叉孙二娘这种“把些蒙汗药于他吃了便死”;或是船火儿 张横这样“到得江心,且问你是要吃板刀面还是馄饨”这样的货。人人自危,行走在外毫无安全感。吴学究常常行走江湖,所以必须要有把兵器傍身。

2. 江湖人士的身份认同感。吴用常年混迹黑社会,兵器和外号一样,都是必备之物。

道上兄弟相见,大家都带着刀枪棍棒,牛哄哄的。自己虽然是个书生,可也是混黑道的书生啊。要是空着手,首先气势上就先矮了一截。

3. 对吴用来说铜链比别的兵器更实用。

因为凭着吴学究的战斗力,硬核又拉风的青龙偃月刀肯定是扛不动的;

花荣那样随身带着弓箭?又拉不开弓;

带着开了刃的刀剑?太锋利了!一个舞弄不好,伤着了自己怎么办!

奈何?

上铜链子呀!又安全又便携。可以提在手里,也可以装在兜里;可以缠在腰上,也能缠在脖子里。


可以甩、可以砸、可以隔,可以捆人,还能拿来劝架。

这兵器,简直完美!


尹初一


两条铜链是吴用防身的兵器。

吴用是会武功的,这点在山东版《水浒》中就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当时赤发鬼刘唐追打插翅虎雷横,两人打的难解难分,是吴用用袖子里的两条铜链分开了两人的朴刀,止住了打斗。(见图)

在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盗贼四起,每个男人自小都要学些拳脚兵器防身,吴用也不例外。




懒的汉


吴用,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叫吴加亮。该名有向三国诸葛亮致敬之嫌。

在《宋江三十六赞》作“智多星吴学究”,有诗赞曰:“古人用智,义国安民。惜哉所予,酒色粗人。”

而宋元相关典籍或杂剧中都没有吴用的叫法。

由此可见,吴用这个叫法应出自于施耐庵之手。这或许掺杂了施耐庵老先生个人对他的看法:百无一用。在许多关键计策中,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各种坑队友。

比如智取生辰纲,坑了晁盖,好好一个员外做不了,只好上山去做强盗。比如让刘唐去酬谢宋江,被阎婆惜识破,宋只好杀了阎,这是一坑宋江。让萧让仿蔡京字体,再坑宋江。除此之外,纰漏一大堆。

吴用以这种不伦不类、不文不武的方式出场。正是施耐庵老先生讥笑其“孔子挂腰刀-不文不武”的真实写照。



江湖人称顾大嫂


哈哈哈,题主是看不起我们吴学究啊,人家手里的铜链在《水浒传》中好歹的十八般兵器之一呢。而吴用那根为自己亲自打造的铜链,说白了就是为了拉架壮胆吓唬人,那他要吓唬谁,吓唬那个外地来的刘唐呗。

刘唐这种粗汉子想必也是受过官府的气,所以他看见雷横拿了晁盖银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在雷横走后他忙追去向其索要银两,雷横自然不给,二人就这么互殴起来。五十回合之后,雷横有明显的败相,随同的小兵们就想帮雷都头一起对付刘唐,这时候,吴用及时出现,说“二位好汉且住手”,接着把铜链往两人中间一放,两人就此停止打斗,各自跳到一边。

请注意,原著中说吴用“便把铜链就中一”,看似很轻描淡写,其实在逻辑文史姨看来,吴用大可能是先跑到离二人不远的安全距离,然后瞅准时机把链子扔在二人中间的。刘唐不认识吴用但雷横认识,就这样吴用开始询问二人争执的事由,也就引出了穷酸教书先生摇身变军师的大戏。

吴用在书中看是看了足足五十回合才上前止战的,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知道雷横是官,陌生的刘唐看长相就不像好人,所以雷横有难,吴用自然要试着去救助。可他也没想到,正是他这两条破铜链子,一下就改变了他的人生。

晁盖在吴用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他,自然原因与他分享生辰纲的情报,至此吴用也不赚课时费了,直接干起了强盗的勾当。而那两条破铜链子也成为了传说,人家天机星以后改用扇子了~



逻辑文史游


吴用的“铜链”,写作“铜鍊”。“鍊”本意是冶炼金属,同时也作为“链”的通假字,因此现代简体字版的《水浒传》写作“铜链”。实际上,“鍊”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康熙字典》“鍊”字有“车轴铁”之义,而“锏”字的解释也是“车轴铁”;而《正字通》,“锏”字的解释中有“互见前鍊注”,可见“鍊”、“锏”两字也可以通用。《水浒传注略》中,对“两条铜鍊”的 解释是“鍊即锏字,军器,似剑,有脊而无刃,非锻鍊字”。因此,吴用的兵器应该是“铜锏”,而不是“铜链”。

锏本意是包在车轴上的铁,后来指一种带手柄的长条形砸击类兵器。锏与鞭类似,一般来说,锏有棱无节,鞭有节无棱,但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收录了铁鞭和铁简(锏),“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型,皆鞭类也”,可见鞭锏其实就是同一类兵器。

据传,锏的发明者是北魏时期的尔朱荣。《魏书.尔朱荣传》记载,尔朱荣率军攻打葛荣,战前,他认为“人马逼战,刀不如棒”,所以让手下军士马上带“神(袖)棒一枚”,战斗时用棒击打敌军。史书并未提及尔朱荣军队带的“袖棒”具体是什么形制,推测可能是短棒一类,但据此就将尔朱荣认定为锏的发明者却太过牵强。实际上,汉代已经有类似于锏的兵器,北京大葆山汉墓出土的铜八棱兵器,有柄,有棱,与后世的锏已经非常相似。虽然尔朱荣并不是锏的发明者,但“人马逼战,刀不如棒”这一说法却反映了锏的实战价值。在贴近战斗中,面对身披重甲的对手,刀剑的杀伤力受到限制,而鞭锏等砸击类兵器具有重量大、重心靠前的优势,可以利用重击透过铠甲给对手造成严重的钝击伤害。

宋代,锏的广泛的用于战阵,这可能与宋代广泛装备重甲有关。《宋史.兵志》记载,北宋时期,仅中央的南北作坊就“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南宋绍兴四年,军器所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可见宋代广泛装备铁甲,而且非常厚重。而宋朝的北方敌国也多装备重甲,西夏军“衣重甲,乘善马,以铁骑为前锋”


杰克侃电影


说起吴用这个人,很多人都觉得他空有野心却没有足够的才华加以支撑,明明连个秀才的功名都考不回来还敢教书育人。

只不过对于那个时代的百姓们来说,能识字就是天大的能耐,所以对他颇为推崇敬重。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吴用选择了投奔晁盖,想与他共同谋划一些大事好扬名立万。

“文化人”吴用的武功如何?

吴用在上梁山之前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后来才找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梁山上很多人都非常尊敬他。不管他是不是像诸葛亮那样有真才实学,但确实成功策划了很多场战役,这才慢慢奠定了自己军师的地位,就连宋江都对他礼遇有加。其实,吴用这个人虽然有自己的兵器,但也仅仅是为了防身之用,武功确实比宋江高一些但也不算盖世,若真的让他上战场杀敌的话估计坚持不了太久。

当刘唐与雷横起冲突的时候吴用曾经出过手,那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出场,主要目的是为了劝架。若认真比较的话,刘唐的武功要稍微更好一些,否则雷横不会让别的士兵帮忙,这样做即便赢了也是胜之不武的。吴用前去劝架时选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当时雷横与刘唐已经相互缠斗了好一会儿,不管是体力还是怒气都已经释放的差不多,所以这时去劝架才能成功达到目的,从这一点来看吴用确实很聪明。

吴用在劝架的时候用的武器乃是两条铜链,据说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很轻松便制住了二人的缠斗,正好那两个人也存了暂停打斗的心思,所以便顺势分开了。其实,吴用所拿的兵器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铜链,实际上却是铜锏。这种兵器跟剑差不多,但是却有脊无刃,同时长度也比普通的剑要更短一些,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铜锏属于一种短兵器,携带方便且易隐藏,只要带在身上便可随时取出做随身防护之用,尤其适用于吴用这样有武功却并不精通的人。

说起铜锏,很多人都会想到大唐时期有名的武将秦琼,他的武器便是锏。只不过秦琼的锏重量要比吴用所使的重得多,否则以吴用的力气根本不能灵活运用,毕竟他骨子里依旧是文人。总而言之,吴用之所以能制住刘唐与雷横的打斗主要是因为有智慧能动脑子,否则也得以失败告终。


浊酒话烟语


小说第七十六回里有一首《西江月》,其中写道:“一双铜链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作者接着写:“这个便是梁山泊能通韬略,善用兵机,有道军师智多星吴学究,马上手擎羽扇,腰悬两条铜链。”

事情已经很明确了:吴用文武双全,铜链就是他的兵器。吴用出场时,刘唐和雷横两个好汉,手持朴刀,正在恶斗,假如吴用只是个文弱书生,怎么敢去制止他们?正因为吴用会点功夫,手里又有铜链当兵器,将其甩出去,隔开刘唐和雷横,能使自己免于危险,也能转移二人的注意力,然后再用言语劝他们停止打斗。

吴用手里的鹅毛扇是用来装逼的,铜链还真不是。吴用上战场时也带着,说明关键时刻铜链还真顶用。吴用最初是在晁盖的团队里,智取生辰纲根本没用武力,上了梁山后战将无数,吴用的实战能力可有可无。况且吴用是军师,智谋才是他所擅长的,展示吴用的武艺反而会对他的神机妙算构成干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才高大上呢。


上头派掌门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链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带尖儿的,带刺儿的,带棱儿的,带刃儿的,带绒绳儿的,带锁链儿的,带倒齿钩儿的,带峨嵋刺儿的,麻花的,拧系的。他是样样不通!

选一样市面上不流通的,装装逼,吓唬吓唬地痞流氓小瘪三儿的。狗熊救个骚,万一凤姐看上了呢!也比打一辈子光棍儿强


拖鞋小王子鸠摩智


我觉得吴用手里擎的“两条铜链”,就像宋江随身携带的解衣刀一样,主要是装叉,防身的作用都是次要的。


他俩一个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一个是衙门里的押司,都属于文人。武艺不咋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又喜欢和各种江湖人物来往,为了追求身份认同,装模作样的拿一件兵器,也装社会人。

就像现在的某些中二少年以为纹条带鱼就成了陈浩南一样。

要让他俩拿李逵的板斧或者秦明的狼牙棒,肯定提不动,这可是硬核啊!

就是江湖上最普通的拿朴刀的姿势,宋江也搞得像是要下地除草一样,不伦不类。


这张图宋江像是要去河西那块地里锄草,武二郎就像是现在的狠人拿着用报纸包的刀去砍人。

不过,即使宋江不济还拿刀捅了阎婆惜呢。而吴用的铜链就展示过一次,用来劝架也没劝成。

可见,吴用的铜链用来打斗或者防身的作用聊胜于无。但是他诡计多端,一条比一条毒辣,混社会比那两条铜链管用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